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中秋节来历故事、中秋节来历故事英文

时间:12-08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中秋将至,说说中秋节的来历,看看古人如何过节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农历八月十五之夜,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中认为的一年中最迷人的月夜,因为这一晚的满月不仅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同时这一夜还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

一直以来春节、端午、中秋都是人们心中最传统的三大节日,但是这里面中秋节的形成时间是最晚的,不过中秋节的形成时间虽晚,但与它相关的各种习俗,却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对日月的崇拜是古代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太阳和月亮这两大天体,在古人的心中代表着整个世界的两极,也就是所谓的“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日月作为阳和阴的代表,在时间上分属日夜,在季节上分属春秋,在空间上分属东西,在五行中分属于水火。两者一直是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

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天下太平、万物和谐的保证,“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始终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古人非常重视对于太阳和月亮的祭祀。早在商代,人们便将日月成为东母和西母,到了周代,人们会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进行祭礼。秦汉时期,日月祭祀是皇家重要的礼制。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在秋季祭月的礼仪。

但是在隋唐以前,对于月亮的祭拜都是有皇家举行,民间并没有拜月的记载,最主要的原因是像日月这样代表着阴阳的大神,只有皇家才有资格与之沟通,普通的百姓是不能随便祭拜的。

到了隋唐以后,随着人们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以往那些关于月亮的神圣色彩逐渐的消退。特别是在唐代,当时唐人极具浪漫主义精神,喜欢亲近自然,虽然那时中秋节并未形成后来的大型民俗节日,但是在中秋时节赏月已经成为了文人的时尚。并因此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比如“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考”。

宋朝的时候,中秋节正式成为了民俗节日,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在《梦梁录》中也记录了中秋这个名字的来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因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称为‘月夕’”。宋代文人沿袭了唐人赏月的古风,并在很多赏月诗词中增加了感物伤怀,在明月的清光中增加了一些伤感,往往会发出类似“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叹。

虽然文人墨客在赏月之时会感物伤怀,但普通大众的中秋季还是非常欢愉的,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中秋节的时候,各家酒店都会出售新酒,有钱人家还会装点亭台楼阁,用来在赏月之时增加节日的气氛。而家中没有高楼的中小人家,也会搭建月台,安排家宴。在这一天晚上会取消宵禁,夜市会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

在中秋的晚上除了赏月之外,十二三岁以下的儿童还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登上高楼,或者在庭院正中“焚香拜月”,男孩祈求“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孩则祈求“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当时还有人对此赋诗“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

到了明清之后,中秋节作为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民间的祭月与拜月活动开始盛行,根据《帝京景物略》中的记载,八月十五的祭月一般会有特制的神像,不再是早期纯道教色彩的嫦娥,而是演变为而来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人们能够在商铺之中买到绘有月光菩萨像的月光纸,这种月光纸有大有小,人们在家中设置月光位,向月祭拜。

在明清时期的祭月风俗较比之前有了很大不同,月亮之神逐渐的成为了女性专属的崇拜对象,在一些地区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而女性在对月祈祷的时候,内容一般也都变为了婚嫁子嗣。在祭拜结束之后,会将月光纸焚烧,然后将贡品分给家人。

在清代有童谣:“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一般瓜果与月饼是中秋节祭祀月神时候的主要贡品。早在宋朝时期,月饼就已经出现了,但当时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作为中秋特色食品的风俗大概开始于明朝,民间也流传着元朝末年八月十五吃月饼杀的传说,当然了这种传说并不可信,但也说明了在明朝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明朝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土遮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中秋节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意义是团圆,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月饼在民间也开始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这一天尤其重视夫妇的团圆,出嫁的女性即使白天回到娘家与父母团聚,晚上也一定要返回夫家,有俗语:“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

中秋节作为传统民俗大节,各种节俗形态从古至今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现在人更是很少再有赏月的雅趣,每年中秋的明月依旧,人心已非。

名家讲述:中秋节的神话传说及其演变

来源:光明网

中国人对月亮怀着特有的文化心理,它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一种元素。这种元素,或说基因,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就已萌发。

中国节的形成和发展有这样的规律:本来是起源于对自然,对气候物候的一种体悟,产生了一种“节点”,发展中必不断融入人文的内涵,注入人文情愫。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加进了许多想象的人文故事,如月亮,它本来是自然界的一种物态,人们加进想象的人文故事,而且这故事也在文化选择中不断演变发展。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的传说就经历了演变的过程:

