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下车伊始、下车伊始怎么读

时间:12-06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新官要忌“三把火”

●忌“急火”,循序渐进方有成;忌“乱火”,理清思路自从容;忌“虚火”,实干立身是根本

一位干部在与一批即将履新团职主官岗位的谈话时,没有提“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要求,相反,却提出了新官到任要忌“急火”“乱火”“虚火”这“三把火”,令人耳目一新。

忌“急火”,循序渐进方有成。新官上任,就像铆足劲的发条,大都踌躇满志。有的为了尽快打开局面,急于踢好“头三脚”,砍出“三板斧”,树立起威信;有的以经验指导实践,把在原单位的一些做法“复制”过来,期待立竿见影。想法固然是好的,但凡事皆有规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初到一个新单位,即便事前做了功课,对单位情况有所了解,也往往是表面的东西居多。如果不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是很难准确了解掌握实情的。“没有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把情况真正摸清楚了,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拿出来的举措才会更接地气,更能取得实效。

忌“乱火”,理清思路自从容。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容易打乱仗,工作很难开展好。有的刚上任,工作上还没理出头绪,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结果什么也抓不好。毛在《矛盾论》中说,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学会“拨开云雾见天日”,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理清工作思路,将各项工作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在通盘考量、统筹兼顾的同时,突出重点、瞄准难点、找到突破点,如此才能既万箭齐发,又重点突破。

忌“虚火”,实干立身是根本。毛说:“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初来乍到,情况不熟,一下车就说,难免有失偏颇,不如先静下心来,通过研究掌握了解真实情况后再说。有的干部刚开始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也能轻车简从,深入一线,深入官兵,嘘寒问暖,考察实情,但是时间久了,就滋生出庸懒习气,停留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还有的干部政绩观出了问题,喜欢弄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眼睛只盯着上面关注啥,不关心基层官兵需要啥,干工作急功近利、寅吃卯粮。正所谓,假的真不了,虚的久不了。虚火太盛,当用实干来治。新上任的要从政绩观上解决根本问题,真正对长远建设负责,沉下心来、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甩开膀子,以实干立信,以实绩立身。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实打实的工作业绩赢得官兵信赖、支持和拥护,才能将事业之火越烧越旺。

下车伊始问志书

古人常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古时地方长官就任时,地方属官有“以志呈阅”的惯例,反映的是古时官员治理地方重视了解地情,以地方志“资治”。

历史上,有一段“下车伊始问志书”的经典故事,被后来者广为传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段佳话就发生在宋代的江西南康军(军治即今庐山市)。八百多年前朱子“下车伊始问志书”的故事,至今对我们仍极具启发。

庐山市全貌。

01

提起“下车伊始问志书”这段美谈,还要追溯到800多年前的南宋。

公元1179年的农历三月三十日,南宋理学家朱熹到任南康军知军。朱子一下车轿,就对前来迎接的属官们问道:“《南康志》你们带来没有?”这就是“下车伊始问志书”的典故。

当时的南康,立军近二百年,割江州之星子县,洪州之建昌县,饶州之都昌县隶之。“军”是与府、州、监同级,一般设在水陆交通要道的行政机构。

南康军下辖三县,分别扼守赣江、修河、饶河三水域。军府治所就在古镇南康(当时叫星子镇)。此地处“江湖之会”要冲,坐拥风景名区匡庐。

江南自晋代“衣冠南渡”“北人南迁”后开始开化。南康城脚下的赣江水域,是唐宋以来中原来往江南直至岭南的交通要道。达官显要,文人雅士过此,无不停车系缆,寻幽访胜,采风问俗。历史上能够得任治理此地的,都是经过朝廷反复斟酌挑选的懂文化、重文化的名流贤士。

朱子下车,首问南康郡志,入乡问俗,以史为鉴,自此成为千古美谈。朱熹的以身示范,让后世的地方官们懂得了地方志在“资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方父母官,要想快速熟悉地情,掌握地方,就必须扑下身子,研究,稽古查今,访贤问遗。朱子“下车伊始问志书”是为先例,此后,“以志呈阅”成了各级地方官赴任的惯例。

