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举措失当【举措失当的意思和造句】

时间:12-08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南明抗清名将李定国执掌永历朝廷大权之后,在军政方面的举措失当

自从大西军联明抗清之后,以大西军为首的南明对清军进行了猛烈的大反击,打得清军望风而逃;一度使得清廷打算放弃西南七省,与南明划江而治。

在此期间,南明大将李定国以“两蹶名王,天下震动”而功卓著,备受敬仰,成为全国反清斗争的领物。

原大西军将领、南明永历朝廷的抗清名将——李定国

随着胜利而来的是主政的孙可望私欲膨胀,竟然起了取代永历、自立为帝的野心。

孙可望首先褫夺了大将刘文秀的兵权;然后又意欲加害李定国,迫使李定国离开湖广,开赴广西,另辟抗清战场。随后,孙可望完全控制了永历朝廷的朝政,把永历帝软禁在贵州的安龙,由孙可望自己号令天下。

就是这样,孙可望仍然不满足,他利令智昏,一心想自己称帝,取代永历帝,建立新王朝。

南明著名人物孙可望,后来投降满清,当了汉奸

1656年,永历帝秘密派人向李定国求救。李定国忠于南明朝廷,立即从广西前线转回云贵地区,迅速把永历帝从安龙接到了昆明。

愤怒的孙可望挑起了内讧,依仗自己兵力雄厚,与李定国开战。可是,孙可望的部下将领大都不愿打,纷纷暗中帮助李定国,于是,孙可望大败而逃。最后,孙可望仅仅带领几百人,投降了清军。

打败孙可望之后,李定国成为永历朝廷的执政者。

但是,尽管李定国是南明最富军事天才的军事家,可他在治理国家内政、收拢人心、抚恤士卒方面却能力欠缺,远远不及孙可望和刘文秀。因为李定国执政以后,在军政事务方面举措失当,大失人心;最终导致清军在孙可望的指引下,乘机进攻。而人心涣散的南明在云贵地区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上规模的抵抗,清军很快就攻取了贵州、云南。

懦弱胆小的永历帝逃往缅甸,后来被缅甸方面献给清军,惨遭。李定国于滇西得知永历帝遇害的消息,吐血而死;南明就此终结了。

纵观李定国在后期执掌朝政以后的作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重大失误:

一.痛失广西.

为了迎接永历帝,李定国率精锐回师云贵,留在广西的兵力薄弱,清军乘机占领了广西。

广西丢失之后,后果非常严重。

首先就是从此隔断了永历朝廷与广东反清义师及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势力的联络,致使抗清力量处于无法东西呼应,只得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

其次,清廷得到广西,就为以后清军三路大军进攻贵州、云南,造成了十分有利的战略态势。

李定国离开广西,营救永历皇帝

二.处理孙可望内讧的善后事宜,举措极其失当。

李定国对孙可望的亲信旧部没有加以争取、团结,而是直接以军事进攻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孙可望败窜后,李定国本可以用永历朝廷的名义,对孙可望的亲信将领进行赦罪招抚;但他没有这么做。李定国亲自率军进攻迤西,打败了这些人,把他们全部处死了。

在大敌当前之际,以内讧中的罪过来严惩孙可望的亲信部将;从争取和团结内部力量,尽量减少损失的大局出发,李定国的处理方法,无疑是有欠妥当的。

三.整顿方面,厚此薄彼,对孙可望的旧部多加歧视。

孙可望虽然投敌叛变了,但是跟随他叛逃的只有几百人,连一个重要将领都没有。实际上,作为孙可望旧部的大批将士们,在关键时刻都是胸怀大义、很识大体的。他们虽然兵力强大,却不愿打,纷纷投向了李定国一方,抛弃了孙可望;这才使李定国在中获胜,挽救了南明永历朝廷。

因此,李定国在整合军事力量的时候,绝对应该一碗水端平,丝毫不能有所偏向的。

可是,李定国却胸怀不宽广,采取了不少歧视孙可望旧部的做法。比如:孙可望封秦王,李定国封晋王;李定国就把自己的称为“晋兵”,而把归附的孙可望旧部呼之为“秦兵”。诸如此类的歧视,使得孙可望的旧部将士大为不满,“由是孙可望之兵心懒矣”。

