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老师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
活动设计背景
观察、对比是孩子们探究的过程,希望通过多种游戏形式,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组织幼儿进一步从生活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物体,作为活动的延伸环节。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和数学活动常规。
2、初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准备
各种三角形图片、 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采用观察法,通过课件中图形宝宝的口吻引出三角形。
二、展开。
1、采用游戏法引导幼儿在众图形中寻找三角形。
2、引导幼儿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3、动手操作。
a.幼儿从图形筐中找出三角形,分别数出边、角的数量,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特征。
b.观察并说出三角形像什么。
4、游戏“猜猜我”。
5、游戏“捉迷藏”
幼儿从简单的画面中找出三角形。
6、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活动室中那些物品像三角形。
三、延伸。
请幼儿到生活环境中进一步寻找三角形的踪迹
教学反思
我这次开展的数学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活动前我们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三角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认识三角形》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三角形特征。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采用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这样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这次活动,幼儿参与性比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 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角形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
根据活动目标,教师除了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必须在认识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通过多次的描述巩固幼儿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教师在向幼儿正确描述图形特征时,让幼儿也来描述,通过多次寻找图形,描述图形来认知图形特征。这样在最后环节时或许就不会出现图形区别时的偏差,而活动目标也会达成的更好。
精彩备课: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由于本节课的两大难点:一是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是什么?二是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因此采用慢镜头与快节奏相结合的策略。
[设计思路]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是一堂概念课。设计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设计活动充分体验,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2.采用慢镜头与快节奏相结合的策略,在学习重难点上下功夫。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概念较多,如果平均用力的话,势必会造成蜻蜓点水的现象,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那些他们已经会的或自己能学会的知识,就可以快节奏,而在概念形成的关键点和学生学习的困难处,教师要引导,这就需要慢镜头。教学中,应以学伦教,采取慢镜头与快节奏相结合的策略,真正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教学内容]2011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并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
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
2、认识三角形的高,并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课堂小研究、带连头的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认知,引发三角形的概念。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还有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以生活中图的形式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找一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2、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学生描述三角形的定义。
①(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描述“围成”的含义。
预设:“围成”就是每相邻线段的端点相连。
②并指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并指一指每个顶点所对的边。为后面画高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通过画三角形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运用反例使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提升学生的理解。
二.交流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
1.通过预习三角形还有什么特性?出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
(1)用三根小棒搭一个三角形试一试
(2)让学生分组找一找,有没有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采用重叠的方法揭示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只要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确定,那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从而体验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
(3)用四根小棒搭一个四边形,看可以搭多少个不一样的四边形?再拉一拉,看能不能拉动?
(4)教师出示一个活动的四边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将它固定。
3.说一说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三角形的稳定性“拉一拉不易变形”只是三角形稳定性的一个外在表现,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正确解读应该是三条边的长短确定了,那么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
三.认识三角形的高,并尝试画三角形的高。
1.通过预习生说一说三角形高的定义。
2.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锐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并让演示的学生说一说画高的过程,教师演示如何画高。
强调三角形的高是一条垂线,同时还是一条线段,所以三角形的高是一条垂直线段。
3.每位同学尝试在练习纸上画出指定BC为底的高,并进行检验。
通过此操作,让学生更清楚三角形的高的含义。
在这个锐角三角形中画出其他的高,想一想三角形能画几条底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通过直观感知认识锐角三角形的高,再层层深入,引发认知冲突,在不断的思维活动中达到对高的完整认识。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长度确定
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
具有稳定性
B
A
C
中小学数学《11.2.1三角形的内角》教学设计
11.2.1三角形的内角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
二、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
回顾我们小学做过的实验,你是怎样操作的?
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
∠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0。[投影1]
图1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
①剪下∠A,按图(2)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图2
②把
和
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如果把上面移动的角在图上进行转移,由图1你能想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方法吗?
已知△ABC,求证:∠A+∠B+∠C=1800。
证明一
过点C作CM∥AB,则∠A=∠ACM,∠B=∠DCM,
又∠ACB+∠ACM+∠DCM=1800
∴∠A+∠B+∠ACB=1800。
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由图2、图3你又能想到什么证明方法?请说说证明过程。
三、例题
例 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分析:怎样能求出∠ACB的度数?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只需求出∠CAB和∠CBA的度数即可。
∠CAB等于多少度?怎样求∠CBA的度数?
解:∠CBA=∠BAD-∠CAD=800-500=300
∵AD∥BE ∴∠BAD+∠ABE=1800
∴∠ABE=1800-∠BAD=1800-800=1000
∴∠ABC=∠ABE-∠EBC=1000-400=600
∴∠ACB=1800-∠ABC-∠CAB=1800-600-300=900
答: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1800是900。
四、课堂练习
课本13頁1、2题。
五作业:
16頁1、3、4;
【总结反思】:
【三角形教案(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