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360余岁古槐树:守望故里,记录历史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胥扬 周敏)槐,又名国槐,由于其苍劲盘虬的枝干极具古朴深厚的韵味,仿若定格的的神灵,自古便被视为神树。作为我国原产的树种,它们在历史的长河里见证了华夏子孙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变迁,以其沟壑深刻的年轮,记录下历史的每一个转折。在汨罗镇甘坪村官塘大屋,就有一棵树龄360余年的古槐树。据附近村民介绍,这棵树自他们爷爷辈便是这个形状。
槐树树型高大,花为淡黄色,可烹调食用,花和荚果入药,有清凉收敛、止血降压作用;叶和根皮有清热解毒作用,可治疗疮毒;木材供建筑用。种仁含淀粉,可供酿酒或作糊料、饲料。
中国历史上庭院植树最早的文献记载,周朝定都后,在朝殿前种植了三槐九棘。这得益于槐树结实而茂密的树形,以及扎实的根系和繁多的籽粒。槐树被当时的人们视作辅佐朝政、治理国家的哲理象征——内固根本,外利百姓。以至于后世的人们依旧沿用了这个习惯:村口的大槐树常作为"村"的标志,且村民聚会也多在这棵大槐树下。
而"三槐"后来逐渐演变出了抽象的人文意义,成为了官职的代名词。后人沿袭了这个讲究,还将皇宫称为"槐宸"、宫廷称为"槐掖"、辅宰大臣则有"槐宰"、"槐岳"和"槐卿"的雅称,更有赞誉为官者德高望重的"槐望"之词。
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关乎读书士子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能借此阶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槐象征着三公之位,举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入仕。
槐树对于恋家的中国人来说,还有着故土与根的情谊。史料记载,自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涉及省四百九十余县八百八十二个姓氏的八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就从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开始了。迁徙的民众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凝视着家乡留下的亲人,并约定日后相见便在这棵大槐树下,而从这槐树下出去的,从此都是亲人。
槐树在我国古代的人文艺术创作中,也有极为多元的文化底蕴。《说文解字》里释义"槐"为:槐,木也,从木,鬼声。故而槐树在志怪传记和神灵小说中多有存在。但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为董永和七仙女证婚的大槐树。槐树也成了月老树,有了"郎情妾意的男男女女合着将红绸缎系在槐树枝上,能够永结同心"的说法。
槐,作为有着沉默智慧的生灵,以另一种生命形式观望着世间的发展与变迁,而我们在接近槐的时候,那种不言而喻的人文力量仿佛浓缩了时空,让我们的精神也得到了历久弥新的升华。
一审:柳勤进
二审:胥 扬
三审:谢 江
“仲夏”、“孟夏”夏天在中国有多少名字?
“世间最美的文字,就是你的名字。”
从年龄到月份,从时辰到地名,从节气到颜色,中文里的名字,无一不美。
可是你知道吗?在古人超凡的文思里,每个夏天都被赋予了诗意的名字,美到极致!