四.破坏团结,排挤刘文秀。

刘文秀是原大西军中的第三号人物,一向擅长安抚地方,抚恤士卒,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孙可望叛逃以后,刘文秀被派去追击。虽然没能抓住孙可望,但是,刘文秀安定了贵州、四川、湖广的,稳定了当地的军心和民心;并且积极组织反清前线的防御工作。

随后,刘文秀上书请求永历帝移驾到贵阳。以便振兴士气,便利指挥,还能体现出南明朝廷的进取精神。永历帝同意了刘文秀的提议,让礼部选择良辰吉日,准备移驾前往贵阳。

刘文秀安抚贵州,明军士气大振

当时,李定国正在讨伐盘踞永昌的孙可望亲信王自奇,听说了永历帝同意刘文秀迁都贵阳的建议,李定国很是不满。立刻上书永历帝,以自己有病为理由,请求永历帝同意自己解甲归田。

永历帝当然不会同意。他对李定国百般抚慰挽留。于是,李定国要求永历帝把处于四川、湖南、贵州的一线将领全部召回昆明;于是,刘文秀迁都贵阳的提议就此被放弃了。

从军事形势上来看,刘文秀的建议是正确的。但是,李定国认为永历帝生性怯弱,距离敌人越远越好;而且迁都贵阳,必然要加重云贵地区的负担,这种考虑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李定国在取代孙可望之后,对抗清大局缺乏全面考虑,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巩固自己在永历朝廷中的地位上面。由于刘文秀招抚安定了贵州、四川、湖南的,而李定国的亲信则大部分都驻扎在云南;因此,李定国担心永历帝一旦迁都贵阳,刘文秀的地位就会凌驾于自己之上。

李定国不但阻止了迁都贵阳的计划,而且,他还要求永历帝召回了刘文秀。这是李定国在南明后期最大的失策。

因为清廷此时正要利用南明内讧、孙可望来降的有利时机,调兵遣将,准备大举进攻云贵川地区;而李定国却心存芥蒂,把刘文秀和处于一线的南明将领调回大后方昆明,严重地削弱了反清前线的指挥力量。造成后来清军一路畅通无阻,基本没有遇到明军的什么抵抗。

刘文秀被召回,失去了兵权,内心非常苦闷。他对李定国一些目光短浅的军政举措甚为不满,甚至于私下对人说:“退狼进虎,晋王必败国。”

不久,刘文秀因病死去。他临终前上书朝廷,建议一旦形势不利,务必迁往四川,再图复兴。刘文秀还把自己集聚的窖金一十六万,全部拿出来充当军费;由此可见,刘文秀是一心盼望南明复兴的。

刘文秀虽然在战功上不如李定国,但是刘文秀擅长安抚工作,深得军心。如果李定国能够与刘文秀精诚团结,一定会再度复兴南明的抗清事业。可惜,在李定国的猜忌排挤之下,刘文秀郁闷致病而死。

五.未能加强战备,及时部署军事力量,应对清方必然乘机发起的攻势,结果,错失战机。

清廷利用南明内讧、孙可望投降的机会,兵分三路,由湖广、四川、广西出兵,对西南地区进行大举攻击。

1658年,当清军出动之初,李定国不但没有料敌先机,及时应对;反而为了稳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不断整肃内部。先是征伐孙可望在云南的心腹将领;接着又把刘文秀及贵州、四川的前线将领全部调回了昆明,致使与清军对峙的前线明军失去了统一的指挥系统。

南明迎战失利

清军三路进军贵州的实际行动开始于2月25日,李定国到7月才从昆明率军进入贵州迎战,耽误战机长达半年之久。与此相关的是,在总体上南明兵力已处于劣势的时候,要打破清军合剿,只有趁三路清军相距尚远之机,集中兵力击溃其中一路,方可赢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由于李定国过于迟缓,错过了最佳战机,致使明军节节败退,清军进展十分顺利。

