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不护细行、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的意思

时间:12-07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望岳谈|僵尸网站,隐身电话,镜子照出懒政怠政的脸

4月8日,大众要闻版推出大众·新锐大众记者采访报道《一些地方部门咨询电话“隐身”》,文中写道,群众办事前习惯电话咨询,但有的咨询电话却不容易找到。我们从常理推断,无论什么原因“隐身”,这个情况影响到办事效率是可以确定的。文章发表后,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从随后刊登的报道反馈看,相关部门快速行动。报道刊出当天,4月8日,省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针对一些地方部门咨询电话存在“隐身”问题立即进行核查整改。针对记者回访,青岛市政务服务热线办公室回复称,正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对于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将举一反三,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整改。当天下午,青岛即墨区就已经整改完成。

省办公厅整改要求中明确:针对山东政务服务网站各级各部门站点“办事服务”和“办事咨询”栏目部门咨询电话缺失或公开形式不规范问题,要立即组织逐项进行排查,务必于4月10日前,完善公开咨询、投诉电话(电话须加注区号)等信息,确保规范统一、准确无误。

大众·新锐大众记者10日晚上查询时,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未按要求整改,有的继续“隐身”,有的不规范。原因何在?在大众11日推出的追踪报道《个别地方部门咨询电话仍“隐身”》一文中,记者报道一些地方部门尚未整改的现状时,也客观介绍了整改落实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和困难,比如机构改革、部门调整等因素,一定程度影响到这项工作的落实,这能够让公众对也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就具体这件事而言,相关部门无论是解决问题的态度,还是实际行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这样的态度和行动,也是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全国范围看,这种情况并非山东个例,各地一些部门不同程度的存在,之前媒体也多有曝光。一些网站信息长年不更新,成了没生命没活力的“僵尸网站”,群众信箱成了摆设,没人管理,留言没人回复。想想看,如果真是有事,有急事,遇上这种网站、这种信箱,怎会不生出一股无名火!

近几年,从上到下抓纪律,抓作风,“僵尸网站”这类现象已经大有改观,但仍还有些漏网之鱼。为了让这些漏网之鱼再无藏身之所,中国网撒出了一张“监督大网”。

这张“监督大网”放在中国网上,各级网站也被要求设置与“大网”的链接入口。点击链接打开网页,最上面显眼的位置,标着醒目大字“我为网站找错”。下面有一段文字,介绍设立这个网页的原因,“为及时发现和纠正全国网站存在的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准确、交流互动不回应、服务信息不实用等问题,特邀请广大网民在使用网站时及时反馈网站问题,从而帮助推进全国网站信息内容建设工作,提高网站信息发布、互动交流、便民服务水平。”

也就是说,你如果发现哪些网站存在问题,都可以点击“我为网站找错”举报曝光,寻找解决办法。操作非常简单,在“存在的问题”一栏中,网站直接提供“内容无法访问、信息不更新、内容不准确、咨询留言不回复、错别字、虚假伪造内容、其他”等选项,从中选择举报内容事项,然后上传被举报网站的截图,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就可以完成“找错”。这里请大家放心,举报者的个人信息是被严格保密的。举报者本人还可以随时查询受理进度。

查看一下这个曝光台的记录,数量还真不少,从2015年9月2日截至2019年4月10日,已经高达71186条举报。

从网站上发现,这些举报都已经受理解决,而且全部公开了处理的时间、流程,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已经发现的问题都获得扎实、圆满的解决,这样的结果尚算令人欣慰。

类似咨询电话“隐身”这些事,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说不大吧,还真是,表面看上去就是个电话号码,小事一桩。可事再小,也是瑕疵。俗话说,君子不护细行,则难以名节自立。人不拘小节,则往往有伤大雅,所以都追求衣着整洁,谈吐文明,通俗点叫讲究“门面”。讲究门面可不仅仅是个面子事,是修养,也是礼仪。衣冠不整,透着对别人的不尊重。部门要树立良好形象,也要“护细行”、“立名节”、讲“门面”,像“僵尸网站”、咨询电话“隐身”这类小处细节问题打理不妥当,大处的形象就极易受影响。本来应该做得没做到,本来应该做好的却四处跑风漏气,算不算懒政怠政?万一发酵起来酿成舆论,形象可能就会受到严重损害。等到被监督再去整改,那可就被动多了。

话再说回来,这事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又真不是小事。关系到老百姓办事,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了,就是实实在在的大事。“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多读读这句话,对大小的衡量就多了把尺子。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想出办法,高效高质量的把问题解决了。如果有瑕疵,存在着问题,还不想解决,或者一抱膀子“爱咋滴咋滴”,恐怕是不行的——法律、法规、纪律、规矩、制度,总有一款适合你。

(新锐大众 记者 于国鹏 策划 兰传斌)

解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送别背后的故事,深情与愤懑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诗,尤其第一首,入选小学课本,那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更是脍炙人口。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这首诗在唐代就很有名气,薛用弱的《集异记》有一章写王之涣,其中故事写到酒楼歌女唱诗,第一首就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如果用现在眼光看这首送别诗,有点那么特别,诗的焦点和落点都是说自己。有啥具体原因吗?