白鹿洞书院。

02

朱熹于公元1181年农历闰三月二十七日离任南康,他在南康军任上只有短短的七百多天。时间不长,却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真儒过化”“理学名邦”这些响亮的名头,就是得朱熹(还有周敦颐等)这些大儒的过往教化之功。

三个年头、两年的时间,朱子上疏恢复南唐国学白鹿书院,申请以工代赈建设紫阳湖堤,关心百姓疾苦请求蠲免税赋,不一总总。无论哪一件,无不光耀史册。

就是他的一些具体工作方法,也足可借鉴思考。如《与星子诸县议荒政书》:“逐县知佐”,“当以至公至诚之心相与,凡百事物,切要通情,仔细商量”,谆谆叮嘱的是下级班子(正副职)的团结。

“苟或上忽其下,惟务私己吝权;下慢其上,但知偷安避事,则公家之务何由可济?”讲的是拒腐勤政。

“又须不惮劳苦,逐一亲到地头,不可端坐宽凉去处,止凭乡保撰成文字,”讲的是务实清醒。

“又须依公检定分数,切不可将荒作熟,将熟作荒,”谈的是为民公正。

又见《知南康军牒》:朱熹一上任,马上发布榜文,就陶靖节、白鹿洞、周濂溪、刘西涧等事迹,“如有知得上件事迹详细之人,仰仔细具状,不拘早晚,赴军衙申说。”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其亲近百姓的为官作风和工作方法,可见一斑。

他不畏强暴。离任南康军的头两天,一公子哥“跃马于市,踏一小儿将死”。他严令将此人关入牢房,命“栲治如法。”当晚入监查验,却见肇事者买通狱卒“冠屦俨然”。朱熹大怒,立即提审,将肇事者和包庇者一同治罪。

他不徇私情。宋代的牛是事关国防、农耕、运输的濒危保护动物,严禁宰杀。朱熹和辛弃疾是好友,但手下在鄱阳湖巡逻时查获辛弃疾牛皮的船只。他不徇私情,秉公执法,将所获之物一一扣押充公。

宋代大儒朱熹画像。

03

地方史志记载了一个地方的建置沿革、山川气候、物产资源、文物掌故、风俗民情等各类历史和现状。掌握了它,就能知晓这个地方的情势,就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毛学养丰富,他非常重视地方史志的阅读、研究和使用。“下车伊始问志书”虽发肇于宋代的南康,七八百年后,毛到庐山还特意谈及。

1959年7月,在庐山“庐山会议”。6月30日晨,毛一到“美庐”别墅就让工作人员借来《庐山志》阅览。他还向身边周小舟等人谈起朱子在山下的这段典故,从方志中寻找一地的治理得失。

在年代,每解放一个县城,毛总是要找当地的县志来看。1929年,攻克兴国县城后,毛在该县城图书馆一住下,便开始专心致志地阅读刚刚得到的《兴国县志》。到达瑞金时,毛通过瞿秋白又偶然得到了一部清代续修的《瑞金县志》(八卷集)。该县志虽残缺一卷,但他却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挑灯夜读,竟然不知东方欲晓。

长征途中,虽然条件艰苦、战事频繁,可他却从不放弃阅读史志书籍。一次,打了个大胜仗。宿营时,毛问身边人员有没有什么“战利品”,秘书随即将前方送来的递上。他一看,哈哈大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噢,怪我没有说清楚。我说的‘战利品’指的是书,比如州志啦、县志啦,什么的。”秘书这才恍然大悟。

此后,每到一处,身边的工作人员必定要为毛寻找史志之类的书籍。就这样,走的地方越来越多,地方史志也搜集得越来越多。

在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不仅自己阅读了大量的四川方志,还辑选了部分方志,推荐给到会的,提倡利用地方志提高水平。

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说过:“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谓‘开卷有益’。”

熟悉历史、尊重文化、掌握市情,这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也是对主政一方者沉下心、把好脉、“点好火”“砍好斧”的现实要求。

作者: 陈再阳

来源:“当代江西”微信公众号

【下车伊始、下车伊始怎么读】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