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说虎,树东说文解字“虎”
一、“虎”字的前世今生
二、“虎”字的本义
【形容词】比喻威武勇猛〖brave〗。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比喻残酷凶暴〖cruel〗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动词】[方言]∶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suddenlyturnhostile〗。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吓唬。也作“唬”〖intimidate〗。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另见hù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书·牧誓序》虎彪彪hǔbiāobiāoL:形容威武健壮虎彪彪的卫士龙行虎步∶指称雄于一方虎符:古代军信。铜质虎形,左、右两半,朝廷存右半,统帅持左半,作调动时用则得虎符。——《史记·魏公子列传》佩虎符坐皋比者。——明·刘基《卖柑者言》
三、虎年说“虎”
为山中兽
人们通常把老虎称作“兽中之王”。这种说法不够严密。《说文》曰:“虎,山兽之君。”《风俗通》云:“虎者,,百兽之长也。
按:毛虫三百六十,麟为之长。虎所君者,但山兽耳,故许君区别之。”
请注意,许慎释“虎”,离不开一个“山”字,虎只有在山中才能发威,到了平地就不咋地,于是就有了“虎落平阳受犬欺”之民谚。
古人
(来源: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
从甲骨文和金文“虎”字看,它凸显虎头硕大、虎牙锐利、虎爪强劲、虎纹美丽等特征,是个典型的象形字。
那么,小篆“虎”字还象形吗?许慎曰:“从虍(hū,俗称‘虎字头’),虎足象人足。”《说文》又曰:“虍,虎文也,象形。”由此看来,“虎”字到了小篆,“图画”形状不见了,而是突出“虎纹”“虎足”这两个特点。
顺便说一下“虎”字的下半部,小篆是“人”,正楷怎么成了“几”?孔夫子也曾对此发表过意见,认为是“人”。他说:“(人)谓人之股脚也。虎之股脚似人。”
《篇海》云:“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误。”这里说的“误”,是指经过“隶变”,字形产生了“讹误”。
魏乐唐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带有“虎”字的成语众多:狐假虎威、狼吞虎咽、如虎添翼、龙潭虎穴、马马虎虎、调虎离山、虎视眈眈、虎踞龙盘、降龙伏虎、龙盘虎踞、龙争虎斗、为虎作伥、谈虎色变、放虎归山、骑虎难下、虎落平阳、虎口逃生、养虎为患、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口拔牙、虎头蛇尾、虎背熊腰、藏龙卧虎、卧虎藏龙、与虎谋皮、养虎遗患、龙骧虎步、为虎傅翼、纵虎归山、熊腰虎背、投畀豺虎、畏敌如虎、开柙出虎、龙行虎步、龙吟虎啸、羊落虎口、两虎相争、暴虎冯河、虎啸风生、虎穴龙潭、虎斗龙争、虎口余生、虎落平川、虎皮羊质、虎入羊群、虎视鹰扬、虎头虎脑、虎尾春冰、纵虎归山、饿虎扑食、为虎傅翼、羊质虎皮、养虎遗患、龙骧虎步、照猫画虎、画虎类犬、画虎类狗、饿虎之蹊、打马虎眼、画虎不成、饿虎吞羊、饿虎扑羊、虎踞龙蟠、饿虎逢羊、春冰虎尾、驱羊攻虎、势成骑虎、燕颔虎须、不入虎穴、鲁鱼帝虎、龙腾虎啸、龙骧虎啸、虎荡羊群、众虎同心、帮虎吃食、虎略龙韬、焉得虎子、割肉饲虎、宫邻金虎、杨虎围匡、熊虎之士、虎口拔须、狼虫虎豹、虎视鹰瞵、燕颔虎颈、如虎傅翼、龙睁虎眼、龙骧虎视、将门虎子......