中华民族早有“后羿射日”的神话,又与“嫦娥奔月”的神话联系起来,产生了美妙的传说故事。相传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后羿神弓,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一个太阳,使温度适宜。后羿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颗灵药,据说,如果二人分享俱可长生不老;如果一人独食即可升天成仙。后羿既舍不得抛下心爱的妻子嫦娥自己一个人上天,也不愿妻子嫦娥一个人上天而把自己留在人间。所以他把灵药带回家后就搁起来。就是从嫦娥如何对待灵药开始, 前后产生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差异,概括起来至少有三大类。

《全上古文》辑东汉张衡《灵宪》记载了较早的 “嫦娥化蟾”的传说:“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偷吃灵药升月变成蛤蟆,在月宫中捣药,日子寂寞清苦。所以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蟾、蟾蜍,在古代纹饰中并不少见,殷商青铜器上就有蟾蜍纹,战国至魏晋,蟾蜍一直被认为是神物,有辟邪功能,甚至被作为幸福的象征。1972年考古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一号,这是汉初长沙国丞相轪(dai)侯利苍的夫人辛追的墓,墓中有幅T形帛画,最上端描绘的是天国的景象,其代表物:一边是金乌代表太阳,另一边是对月宫的描绘,在月亮上有一只体形硕大的蟾蜍,蟾蜍口中含着一棵灵芝。月亮之下,有一美丽的女子正朝着月亮缓缓升起。可见还是以蟾蜍代表月亮。三号墓出土的同类帛画也是以蟾蜍代表月亮。正是基于此观念,月亮被称为“蟾宫”。“蟾宫折桂”被用以喻称古代士子秋试登科乃至仕途得志。

但在后世的审美中癞蛤蟆毕竟不美,嫦娥窃药背夫也不善,与月亮的美好形象不谐调,于是就有了为嫦娥翻案的版本,几经审美改易而有了六朝后最流行的版本: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不少人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趁后羿不在,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威逼嫦娥交出灵药。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取出灵药一口吞了下去。吞下药,嫦娥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她眷恋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月仙。

后羿傍晚回家,知情后悲痛欲绝。他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夜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最爱吃的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这天正是八月十五。

百姓闻知,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团圆吉祥。从此,拜月的中秋节渐成民俗。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绚丽的色彩塑造了美和善统一的嫦娥,让她作月亮的形象代表、人格化身,这是审美提升的结果,也是文化选择下的创造。这个嫦娥美则美矣,但升月后却留下不能团圆的遗憾,人们赞其美丽贤淑,又怜其孤栖寂寞。李白在《把酒问月》里就好心地问:“嫦娥孤栖与谁邻?”北宋晏殊说,“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一直到毛都在说“寂寞嫦娥舒广袖”(《蝶恋花 答李淑一》)。

与上述李白和晏殊的诗句相呼应,嫦娥有个邻居“吴刚伐桂”:月亮里有一棵桂花树,桂花树下有一个吴刚,因他在学仙时有过失,被罚到月亮上来砍桂花树,什么时候把桂树砍倒了,罚期就满了。吴刚在使劲砍,砍一下这树受一点伤,但马上就愈合了,随砍随愈合,任凭吴刚怎么砍,桂树总也砍不倒,从而显现出这棵月桂的仙气,月亮也因此有了“桂宫”、“桂魄”的别名,“蟾宫折桂”也由此而出。桂花在中秋流丹溢香,堪称中秋节的节花。毛的词提到的“吴刚捧出桂花酒”,也是中秋名饮。吴刚伐桂之无尽期,显现出时光之悠远无尽,也衬托出嫦娥之悠远无尽。

与嫦娥为邻的还有“玉兔捣药”。这只玉兔也有多种多样的传说故事,她也是一种月精、月魂,也被用作月亮的代称,京剧《贵妃醉酒》里不就有“玉兔”吗。她怎么来的?一种故事说她咬住嫦娥的裙子,随嫦娥升到月中。她干吗总在捣药?她是代替嫦娥捣药,是不是想再制一颗仙药,让后羿吃了也升到月中与嫦娥团圆?北京传说,这位兔儿爷捣了药,还到北京走街串巷布医施药,所以过中秋节时,人们有的用泥塑造出一个兔儿爷的形象,有的在月光纸上显现兔儿爷的形象,这成了一种民间的艺术品,成了中秋节的一种节令吉祥物,成了节日的一种标志。

嫦娥奔月表现了古人的一种梦想:人可以登月,可以飞天。前苏联第一次登月成功时发表的文告里就提到中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理想。我们现在一步步来实现。我们中国登月卫星就叫嫦娥一号、二号……,不仅可以登月,而且可以返回,嫦娥可以回家团圆。在那边帮助的还有玉兔号月球车。(主讲人:李汉秋 著名人文科学学者、教授。)

中秋节的由来故事简短100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的来历介绍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海都记者 包华 图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响应。到了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来历故事、中秋节来历故事英文】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