先说诗的题目,交代了地点芙蓉楼,送别人辛渐。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关于辛渐,我们现在只能确认是王昌龄的好友,他的具体生平资料非常有限。这个名字在《唐才子传》中出现过,除此之外,其他文献中并未详细记载他的生平事迹。现在只能推测出辛渐可能是一位普通官员,他的命运和具体经历并不像王昌龄那样广为人知。然而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和珍视的朋友,他与王昌龄之间的友情深厚,令人感动。

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交代了时间和大地点,以及当时的场景:冷雨、江面。在古代,“吴”就指江苏、江西以及安徽的一部分。诗中场面有点凄清,但视野却非常广阔。

迷濛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字写出雨势之大,诗人因离情萦怀可能一夜未眠。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长江夜雨图,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他的好友辛渐要走了,王昌龄作为主人,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要送他离开。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看后两句,和大多数送别诗相比就有一定反差了。按理说,主人送客,临别作诗,本应该以客人为主,但王昌龄却反其道而行之,回到了自身感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不懂送别诗的套路,犯下了低级错误吗?答案就在后两句: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冰心一般,在玉壶中保持纯洁,一尘不染。

按理说,主人送客,临别作诗,本应该以客人为主,但王昌龄却反其道而行之,回到了自身感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不懂送别诗的套路,犯下了低级错误吗?答案就在后两句: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冰心一般,在玉壶中保持纯洁,一尘不染。

玉壶,指自然无为之心。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中写道:“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玉壶冰”比喻高洁的品格。唐人有时用“玉壶”来比喻为官廉洁,如姚崇《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之德也。”

诗人在此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亲友之间的了解。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王昌龄这么说,就是告诉好朋友们:我的内心,还是和当初一样,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和标准。

从这里,我们其实就能看出王昌龄内心的矛盾:送别的场景是开阔的,他也并不小气,但远道而来的朋友,还是让他想起了这些年的委屈,就像一根刺一样,戳在心中,难以拔出。

他也许本来想作一首与友人共勉的诗,但最终鬼使神差,还是把自己多年的愤懑发泄了出来:难道一腔正气、玉壶冰心也有错吗?

看到这里,也许你有些理解也有些不理解。理解是我们经常读这一首,我们默认了这种方式,这样送别也行,毕竟是诗人之间。不理解的是有点不符合人之常情,因为送别的主角应该是客人。好在这首诗还有写一首。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先从“秋海阴”“楚云深”写起,以景起兴。注意这两句是互文,不是说诗人站在楼上向南望看到海,向北望看到云,而是说诗人站在丹阳城的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沉的云,仿佛诗人的心情一样沉重。

王昌龄喜欢使用互文方式,“秦时明月汉时关”也是。不过这首诗 2 句做一个互文,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第三句“高楼送客不能醉”,在高楼为客人饯行,依依惜别,心中无限酸楚,但不能喝醉,以致酒不尽兴。这一句在诗中点题,这是送客,诗人小心翼翼,一定要送好朋友,他心里很清楚,今天谁是主角。

末句“寂寂寒江明月心”,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以景结情,是不是有“孤帆远行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感觉了。

将两首结合起来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送别之情,以及那种深情友谊,也许你已经可以猜测出王昌龄为什么要向洛阳亲人表达心声呢?现在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背后故事。

王昌龄家境贫寒,祖上虽然曾显赫一时,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属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王昌龄年轻时生活较为贫困,主要依靠农耕为生。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李隆基)采纳了当时宰相张说建议招募将士以补宿卫兵,发起兵制改革,并在开元十一年开始实施募兵制。得以这一政策红利,王昌龄参军了,成为边塞诗人。并且在开元十五年(727年)考中进士,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获得了汜水县尉的职位。眼看着他跨越了阶层,人生曲线开始向上了。

然而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王昌龄被贬出京远谪岭南。他被贬的原因也很令人疑惑,居然是“不护细行”。也就是说:没犯什么大错,但是因为不拘细节,不善言辞被贬官。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有这样猜想,一个出身农家的读书人,多年躬耕和戍边,可能不懂得权贵集聚的长安的繁文缛节和潜规则吧!

