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不净观-不净观图片

时间:12-07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佛法也有副作用,修行者走火入魔,跋求摩河惨案超60名比丘被杀死

孟子·告子曰》里说 “食色性也”,这是人生基本需求,也是人生重大妨害。饮食是物欲,声色是情欲,从古至今,都是修持者的心魔,儒家以修身克制,道家以清心克制,禅宗则以观想应对。

为了对付情欲的诱惑,佛家还真想出了一个妥善的办法,通过内心反照的方式,消除内心欲望,效果也不错,但副作用惊人。佛经记载,这种修持方式,甚至导致了一个僧团六十人死亡的惨剧。

可见同样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来看佛法修持的副作用。

这里先说一个故事,发生在大唐时代,主人公大家耳熟能详。话说盛唐并州(即山西)太原,出了个聪明好学的少年英才,姓狄名仁杰,字怀英。他幼年时,曾遇到游方僧人,说他面有贵相,是庙堂三公的命数,但是人生在世难免诸多诱惑,归根结底不过“财、色”二字最难克制,稍有不慎不免身败名裂。尤其是年轻人见财起意、见色忘情,财富发于外尚可控制,情欲发于内,最难克服,一旦沦丧其中,可就万劫不复。

狄仁杰多聪明,听出老和尚是话里有话,诚心点化他的前途,就请老师父指点迷津。老和尚口称善哉,就把一套功法传授给了狄仁杰,专门用来克制情欲。几年之后,狄仁杰学业有成,进京赴考,途中到旅店里住宿歇脚。当天深夜,他正在房间读书,听到有敲门声,打开门一看,竟然是个浑身素缟的美妇人。美妇人说自己也是旅店住客,丈夫刚刚去世,见狄仁杰英俊独身,想起了死去的丈夫,于是深夜前来叨扰,言下之意就是“你跟我丈夫长得很像,我想跟你睡觉”。

狄仁杰见她气质高雅,应该不是普通人家,就劝她谨守妇道,赶紧离开。美妇人不听,行动言语更近乎淫邪。狄仁杰突然就想起几年前老和尚教他的心法口诀,于是把这套功法又传给妇人,并且劝少妇说,你先生刚过世,应该懂得克己守节,学习了这套功法以后,自然可以克制情欲。妇人听了狄仁杰的话,当即离开,次日一早面带愧色前来拜谢,自言昨夜见狄仁杰后,想起亡故夫君,突然不能自已,如今修炼功法后,心如止水,已然平复很多。

据说,狄仁杰当时写了一首诗,送给这个美妇人:

“世间美色常如春,我不淫妇妇淫人,若将美色视亡妇,遍体蛆虫臭难闻。”

这其中就隐藏着消除情欲回归本性的秘术。

能够在一夜之间消除情欲煎熬,狄仁杰给美妇人传授的是什么功法呢?

狄仁杰的功法是一位游方僧人所授,因此必然出自禅宗佛门。先放下狄仁杰,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源自佛经典籍《杂阿含经·八〇九卷》。

但凡佛经,开头多有“如是我闻”一句起始。相传,这是佛陀去世以后,阿难受命整理佛陀遗训。为什么阿难来做这个事情,因为他在佛陀活着的时候就是随身服侍,佛的一言一语他都听到最多,铭记在心,因此被称为尊者中“多闻第一”。

为了体现真实性,阿难在每一本佛经起始,都要写下“如是我闻”四个字,“我”就是阿难自己,这一句话意思是“以下这些都是我阿难亲耳听到佛陀说的”,以此表示他所整理佛经的正统和正确性,非从他闻,真实无谬。

这里要说的故事极其惨烈,在佛经中也是少有的惨剧,然而确实是阿难尊者“如是我闻”。

话说,当时佛陀驻足在“跋求摩河”附近的萨罗梨林中,给他的弟子讲授一种修行心法,叫做“不净观”。佛陀作为当时的第一负责人和主要,由他亲自抓落实,当然弟子们无不倾心相从。