“虎”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就拿成语来说,诸如“虎踞龙盘”“虎步龙行”等带“虎”字的不下二百条;文学作品如《武松打虎》,那可是百读(听)不厌的。
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他生于虎年虎月虎日虎时,故“名寅,字伯虎”,这事是童叟皆知的;因“吴王葬(姑苏)阊门外,金玉精上浮为白虎”而得名的“虎丘”,凡旅游者都是爱去的……
老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征。生下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就叫他“小虎”,甚至虎年生的女孩,也有不少叫“虎妞”的。历史上有位李虎,只因他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所以唐朝必须避讳“虎”字。这一来可麻烦了:隋朝有一个地名“虎州”,于是改称“武州”。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朝以玉制成的便器名叫“虎子”,此后泛指尿壶为“虎子”。一到李唐,这个称呼立即废止,改叫“马子”,与之相似的便桶,也就叫它“马桶”了。
齐侯钟
何为◑“虎口”◐
最后再说一下“虎口”,它有两义。一是比喻极其危险的境地,如“羊入虎口”;另一义是指人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这个部位为什么叫“虎口”呢?因老虎力大,于是借用“虎口”一词,表示手的这个部位使得上劲,握得牢固。
毛著作用过的成语典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毛在《实践论》中写道:“因此,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来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彪之子、班固的弟弟班超,怀有大志,不修细节,机灵而有口才。在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跟随皇帝高级侍从官奉本都尉,和匈奴打仗立功。接着奉命出使西域,进行联络工作。他首先到了鄯善国。起初,国王对他非常热情和敬重,但过了几天就变得怠慢起来了。经过了解,班超知道这是由于最近北方的匈奴要派使者到这里来,引起鄯善国王不知所措的结果。班超随即召集一同来的36人商议,告诉大家鄯善王对他们冷淡的原因,说明处境不佳,征求对策,大家表示听从班超的主张。于是,班超激动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想到唯一的办法就是,当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把他们全部消灭。只有这样,鄯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于是,当天夜里,班超带领一同来的36人,顺风纵火,全部消灭了匈奴一百多人。第二天班超拿着匈奴首领的头去见鄯善国王,国王见后大为震惊,马上表示永远与汉朝和好,班超预期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由此而来。意思是不入虎洞,怎么能得到虎子?而后,人们常用这句话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过艰苦奋斗,是不能得到成功果实的。
毛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成语,深刻说明了实践和经验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倒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讲到:
- 虎的本质在于形成虎口从而间接地保护断点,当对方棋子强行进入虎口时仅剩一口气,会被轻松吃掉。
因此,当出现虎口的时候,就不要把棋子放在对方虎口送死了。
但是,在一些情形下,为了吃掉对方更多的棋子,需要采取手段特意将己方棋子送入对方的虎口,可谓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种手段,就被称为倒扑。
如图1,白棋△二子仅有AB两口气,其中A位为虎口。
图1
如图2,黑1如直接打吃,则白2粘住后,黑棋无法吃掉白棋,黑失败。
图2
如图3,黑1直接扑在虎口的位置,看似羊入虎口,实则为一步好棋,正解!白棋此时已然动弹不得。
图3
如图4,白2如果吃掉虎口中的黑1,则此时白棋三子仅有一口气,会被黑3全部吃掉。
图4
上面介绍的这种将己方棋子扑在对方虎口里的吃棋方法,就是倒扑~
倒扑也有很多形式,如图5中的黑1,均是倒扑。
图5
可见,倒扑是先将己方棋子送给对方吃,然后吃掉对方更多棋子的手段。
是不是很阴险~
在围棋中,这种己方棋子以换取更好局面的情况有很多,后续会给大家慢慢介绍~
那么,当发现己方棋子已经被对方倒扑了怎么办?
当然是选择放弃啊!因为即使你吃掉虎口里的棋子,也会被对方全部吃回去的。
棋盘那么大,去其它地方看看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W的围棋世界
从小学棋的工科狗,希望能让大家在围棋中感受到快乐~
【不入虎口 焉得虎子的意思;不入虎口 焉得虎子是不是成语】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