也许有类似原因,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与贤相张九龄交好,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诬陷,所以王昌龄也受到牵连,作为“张九龄一党”而被驱逐出京。

另一位同姓诗人王维,也是张九龄好友,际遇却和他完全不同。因为王维不仅和张九龄关系不错,和李林甫的关系也不错,两人不但互赠诗文,还切磋绘画,所以李林甫并没有为难王维。而且王维背后的王家和王昌龄不可同日耳语。(参考唐代士族中有“五姓七家)。

大概公元740年王昌龄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专程到江宁来看访王昌龄。辛渐回去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别,这首诗即为此时所作。

首先辛渐专程跑到江宁,过来安慰他、看望他。其次王昌龄也一直送辛渐到润州。所以在友人离别的船头,用这首表明自己的心意。 近两年王昌龄正遭谤议,送别挚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唯有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诗人为什么要那么表露自己心迹。在开元十五年参加科举,三十岁高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正式进入了官场。身处官场期间,因事获罪,被抓过,也被放过,就这样兜兜转转过了 17 年。仕途不畅时,他也曾放浪形骸,可是醉酒消愁的避世,只是表面罢了,内心仍是积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诗词中的成语,个个惊艳,将古典之美,展现淋漓

每天读一首好诗

01 / 白云苍狗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

杜甫《可叹》

公元765年,高适和严武相继病逝,杜甫又一次失去了依靠,不得不搬离成都“浣花草堂”,前往夔州投靠都督柏茂林。

得柏茂林照顾,杜甫代管公田百亩,自己又承包了一片果园,甚至还雇佣了几个工人。这是杜甫晚年最富裕的一段时光,终于不再为衣食操劳。

温饱问题解决,人就有了闲心。

杜甫有一个朋友,叫王季友,父亲曾任丹阳太守,家世显赫,不过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家道逐渐中落,王季友只能靠织席贩履为生,于是他的妻子柳氏就背叛了他,还提出了离婚。

杜二甫听说这件事后,便感慨人生多变,故有此诗寄怀。

所以“白云苍狗”意世事无常,浮云多变,这也是杜甫对自己命运的慨叹。

02 / 和光同尘

妙在和光同尘,事须钩深入神。

黄庭坚《赠高子勉四首》

高子勉,即高荷,字子勉,北宋诗人,亦是黄庭坚的忘年交,曾得黄庭坚指授。

这首诗作于公元1102年,当时黄庭坚因撰写《神宗实录》遭章敦、蔡卞诬陷,数次贬谪,好不容易改知太平州,可到任刚9天又被弹劾,发配道观去做看守了。

但此时的黄庭坚已经58岁,早已看透世俗,所以在给高荷的诗中,表达了随遇而安,诸事多思的心态。

因此,“和光同尘”意为一种不显山露水的处世态度,懂得收敛锋芒。

03 / 暗香疏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林逋,世间奇人,北宋著名的隐士,一生布衣,亦未曾娶妻,酷爱梅花,喜欢养鹤,故有“梅妻鹤子”之典,也是一个成语。

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为“咏梅”诗中翘楚,意境之美,令人遐思。

“暗香疏影”,水波横斜,将梅花的香气和姿态,写得入木三分,绝唱古今。

04 / 桃李春风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公元1085年,黄庭坚主政泰和,时赵挺之(李清照的公爹)媚上,强行推行“市易法”,遭到黄庭坚反对,因此被贬为德平镇监。

从县长到镇长,人生起落无常,故而多思。

黄几复是黄庭坚儿时的好友,曾一起在桃花树下畅饮,如今已10年未见,此时的黄几复在岭南为官,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不过黄几复颇有政绩。

相形之下,黄庭坚的为官之路就比较坎坷,因受苏东坡“乌台诗案”影响,屡屡遭到革新派打压。

不过,“桃李春风”的本意却是指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在本诗中,仅仅是对一段往事的追忆。

05 / 雪泥鸿爪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和苏辙进士登科后,母亲程夫人不幸去世,兄弟俩归乡丁忧。三年守孝期满后,苏辙回京参加吏部铨选,得官渑池县主簿。

当时苏轼也要赴京参加制科考试,因此路过渑池时,便写下了这首诗。

“雪泥鸿爪”本喻往事留下的痕迹,如鸿雁留在雪地上的爪印一般,但是在这首诗中,苏轼想表达的是聚少离多,母亲病故后,兄弟俩步入官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06 / 白衣卿相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