这种修习法门,传说就是佛陀发明的,他自己对此方法的态度是认可的。那么比丘众修炼会有什么结果呢,佛经记载“得大果大福利”。然而事情都有两面,与大福报相伴相生的竟然还有副作用,佛经记述,很多修习者习练以后竟产生“极厌患身”的念头,说白了就是极度厌恶自己的肉体,从里到外的厌恶,极端到什么程度呢,佛经原文说,“或以刀自杀,或服,或绳自绞,投岩自杀”,归根到底就是“极生厌患恶露不净”。

更有比丘让其他比丘杀死自己,其中有一个比丘,就跑到鹿林找外道(非佛法修持者)叫鹿林梵志子,对这个外道说,“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时”,称呼他为外道贤者,如果你能杀死我,我的衣服财物就都赠送给你。

鹿林梵志子很高兴“效劳”,杀掉比丘后,他持刀来到跋求摩河边清洗凶器,这时有天魔(或许就是他自身心魔)对他说,你这是大善行,帮助比丘们解脱圆满,而你也能收获他们的财物,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有了这样的“鼓励”,鹿林梵志子“闻赞叹已,增恶邪见”,恶念膨胀之下,他做了惨绝人寰的事情,就在比丘众修行的跋求摩河道场,“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尔时”。

半个月之后,佛陀再次召集信众,考察大家的修行进展情况,发现弟子们少了很多,问阿难尊者,“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阿难就把情况说了,可以想见当时阿难焦虑急迫的心情,希望佛陀赶紧想办法,为大家解决心中疑惑,让大家“乐受正法,乐住正法”,避免发生这样的惨剧。

佛陀的这门修持心法叫做“不净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门功法,从许多佛经记载可以看出,最初修行的比丘们,由于定力低下,很容易被外物滋扰,导致心绪不宁,影响修道的功果。本来是出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导致修习者厌恶自身,厌恶到要结束自己生命,连续六十名比丘被杀死,加上之前自杀的,可能超过百人,是什么原因导致意外副作用,以致于被外道有机可乘发生惨剧呢?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故事,当时释迦牟尼佛住在舍卫国一个叫做祇树给孤独园的地方,早上弟子们都出去化斋,阿难尊者和一位叫婆耆舍的尊者同行,结果路上,这个初级尊者看到漂亮女子,竟然生出欲望,“贪欲所覆故,炽然烧我心”,欲望像烈火一样灼烧着他的内心。

这还是一位长期跟随佛陀修行的尊者,也难逃欲望诱惑的厄运。当时他请求阿难帮助,阿难就告诉他“当修不净观,常一心正受,速灭贪欲火,莫令烧其心”。阿难推荐给婆耆舍的“不净观”,就是佛陀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样的困境想出的方法。

什么是不净观呢,《南传增支部经》中对具体方法这样描述,“自足下而上,自发顶而下,以皮为边际,观察充满种种之不净之此身”,说白了,这个修持法门就是把人的身体看做是不干净的污秽之身,别人的身体也是一样,由此产生厌恶感,最终消除情欲诱惑,达到清心寡欲的目的,说起来是非常对症的。

佛陀宣讲不净观后,诸位弟子修行产生厌倦肉身的念头,或者自杀,或者请求别人杀死自己,这不是佛陀“不净观”的初衷。这种异常情况,被邪神利用,趁机鼓动凶手鹿林梵志子做“功德”,连续杀死60名佛弟子。只能说,是邪恶神魔钻了佛弟子修行的漏洞,破法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度人解脱只是恶念的伪装。

《杂阿含经·卷第三一一》有另外一个故事,话说释尊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想要外出传教,佛陀说那个地方对佛法不友好,经常发生打骂甚至杀死比丘的事情,你怎么办?富楼那的回答是,“世尊!若西方输卢那人脱杀我者,当作是念——,有诸世尊弟子当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或以绳自繫,或投深坑。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于我朽败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脱。” 富楼那说,曾经有佛弟子厌患身躯,以各种方式自杀(指的是修不净观引发的跋求摩河惨案)。如果那个地方的人真的要杀自己,那他们就是大智慧大贤良,这副朽败之身,不用求人,借他们的手即可得到解脱。

