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三种状态:不期而遇,不言而喻,不药而愈
文 | 林觉夏
十点邀约作者
人这一辈子,不过短短数十载,来去匆匆。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一种最好的状态。
可究竟怎样的状态,才算得上最好的状态呢?
其实,人生最好的状态,就藏在这三句话里。
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
瓦妮莎和尼罗在拍摄电影时相遇,尼罗很快爱上了瓦妮莎。
彼时,瓦妮莎是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离异母亲,而尼罗是一位前途无限的小年轻。
这样的差距,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够般配的。
但尼罗不在意,他把所有的温柔都给了瓦妮莎和她的两个孩子。
瓦妮莎并不是不想和尼罗在一起,只是她被第一段婚姻伤得太深,面对尼罗提出的结婚,她是真的怕了。
尼罗却是极其渴望婚姻的,面对毫无结果的恋情,尼罗有些失望,决定放手。
但之后的多年里,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忘记彼此。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多年后,在瓦妮莎女儿的婚礼上,他们两个人再一次相遇。
正是这次相遇,让尼罗看清了自己内心,不再轻易放手。
之后,尼罗用自己爱和温柔,使得瓦妮莎彻底放下对婚姻的戒备。
12年后,两个加起来一百多岁的老太太和老爷爷,终于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人这一生,注定要和很多人相遇,也会和很多人告别。
或许,你会因为某一次离别,黯然伤神;也会因为错过一个人,感到遗憾。
殊不知,每一次相遇和离别,都是一种命运的安排,缘来则聚,缘去则散。
那些擦肩而过的人,或许会没入人海,可能再也不见。
可命运有时候也会很奇妙,就像瞌睡时打了个盹,让那些曾经告别过的人,再一次相遇。
这样的惊喜,或许不会太多,但也会有例外。
命中注定的人,即使隔着万水千山,也总会有一天,在某个地点再次重逢。
曾看过一段话:“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所以,哪怕四季更迭,春去春回,我们也总会在某一个轮回中,遇见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然后,怀抱希望,温暖一生。
曾经,有一位精通琴艺的人,在当地很有名气。
可即使大家都称赞他的琴艺高超,他也没有感到十分开心。反而觉得没有遇到真正听懂自己琴声,理解自己琴意的人,是一种遗憾。
这种心灵上的孤寂,让他郁郁寡欢。
直到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懂他琴声,知他心意。
他在弹琴时,心中念着高山,这个人便在一旁赞叹道:“这琴声就像高山一样,巍峨高亢,气势磅礴。”
他再弹一曲,心中想着流水,这个人继续赞叹道:“琴声就如同流水般清澈纯净。”
他惊喜万分,终于有人听得懂自己的琴声。他忍不住对这个人感慨道:自己终于遇到了真正的知音。
两人十分投缘,当即便义结金兰。
这便是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世界之大,知音难遇,能遇到懂自己的人,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周汝昌和张伯驹的友谊,也是让人心生羡慕。
张伯驹家中有无数藏书,周汝昌经常去他那里看书。
周汝昌说:“我到了张伯驹那里,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我要回学校了,也不告辞,出了门就走,我们那个关系没人能理解。”
这便是两个人的默契,哪怕不说话,彼此的心意也相通,外人不能理解的,他们彼此却能不言而喻。
《红楼梦》里有言:“黄金万两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人这一生,大多数人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匆匆而过,不留下任何痕迹,只有少数人能真正走进你的世界。
在茫茫人海中,若能遇到一个懂你心意,知你悲欢的知心人,便是万两黄金也不换。
在这个人面前,只要你一个眼神,对方就能读懂你的心意;一个动作,对方就能明白你的所需。
不用解释什么,也不用刻意伪装什么。
只有真正懂你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心灵上的契合,精神上的同频。
很多事情,在你们之间早就不言而喻。
心若近了,一切便不会远。懂,比什么都重要。
季羡林的散文集《悲喜自渡》里,记载了一段经历。
他六岁那年,离开了故乡,离开了父母亲,到济南叔父那里上学。
那是他第一次离家到那么远的地方,从此以后,他便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尽管叔父一家人对他都很照顾,但对于一个只有六岁的小孩来说,也是有太多的苦涩在心里。
就像季羡林在文中说的:“我虽有娘,却似无娘,这痛苦我感受得极深。”
他经常躲进被窝里,偷偷地哭泣。
然而,这还不是最让他难过的,最让他难过的是,后来的故乡变成了他乡,他极少再回去过。
其中有两次回故乡,一次是为父亲奔丧,一次是为母亲奔丧。
他的孤独也在一次次远离故乡中,显得格外凄凉。
而这个过程中,他清楚地知道,没有人能够替他承受,只能靠自己熬过去。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以此来抚慰内心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孤独感。
成长的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关,都是一路奔跑,一路跌倒;一路得到,又一路失去。
或许很多人,都曾在人群中,假装开心,笑容满面。却在四下无人时,撕下自己看似坚强的外表,露出最真实的脆弱,掩面哭泣。
在这悲喜交错的人生中,没有人是你的万能解药。
哪怕是时间,也不可能成为你最好的解药。
就像季羡林在书中传达给我们的信念:所有的悲欢离合,他人难悟,悲喜自渡。
所以,你要学会独自去面对那些人生难题,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你要做到,即使没有解药,也能够自我治愈。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哪一刻让你觉得人间值得,人生很美好?”