柳永19岁时就打算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路过苏杭,觉得那里风景太美,整整玩了7年才入汴京,本以为能一举中第,可宋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不录取,所以柳永初次落榜。

可年轻气盛的柳永不服气,一怒之下便写下了这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并自诩是“白衣卿相”,流连于秦楼楚馆。

这也导致了柳永接下来的三次科考,全部名落孙山。

“白衣卿相”本指尚未发迹的读书人,唐人极重进士,宰臣也多出进士,然未登科之前为白身,可因前途大好,仍享有卿相的资望,故名。

07 / 纸落云烟

纸落云烟供醉后,诗成珠玉看朝还。

苏轼《次韵答满思复》

满思复,即满中行,字思复,官知相州,为苏东坡的好友。公元1086年,苏东坡以礼部郎中被召回朝,短短几个月完成官场三连跳,直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但是在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四年贬谪后,苏东坡早已不想参与朝廷争斗,故新旧两派均不讨喜,因此萌生了归隐的念头。

“纸落云烟”本形容落笔轻捷,挥洒自如,但在苏东坡的诗中,体现的则是一种闲逸的状态。

08 / 停云落月

梦残细雨青灯夜,吟就停云落月诗。

邓林《和国子司业吴先生》

邓林,明代诗人,官至吏部验封司主事,曾参与修撰《永乐大典》,与杨士奇、李时勉交好。

陶渊明有《停云》诗,喻思亲友也,所以邓林这首诗,亦是思乡之作。

云停而不散,阻断视线,难以望归,故愁思骤起,故云。

月落见思,云停不去,自是惆怅。

09 / 岸芷汀兰

岸芷汀兰青苒苒,落霞孤鹜影翩翩。

黎贞《登滕王阁》

原本,“岸芷汀兰”出范仲淹《岳阳楼记》,指岸边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也喻人品德高适,与玉树临风相衬。

黎贞是元末明初诗人,因登滕王阁感怀故人王子安而作此诗。

王勃的《滕王阁序》有“千古第一骈文”之美誉,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甚佳。

而滕王阁为李元婴所建,在王勃写下这篇文章时,李元婴还未去世。他是李渊最小的一个儿子,为65岁时所生,是个混不吝,不得太宗和高宗所喜,但李元婴有奇才,为“滕派蝶画”之鼻祖。

他建了南昌滕王阁后,又造了一艘青雀舸,并率领僚属狎客游弋江中,漫步洲渚。某一天,他见岸边彩蝶纷飞,兰花正好,便画了一幅《百蝶图》,因此后人有诗:当时只羡滕王巧,一段风流画不成。

10 / 司马青衫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公元815年,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暗杀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他们俩都是白居易的好友,所以白居易越级议事,被贬江州司马。

这首《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相当能打。

到达江州后的第二年秋,白居易于江边送客,偶遇一位歌女,为旧相识。原本,这名歌女为长安城内当红的名角,后嫁给了一位商人为妾,不久后被抛弃,流落四方。

与白居易相遇时,这名歌女已经年华不再,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所以白居易感慨甚多,就写下了这首经典,其中有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1 / 桃蹊柳陌

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

刘禹锡《踏歌词》

公元824年,刘禹锡官夔州刺史,仍为谪官。此时距离他初次遭贬,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宦海沉浮不但没有磨碎刘禹锡的斗志,反而让刘禹锡学会了随遇而安,故有“诗豪”之誉。

“桃蹊柳陌”指春景秀丽的地方,桃柳成行,亦作“桃蹊柳曲”。

刘禹锡的《踏歌词》为组诗,共有4首,此为其二,均为绘景之作。

12 / 怀瑾握瑜

朝发枉渚夕辰阳,怀瑾握瑜秪自伤。

黄庭坚《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

和甫,即初虞世,北宋著名的医学家,后遁入空门,隐于灵泉山蒲池寺,为黄庭坚的好友。

公元1084年,黄庭坚被贬为德平镇监,因仕途受挫,自拓文途,醉心于创作,同时也有了归隐林泉之心,故有诗与老友初虞世唱和。

“怀瑾握瑜”喻美德,出屈原楚辞: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13 / 月落星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浣花草堂”,携妻儿前往夔州,途中见江河奔涌,月落星垂,故作诗抒怀。

杜甫的后半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常靠友人接济度日,生活异常艰难。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已经54岁,不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没有实现,反而多病在身,因此感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4 / 代马依风