富楼那对佛陀讲的,是他对修行的另一种理解,这是佛陀和律法所允许的,所以不是自杀。

因为,以生命结束作为达成正果的方式,也不都是走火入魔的极端方法,按照佛理,当证得阿罗汉果之后,在寿命还有存余的情况下,主动舍弃寿命选择入灭,叫做“(无余)涅槃”,这是果位升级,而不是自杀。

当然,作为初级弟子,欲望诱惑滋扰是魔,随意放弃生命也是魔,跋求摩河惨案毕竟并非是佛陀想看到的事情。只是依照不净观修持,导致厌世情绪是正常的,这正是修不净观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修不净观的目的,是帮助修行者排除感染努力精进,而并非追求消极自杀。

实际上,在跋求摩河惨案之后,佛陀就为出家众制定了“杀戒”作为约束,成为各部律典公认的戒律之一。依各部律典,帮助别人自杀,或鼓励、赞叹别人自杀,都等同于亲手,是犯戒的大罪过。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欢迎关注。

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印度佛教史13——菩提树下受尽心魔诱惑,终于证悟

(基本内容:佛陀的出家修行--菩提树下成道)

禅定跟三界就说完了,咱们就可以继续讲阿罗逻·迦罗摩了。

王舍城外修禅定。这位迦罗摩,禅定修的特别好,已经达到了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定。

太子就跟迦罗摩学禅定,并且也修行到了无所有处的境界。后来还遇到一个叫做乌陀迦罗摩子的人,这个人更厉害,已经修到了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了,禅定的最高境界了。太子跟随他也修到了非想非非想处的境界。这让太子修禅定已经算修到极致了。修到极致之后,太子就开始反思禅定这个东西。这时太子就感觉禅定这个东西不能实现他跳出轮回的理想,为什么呢?当时外道的那些禅定,要么是修止不修观。

就跟这个迦罗摩和罗摩子一样。这种的你在定中,心当时再怎么静,这个跟解脱貌似也没啥关系。你静那么一会有什么用啊?婆罗门教瑜伽,倒是有止有观,但他们那个观,观的是梵我合一,是在定中制造幻觉。太子明确的知道,定中的幻觉绝非是什么,大梵仅仅是自己的妄想,所以禅定满足不了太子的目标。于是他离开了王舍城,来到了摩羯陀国迦叶城外的苦行林。

那位说,太子不是已经否定苦行了吗?太子出家的第一站就是迦毗罗卫国当地的一苦行林,觉得苦行没前途,才到摩竭陀王舍城修的禅定,怎么又去修苦行了?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当时的修行方式就两种,一个苦行,一个禅定。

太子把这两种都否了,那又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怎么办呢?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了,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尽全力试一试。我分析太子当时是这么想的。

他在迦叶城外苦行林里是苦行和禅定一起修。太子修苦行,不修那些拔毛什么的,他修的苦行也就是少吃饭,每天一粒麻,一粒米,两粒粮食。目的是想通过身体的虚弱来达到灵魂的解脱,同时精心勇猛的修行禅定。基本上每天都在定中,就坐在那就不动了。麻雀都在太子的脑袋上做窝了。就这样苦行了六年,太子从二十九岁变成了三十五岁。

出家修行就讲完了,接下来就是悟道成佛了。

这样修了六年,一点消息也没有,太子也有点含糊了,心想我修了这么多年的禅定和苦行,为的是断生死轮回。我好像是有点偏了。这两条路都无法超越生死,我得另寻出路,找到第三条路。第三条路是什么路?就是后来佛教这条路,勤修戒定慧,灭除贪嗔痴。解脱是新的解脱,你就得把功夫用在心上了。你苦行啊,玩幻觉什么的,这个跟解脱没关系。此时太子就灵光乍现,恍惚意识到应该是走新解脱这条路,这条路应该是比较靠谱的。

决定了走自己的路之后,那苦行就不修了,太子就从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洗去身上的污垢。但因太子修行过度,疲乏无力,之前每天只吃两粒粮食,竟晕倒在了尼连禅河岸边。