1
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唐·高骈《山亭夏日》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唐·李昂《夏日联句》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清·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唐·白居易《观刈麦》
碧山亭馆抱回塘,门巷阴阴夏日长。
——明·张宁《为干景瞻题唐高骈山亭夏日诗画十韵》
最开始,夏天只有最朴素的名字——夏日,即使“夏日”如此普通,在诗人笔下,依然绽放出光辉。
朴素的名字,正如田垄的小麦,沉甸甸的果实,当夜里刮起南风,小麦呈现丰收的颜色,再热的天,再多的累,也值了。
2
三夏
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
——古乐府《子夜四时歌·夏歌》
三夏倏已半,烦蒸候正浊。
——明·韩日缵《夏日閒居》
“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旧时以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此夏季的三个月,亦合称为“三夏”。另外还有三个夏天,即“三年”的意思。
3
初夏
江乡初夏暑犹轻,霁日园林有晚莺。
——宋·陆游《初夏》
一雨临初夏,惊雷昨夜新。
——宋·徐玑《初夏》
夏天慢慢进化,有了时间的差别,初夏、首夏、仲夏、长夏……
傍晚,微风拂过,荷花绽放,荷叶田田,伴着若有若无的淡淡清香,心也跟着静下来。
4
新夏
好景入新夏,幽人卧弊庐。
——宋·陆游《初夏夜赋》
残僧门径静于夜,新夏林塘暖自凉。
——宋·陈著《四月八日携子侄到上乘偶成》
新夏,同初夏,一切犹如新生,欣欣向荣,象征着美好与温暖、活力与乐观。
摄影 | 奉曦
5
孟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唐·贾弇[yǎn]《状江南·孟夏》
孟夏,是进入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四月为孟夏,用十二地支中的巳表示。
孟夏包括立夏与小满两个节气。“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明人《遵生八笺》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6
仲夏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唐·杜甫《夏夜叹》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唐·樊珣《状江南·仲夏》
仲夏,是指夏季的中间月份,即午月。午位,中夏之位,斗指正南,后天八卦离卦,万物至此皆盛。
仲夏的好,是写在季节上的。因为阳光充足,植物生长茂盛。仲夏的温柔里,包容着万象。
7
季夏
江南季夏天,身热汗如泉。
——唐·范灯《状江南·季夏》
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
——唐·白居易《永崇里观居》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称为季夏。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诸生独不见季夏之螇乎?音声入耳,秋风至而声无。” 韩愈 《贺雨表》:“伏以季夏以来,雨泽不降。”
8
长夏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唐·杜甫《江村》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张耒《夏日三首》
凉风遍广坐,长夏失重熇。
——宋·周必大《又次韵醵饮》
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
在这季节里文人多喜独坐,静无一言,悠然自得,饮一杯浊酒,诗从心中来。
摄影 | 奉曦
9
晚夏
雨馀清晚夏,共坐北岩幽。
——唐·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
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唐·骆宾王《晚泊江镇》
晚夏,即夏末时节。人们往往期待夏天早点过去,可等到真的要过去时,才发现,生命在缩短。热的时候只想逃热,热过去后,就是无可奈何的惆怅。
10
朱明
霁景朱明早,芳时白昼长。
——唐·白居易《裴常侍以题蔷薇架韵见示因广为三十韵》
春光才去又朱明。年华只暗惊。
——宋·张抡《阮郎归·金乌玉兔最无情》
水榭风亭朱明景,又别是、愁情味。
——宋·杜安世《卜算子·深院花铺地》
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尔雅·释天》
因夏季“气赤而光明”,故夏季亦称“朱明”。《汉书·礼乐志·朱明》:“朱明盛长,敷与万物。”据先秦时代史料,夏天是由赤帝或者炎帝来管辖。
夏天炎热的时候,那是火神祝融在发威,自然朱明就成了夏天的代名词,或者叫朱夏。
11
昊天
夏为昊天。
——《尔雅·释天》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唐·杜甫《夏夜叹》
昊,元气博大貌。
《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疏引今《尚书》欧阳生说:“春曰昊天。”
《淮南子·天文》:“西方曰昊天,其星胃、昴、毕。”《楚辞》屈原《天问》“九天之际”汉王逸注:“九天,东方皞,(昊)天。”
12
炎节
夏天曰昊天,风曰炎风,节曰炎节。
——南朝·梁元帝萧绎《纂要》
单车动夙夜,越境正炎节。
——唐·钱起《送薛判官赴蜀》
悲炎节之赫羲,览祝融之御辔。
——晋·李颙 《悲四时赋》
炎古字形从二火,本义一般认为指火光上升。又可泛指焚烧。由焚烧引申为热、极热,如“炎热”“炎夏”等。
盛夏,阳光暴烈,蝉声鼓噪,让人深感夏天是个躁动炎热的季节。
13
槐序
槐序,指夏日也。
——明·杨慎《艺林伐山·槐序》
山园槐序,绿阴浓处晓莺啼。冰弦声动柔荑。
——清·陆求可《婆罗门引·赏夏》
槐树夏季开花,故名夏为“槐序”,可谓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夏天开花的树很多,为什么古人对槐树有这么深厚的情结呢?