下面有一个高赞回答:“希望有人懂我的伤春悲秋,懂我的言不由衷。若能在冬季第一场雪到来之际,偶遇那个一起白头的人,就完美了!
如若都没能实现,能够在夏季尝遍所有种类的冰淇淋,让自己有嘴角上扬的治愈感,也是极好的!”
人这一辈子,就要这样从容而通透地活,该来的自会来,该懂的自会懂,不必着急,不必强求。再不济,我们也总会有自己的陪伴和理解。
只愿我们,和命中注定的人不期而遇,相互陪伴,温暖一生;
和真正懂你的人不言而喻,相互理解,默契一生;
在这悲喜交错的人生中,你要不药而愈,坚强一生。
如此,便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了。
作者 | 林觉夏,不争不抢过生活,安安静静写文章
图片 | 视觉中国
“不言而喻”,明眼人都看出来了
不言而喻
“不言而喻”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翻译过来就是:“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于他心中,而表现在外的是和气安详,它表现在颜面,反映于肩背,延伸到手足四肢;手足四肢虽不说话,别人也一目了然。”
“不言而喻”的意思就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近义词:无用赘述、显而易见、一目了然;反义词:不可思议、不可言喻、模棱两可、扑朔迷离。
这个成语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语,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概意思差不多吧!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尚(《三国演义》),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曹魏后期著名家和军事家。
公元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 ,后来升为散骑常侍。
公元249年(魏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一家,开始专权国政。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昭的兄长司马师任抚军大位。公元255年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代替他,成为曹魏国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官为“大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
司马昭
公元256年,司马昭与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定镇东大诸葛诞的反叛。司马昭则率军征伐诸葛诞。东吴派文钦与全怿、全端、唐咨和王祚等领兵救援,趁王基包围圈未完成而领兵进入寿春城。司马昭指挥魏军主力包围了寿春的近万吴军和叛军,一面设计让他们误以为救兵将至,不再节约粮食,一面招降瓦解敌军,诸葛诞的部下大量归降,突围攻击魏军防御工事未成,内部矛盾激化,诸葛诞杀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向司马昭投降,继而绕城劝降,城中将士见文钦之子都被赦免,皆有降意,司马昭见城上守军都持弓而不放箭,就下令说可以攻城了,魏军攻入寿春,胡奋临阵斩诸葛诞,战役结束。司马昭以少胜多,赢得。司马昭因功被晋升为相国,但他拒绝接受。
这次过后,司马昭在朝中的地位如日中天,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曹髦,司马昭谁都不放在眼里,就连皇帝曹髦都要忌惮他三分,颇有当年曹操的风范。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司马昭取代曹魏皇帝,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是早晚的事情。
司马昭的地位不一般
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四月魏帝曹髦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人,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朕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并且率领宫人300余人讨伐。有近臣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率军迎战曹髦,贾充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从曹髦胸部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车上。后来司马昭以罪诛杀成济一族。司马昭立曹奂为魏元帝。
曹奂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魏元帝于264年5月2日(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并晋升为晋王,加九锡。郭太后已于此前不久去世,司马氏代魏之势已成。
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后葬在崇阳陵,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建立后他被追尊为文帝,庙号太祖。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辞典》《孟子·尽心上》《全历史·司马昭》《5000言·国学经典》
【不言而喻-不言而喻的喻】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