现在的尼连禅河,河水基本干涸

这时河边有一名叫做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看到一个虚弱的沙门,躺在河边便生起同情之心,手捧一碗乳糜前来供养孩子。乳糜就是牛奶粥。悉达多太子接受了她的供养,喝完乳糜,顿觉身体有了力气,精神焕发。

牧女供养

憍陈如等五人见到太子,接受牧女的供养,以为太子退失道心,忍受不了苦行而放弃了追求解脱的努力。于是他们对太子都有所不满,甚至有些瞧不起,商量决定不再理太子了,哥几个自己已经开溜了。悉拉多接受牧女的供养后,在一棵菩提树下铺了些草团,坐在上面发下誓愿道:我若不能了脱生死,进入正觉涅槃,誓不起此座。

这里有个词儿叫做涅槃。涅槃就是了脱生死,不再轮回了就是涅槃。

悉达多说完这句话之后,静息凝神进入禅定的境界。有人可能问,刚才不是说禅定不好使吗?怎么还禅定啊?这个禅定单独修是没啥用的,但它毕竟能让人的心静下来,能极大的提高你的洞察力和智慧。所以禅定作为一个工具还是不错的。太子在禅定之中,按照之前恍惚觉出的那条路,开始消灭自己心中的各种魔障。比如男女的欲望,贪、嗔、痴、傲慢等等。这些在佛教的故事里写的都比较神。说是魔王听说有人要完成至高无上的觉悟,那样正道就将如日中天,邪道就将失势了。不能眼瞅着呀,就派三个女儿前去破坏。三个美女来到太子跟前,极尽挑逗。太子不为所动,并发大神通,让三个美女能透视他们自己的身体。三魔女只见自身只是一个装满脓包吗,鼻涕口水,各种虫子的皮囊。三魔女不禁心生嫌恶,恐怖颤栗,自惭行秽,逃回魔宫去了。其实哪有什么魔王啊、魔女啊,这些无非都是太子的心魔。太子使了一招,把美女变成白骨,这个专业术语叫做白骨观,也叫不净观,破了男女欲望。这个故事就是想表达这个。

魔女诱惑

这样太子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清除了心中的各种魔障,把心中的粗尘细垢,妄想执著消灭的一干二净。到了这一日破晓时分,忽然一颗明星出现在天际。悉达多触景会心,刹那之间,豁然大悟,悟彻宇宙人生大道,跳出生死轮回,证到了不生不灭,到达了涅槃解脱,立地成佛,成为天上、天下、人间三界独尊的人天导师。这就是传说中的睹明星而悟道。

悟道

这一天正是公元前530年阴历十二月八号。太子在摩羯陀国迦叶城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成道。时年三十五岁。太子成道后,即号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佛的意思是觉悟者。又因为是乘真如之道而成正觉之故,又称如来佛。四众弟子及世间诸王臣民等,尊称他为世尊。其实世尊的名号一共有十个,释迦牟尼佛,如来、世尊,这三个是最常用的。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起初并不想把自己悟到的真理传授给他人。因为佛陀所悟到的真理非常艰深,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相互印证。

世上一切众生,都是在追求名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现在为他们说法,他们一定会迷惑不解,也未必愿意接受,或许还会诽谤和讥嘲佛法。而因此,堕入恶道,受种种痛苦。这就有违世尊度脱众生的初衷了。所以释迦牟尼觉得还是不要对他们进行传法,说道,就想独自入灭。

入灭就是舍弃这个身体,真的就不生不灭,获得大解脱了。但这时有帝释天和初禅大梵天的二位天王,劝请佛陀救济众生,脱离苦海。于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思考了三七二十一天,反复观照众生根基、因缘以及所有的烦恼所在。也就是说,他在构筑佛法的体系,怎么表达呢?让大家容易接受他的思想。最终才决定下来,要为全天下的众生说法。

从此,世尊就以大慈悲的胸怀、大精神的智慧和大无畏的精神,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不间断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

弘扬佛法

悟道成佛,就说完了,下一章节接着讲。

【不净观-不净观图片】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