代马依风都护道,飞鸢熏雾伏波营。

吴泳《老将》

吴泳,南宋文学家,词人,官至吏部侍郎、刑部尚书,清正廉明,敢于直言。

这首《老将》写的是一位少年15岁从军,半生驻守边疆,纵横沙场,晚年再次接到征调之令,不得不再赴沙场,这也是南宋时局的真实写照。

“代马依风”指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与“狐死首丘”同出一辙,出《后汉书·班超传》: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15 /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两首》

公元835年,杜牧升监察御史,辞别扬州,故有诗赠予交好的歌妓,亦是笔下经典。

杜牧风流,但他从不掩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杜牧的聪慧之处。当时朝内“牛李党争”激烈,而杜牧与牛僧孺交好,遭李德裕排挤,故而将自己塑造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以避免遭到迫害。

“豆蔻年华”代指少女十三四岁时,正青春大好,韩偓有诗:著词暂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

16 / 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那一年,崔护赴京赶考,落榜后游长安城郊,与山林中偶遇一位避世的少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次年,崔护因思再赴长安,奈何少女已经搬走,故题诗留念。后来,少女的父亲找到崔护,让他赔女儿之命,此时崔护才知道,少女因思一病不起,已经奄奄一息。

神奇的是,当崔护见到少女后,少女不治而愈,并结成连理,成一时佳话。

因此,“人面桃花”代指邂逅钟情,追思往事。

17 / 心有灵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李商隐任秘书省正字,官运不亨,于酒楼买醉,时遇一歌女,隔座而视,目有涟漪。但此时早朝的更鼓却敲响了,他不得不回官署上班,因此以诗留念。

李商隐笔下的“无题”诗很多,基本都是写情爱的,这和他的感情经历有关。初恋荷花,早夭,后遇柳枝,但柳枝为商人子女,故弃。科举落榜后,李商隐入玉阳山悟道,再遇道姑宋华阳姐妹,留下了一段隐秘的情事,他其中一首《无题》诗,就是写给宋华阳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玉阳山后,李商隐为了仕途,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取其小女王晏媄,也因此陷入“牛李党争”。王晏媄27岁早逝,李商隐余生未再娶。

“心有灵犀”比喻恋人心心相印,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18 / 兰因絮果

兰因絮果从头问,吟也凄迷,掐也凄迷,梦向楼心灯火归。

龚自珍《丑奴儿令》

龚自珍,晚清著名的爱国诗人,却生了一个不孝子,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就是他的儿子龚橙做的向导。

龚自珍与林则徐交好,曾全力支持禁止,但他自己却仕途不顺,因性格耿介遭人排挤,故罢官后写下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首《丑奴儿令》是一首婉约词,“兰因絮果”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但最终离异。

19 / 冰心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辛渐,王昌龄的好友,生平不详。

公元740年,王昌龄自岭南复官北归,途经襄阳时,探望了老友孟浩然,并把酒言欢,促膝夜谈。然王昌龄离开后不久,孟浩然旧疾复发,不幸离世,因此王昌龄内心十分愧疚,在洛阳与綦毋潜、李颀等人聚游半年后,才赴吏部选官。

时有风言风语,说王昌龄“不护细行”。

选官后,王昌龄再任江宁丞,时辛渐在润州,打算北上洛阳,王昌龄以诗相送。

“冰心玉壶”指的就是纯洁清白的情操。

20 / 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公元1024年,柳永第4次科举落榜后,心灰意冷,于是决定离开汴京。时恋人虫娘相送,柳永以词赠之。

就在柳永离开后不久,虫娘就把这首词唱红了大街小巷,谓:凡有水井处,皆可歌柳词。

“晓风残月”指拂晓风起,残月将落,景象凄凉。

21 / 月落乌啼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姑苏不因张继而红,但姑苏若没有张继这首诗,当会少了许多颜色。

“安史之乱”前,张继刚考中进士,还未等选官,天下就乱了,因此不得不暂避江南。他乘舟抵达苏州时,已经是夜半时分,见秋夜如霜,闻寒钟悠远,故以诗抒怀,成千古经典。

“月落乌啼”之景,悲沉凄凉,再遇西风碧树,更是令人惆怅。

22 / 白露横江

琉璃万顷际空碧,白露横江澄素秋。

沈升《醉中泛赤壁漫兴》

沈升,明朝诗人,官至太仆寺少卿,他这首诗化苏东坡《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白露横江”之景,雾气昭昭,虚幻迷离,荡一叶小舟于水上,如入仙境。

苏东坡写下此文时,已经被贬黄州三年,许多事都看淡了,不再执着于过往。人生就是这样,想多了全是问题,放下了都是答案。

故赋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不护细行、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的意思】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