《礼记·王制》记载,上古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以槐棘指三公九卿之位。可见槐树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以“槐序”代指夏天就一点不奇怪了。
海子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那是因为,山河虽不是我的,但是我却拥有着山河。
对于古代的诗人来说,每一个夏天的名字,都是他们专属的“小确幸”。而我们又何其幸运,在今天读到这么多美好的夏日之名。
来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原标题“在中国,每一个夏天都有自己的名字”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华读书报:槐树在中国文化里代表什么
(本文作者为黄金灿)
鉏麑为何偏要触“槐”而死呢?当从“槐”的文化意蕴去探究它时,竟发现“槐”有着如此深刻的文化内涵,甚至被赋予了象征忠诚与信义的含义。
《左传》里有一则涉及槐树的记载令人印象深刻:“晋灵公不君。……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这则记载说的是,晋灵公派鉏麑去刺杀宣子赵盾,但鉏麑见赵盾乃“民之主也”,不愿杀之。残害忠良即为“不忠”,违背君命即为“不信”,陷入如此的两难之境,最后他选择了自杀而死。这些都不难理解,但使我不解的是,鉏麑为何不触墙柱、不触桑榆,而偏要触“槐”而死呢?
槐花
这个问题看似荒唐不经,但当从“槐”的文化意蕴入手去探究它时,会惊奇地发现,鉏麑触“槐”而死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槐,《说文》曰:“木也,从木鬼声”。它作为一种常见的树木,材质细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种子、根皮均可入药。因此它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槐树的记载:“东三百里,曰首山……木多槐”。《穆天子传》也有记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而树之槐”。《管子》也有记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槐”。槐树频频在这些古老的典籍里出现,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可见一斑。
正因为槐树作为一种常见的、功用多样的树种很早就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可以想见,在人们的聚居地,槐树的数量就要相对较多。这样一来人们聚在一起休憩、游戏、议事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常常坐在槐树下面。
久而久之,这就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习惯被长期遵守就可能演化为制度。早在周代就有了“三槐九棘”的制度:左九棘,为公卿大夫之位;右九棘,为公侯伯子男之位;面三槐,为三公之位。因此世人就以“槐棘”来指三公九卿之位了。《抱朴子·审举》篇中就有这样的用法:“上自槐棘,降逮皂隶,论道经国,莫不任职”。任昉《桓宣城碑》也有“将登槐棘,宏振纲网”的说法。
我们还知道,中国古代一般把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古人又把槐和鼎联系在一起,用“槐鼎”来比喻三公之位,或者用来泛指执政大臣。如《后汉书·方术传论》有“越登槐鼎之位”的说法;《宋书·王弘传》也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记载。由此可见,槐树已经逐渐成了地位的象征。由于“槐”字的写法是“木”字旁放个“鬼”,就有人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出发,认为槐树能沟通鬼神,民间也有“老槐报凶”的说法,但这并不是主流,而其“天人感应”的理念与汉代盛行的谶纬学说消息相同,同样也具有强烈的意涵。
纪晓岚墓周围便植有数棵槐树
槐从一种常见的树种逐渐被赋予了象征权力与地位的含义。除“槐棘”“槐鼎”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一长串类似的具有寓意的词汇,如“槐卿”“槐兖”“槐宸”“槐掖”“槐望”“槐绶”“槐岳”“槐蝉”“槐府”“槐第”,等等。“槐棘”“槐鼎”被用来代指三公九卿这样的高位,而三公九卿作为帝王的肱股之臣又要求具备崇高、庄重、忠诚、仁义等道德素养。这样一来槐树就又进一步与上述寓意发生了联系。
例如,《世说新语》载:“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听(厅堂)前有一老槐,甚扶疎。殷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在这里,殷仲文望着槐树慨叹它“无复生意”显然是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的悲凉情绪。著名的唐传奇《南柯太守传》中的“大槐安国”是古槐树下的一个蚁穴,如果将其“富贵荣华,南柯一梦”的主旨与槐树的文化意蕴结合起来理解,就更能体会作者李公佐的匠心独运。