当清军三路大军已经会合之后,南明在战场上已经无法击退敌人的进攻了。

六.信任奸佞马吉翔,放弃转进四川的计划,退往滇西。

当明军全线败退,李定国下令弃守贵州之后,永历朝廷就认为清军必然要大举进攻云南。云南必然不保。于是,大家就开始商议迁都之事。

最后,永历帝与李定国决定迁都四川。可是,这个计划被奸臣马吉翔给破坏了。

马吉翔原来投靠孙可望,极力撺掇孙可望自立为帝;孙可望兵败以后,马吉翔本应受到严惩。可是,马吉翔竟然靠着一身吹捧拍马的本领,赢得了李定国的欣赏和信任。

马吉翔与四川的南明大臣文安之有过节,他认为迁都四川之后,文安之必定会执掌朝廷大权,而自己的靠山李定国必然要经常出兵在外打仗;那么,就一定不会有自己的好果子吃。

于是,马吉翔会同李定国的亲信幕僚、云南人金维新,对李定国进行劝说。李定国对二人很是信任,在他们的巧舌如簧之下,李定国果然改变了主意,决策向滇西撤退。派行营兵部侍郎龚应祯赶到赵州,请永历帝前往永昌。

永历朝廷的文武官员听说朝廷变更了方针,由入川改为西撤,不少人感到前途渺茫,先后脱离朝廷,寻找避难藏身之处。其他的人也大都在心理上动摇了。破坏了李定国磨盘山大战计划的文臣卢桂生,恐怕就是在此时开始萌生了投降清军的念头的。

晋王已去,永远的怀念

结语:李定国虽然是南明最著名的抗清英雄,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有优点,也有缺点;

他为南明的抗清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也因为他自己的缺点和失误,给南明抗清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但是,瑕不掩瑜,李定国对南明抗清事业的耿耿忠心,日月可鉴。其遗言“宁死荒郊,勿降也”,何其悲壮。惜乎,晋王!大业未成!

“举措失当”之古为今用

举措同举错。“举措失当”由“举错必当”演变而来。“举错必当”出自于《史记 ·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了六国,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并且统一了度量衡。二十七年,为了宣扬“威德”,秦始皇开始巡游天下。二年,秦始皇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典礼,随后又南登琅琊,在琅琊逗留了三月余,修筑了琅琊台,并且立了石碑,刻上碑文歌颂秦始皇的功绩和秦的“德政”。其中有“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意思是说,秦始皇关心老百姓,勤于朝政,制定了符合大众要求的法规,地方官吏也能分工合作,一切治理措施都很平易近人。对事物的措施都很得当,做得恰到好处。

“举错必当,莫不如画”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安排,无不整齐划一,一切按规定、按制度办事,和“举措失当”的意思恰恰相反。

经典运用

《毛选集》第一卷209页《中国的战略问题》……“敌军打了一个或几个败仗,这时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就不仅敌军疲劳等等,而是增加了敌军打败仗这个新的条件。形势也起了新的变化。敌军调动忙乱,举措失当,两军优劣之势,也就不同于前了。”……

结语

毛引用这个成语,指出了战场情势瞬息万变,要适应新的变化,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敌人的“举措失当”打他个措手不及。长征史上的“巧袭,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等经典战例就是最好的印证。

《毛选集》成语典故(62):举措失当

原文:“例如,敌军打了一个或几个败仗,这时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就不仅敌军疲劳等等,而是增加了敌军打败仗这个新的条件了。形势也起了新的变化。敌军调动忙乱,举措失当,两军优劣之势,也就不同于前了。"

《中国的战略问题》(《毛选集》第一卷)

出处:“举措失当"由“举错必当"演变而来(“错"与“措"相通用),出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搜集全国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像,好像从此天下就太平了。二十七年,秦始皇开始巡游天下。次年,秦始皇到泰山筑台祭祀山川,随后又南登琅琊,筑琅琊台,勒石竖碑。碑文上有这样一句话:“举错必当,莫不如画。"意思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措施都很得当,以后一切都按此规章制度办事就行了。

浅解:“举措失当"反其“举错必当"的意思而用之,说明措施行动很不得当。毛巧妙地运用“举措失当"这一成语,生动地勾画出反动派吃了败仗以后所出现的混乱状态。

【举措失当【举措失当的意思和造句】】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