当我们了解到槐具有崇高、庄重、忠诚、仁义等道德含义时,我们就会明白在中国古代为什么许多重要场所、尤其是与相关的场所往往都会有槐树的身影了。据说汉宫中即多种槐树,唐朝宫廷更是普遍。《容斋随笔》载:“唐贞观中,忽有白鹊营巢于寝殿前槐树上。”说明皇帝寝殿前也有槐树。唐时因天街两畔多槐,百姓们因而称之为“槐衙”。《旧唐书·吴凑传》:“官街树缺,所司植榆以补之。凑日:‘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也能说明槐树在唐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有“社坛立树”的习俗。《尚书·逸篇》载:“太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可见槐树作为社树还具有祈祷吉祥福祉的功能。槐树也会出现在监狱、法庭周围。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诗序中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可知在关押骆宾王的“禁所”附近就“有古槐数株”,在这样的地方种植槐树,一方面可以提醒百姓进入法律机关时要庄重肃穆,一方面也可以提醒官员要对君王忠诚、对百姓仁爱。
乾清宫基座两侧汉白玉雕镂文石台上分别安放着的江山社稷金殿
唐诗中有很多描述槐树种植地点的诗句。例如,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有“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之句;韩愈《南内朝贺归呈同官》有“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之句;白居易《寄张》有“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之句;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有“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之句,《春归昌谷》有“春热张鹤盖,兔目官槐小”之句。
从上述诗人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不仅是宫观旁的驰道才种槐树,似乎所有的官道两旁都是可能种植槐树的,而且李贺诗中的“官槐”一词,把“官”字与“槐”字直接并列,更能体现槐树与的关系。
这些记载说明,槐树确实可能具有崇高、庄重、忠诚、信义、仁爱等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对于“鉏麑为何触‘槐’而死”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答了。
鉏麑之所以触“槐”而死,首先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赵盾家的周围要有槐树,而这个条件是满足的,因为他是朝廷重臣,官邸周围很可能会种植槐;其次,有槐树并不代表鉏麑必须要撞死在上面,他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死法,如“以头抢地”等。但鉏麑没有那样做,而是选择了以触“槐”而死来明志。当他陷入了“忠”与“信”的抉择之时,他不能对不起国君更不能对不起,他只有选择死来成全自己的“忠”与“信”;于是他选择了死而且是触“槐”而死,因为槐树是忠诚与信义的象征,只有触“槐”而死才能表明和寄托自己的“忠”与“信”。
笔者对自己的这一解释,一开始尚不自信。后来我读到梁锦奎先生《听剑楼笔记·花影》一书,看到梁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解读与我小异而大同,更使我坚信自己的理解不误。
由于“槐”与“怀”同音,槐树逐渐还具有了怀来人才的寓意。郑玄曰:“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人才是国君理政的助手,必须德才兼备,槐树作为招揽人才的象征,也体现着鲜明的道德蕴含。槐树能够“怀来人”同理也就能“怀来神”。《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日:‘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槐树竟然还具备了评判神之有益无益的神奇功能,这可能是其招揽人才寓意的延伸。
正因为如此,槐树后来与科举文化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载:“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举子忙’。”这则谚语表面上是借槐花记录节候,但其时开放的花卉不计其数,为何偏偏选择槐花?这就与槐树具有官运亨通的吉祥寓意密切相关。
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还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余为学士时目观此事。”当时的“学士”为了图吉利,争相入住“槐厅”,也是因为槐树具有官运亨通的吉祥寓意。
从举子的角度看是官运亨通,从君主的角度看就是得到了满意的人才。唐宋文学中对槐树的这一寓意也有不少描绘,如武元衡《酬谈校书》有“篷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记盛名”之句,杨万里《槐》有“阴作宫街绿,花开举子忙”之句,使用的正是槐树的这层寓意。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中华读书报,ID:zhreading)
【三槐九棘、三槐九棘的槐指的是】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