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救国壮举 永载史册
在喜峰口之战中,半小时内杀死12名日军的第二十九军大刀队上士(右)与来访的北平自卫会会员合影。
1933年1月被日军炸毁的山海关南门。
[阅读提示]
1933年,当日本侵略者开始侵入华北的时候,中国进行了著名的长城,古老的长城见证了中国军民殊死抵抗外侮的悲壮。
虽然由于当时蒋介石和当局的指挥失当和对日妥协态度,长城最终未能阻挡住日军进犯,但这次沉重打击了侵略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其侵华时间。长城,彰显了广大官兵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全国的支持。
榆关拒敌,打响长城第一枪
1932年3月,日本侵占东北后,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其后,日本将侵略矛头直指华北,公然声称:“华北,诚我帝国之最好新殖民地。”并声称,热河是“满洲国”的一部分,长城是“满洲国”界。
此时,作为长城重要关隘之一,背山临海、地势险要的山海关,被日本看成是控制满蒙的支点,是“稳定满洲”、进而长驱直入中国内地的新起点。自《辛丑条约》签订以来,日本利用这个条约,逐步在山海关周围进驻了武装力量。
山海关,又称榆关。当时,驻守山海关的是东北军独立步兵第九旅,旅长何柱国。为加紧控制山海关,日军对何柱国多次威逼利诱,策动何柱国脱离张学良,实行“独立自治”,何柱国不予理睬。1932年12月8日,关东军为逼迫何柱国就范,炮击山海关。借何柱国出面交涉之机,再度要求他取缔排日活动实行自治,仍未得逞。
日军诱降不成,于1933年元旦制造事端,就这样,日军入侵山海关的榆关爆发。
当时,驻山海关日军守备队先向南关外中国步哨射击,却反诬中国首先开枪。1月2日晨,日军向中方提出撤退南关及城上守军,以武力威胁中国。何柱国为避免事态扩大,答应南关暂由日方警戒,等后再交涉解决。日军得寸进尺,竟要求开放南门,何柱国断然拒绝。
眼看局势吃紧,何柱国下令城内军民赶修工事,准备与日军战斗。没想到,2日上午,日军便向中国守军发起猛烈攻击,以炮兵火力及铁甲车、兵舰重炮同时向山海关城南门城楼鼓楼、东南角楼等处轰击,空中还有日军飞机轰炸。激战一日,日军进攻被击退。当晚,日军从东北调来第八师团铃木旅团增援。
次日上午10时,日军重新发动攻击,由铃木旅团担任主攻,在飞机、坦克掩护下从城南猛攻。中国英勇还击,战况激烈。正午,南门及东南城角均为日军所占,经反击复被夺回。下午,日军坦克掩护步兵攻南门,南门中国守军向城里撤退,与日军展开巷战肉搏,经过殊死搏斗,中国官兵伤亡惨重,榆关失陷。
榆关,揭开了长城的序幕,我国打响了在长城线上抗击日寇入侵的第一枪。
“在战斗中,中国以不足1个团的兵力毙敌400余人,表现了广大东北军将士可贵的爱国热情。他们的抵抗,虽因未予支援,陷于孤军奋战寡不敌众而最后失败的境地,但是他们英勇抗击日军的行为,鼓舞了中国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热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扬。”研究室调研员冉世民表示。
榆关大战后,日军放弃了由山海关进关的战略,改道由热河进关。
1933年1月28日,日本关东军官武藤信义密发准备进攻热河的命令。随后,日军调动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南京被迫宣称:如日军进攻热河,将决予抵抗。2月中旬,蒋介石派宋子文、何应钦等到北平与张学良商讨保热方略,并拟定了保热初步计划。
虽然计划已拟定,但对日的所谓抵抗,大多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实际上对热河的防务一直没有做像样的准备。当日军加紧集结准备攻热之时,蒋介石也正在调动围攻,对于日本的肆虐,仍然是幻想国联对其进行“制裁”。当时热河各军不下十几万,但不能统一协同,工事构筑、兵力配署马虎从事,弹药供应和粮秣筹措无人问津。
2月21日,日军以锦州为大本营,用3个师团、约10万人的兵力,分3路进攻热河,一路由绥中攻凌源,一路由锦州攻朝阳,一路由通辽攻开鲁。热河守军不战自溃。3月4日,日军占领承德。从热河境内溃败的中国退至长城各隘口据险固守。
热河失守,全国哗然。
古北口之战:“激战中的激战”
冀热两省交界的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构筑着中国古老的长城,自山海关西至独石口段约1100公里的长城上共有隘口100多处。由山海关向西,主要隘口有:九门口、石门寨、义院口、界岭口、冷口、董家口、喜峰口、马兰峪、古北口、居庸关、独石口等。这些隘口处处险要,易守难攻,是沟通长城内外的必经之路,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日军侵占山海关和热河后,便加紧分兵进犯长城各口,华北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形势危急。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军民的怒涛再次涌起,当局遭到全国舆论的猛烈抨击。《大公报》愤然指出:热河失守,“在日不啻游行,在我直同向导,古今中外无此怪剧”。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从江西“剿共”前线北上,对北方战事作了一些具体安排和部署,并调军开赴古北口御敌。3月上旬,长城内外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军、晋军等几十万,血战一触即发。
长城的主战场包括东线的冷口、中线的喜峰口和西线的古北口。其间,中国以有我无敌的气概,打出了中国的威风,日军各路进攻的相继受挫,中国在某些局部战场还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喜峰口之战令日军“遭受60年未有之侮辱”,古北口之战被称为“激战中的激战”。
3月9日,日军进犯喜峰口。10日战况尤为激烈。日军以装甲车为掩护进行猛攻,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官兵沉着应战,数次肉搏,敌人死伤甚众,终未得逞。激战中,三十七师一零九旅旅长赵登禹腿部负伤,但仍指挥战斗,几处高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均遭受重大伤亡。
为了避开日军武器精良之长,中方决定采取近战、夜战战术。11日夜,赵登禹、佟泽光两旅长各率一支轻装,携带大刀和手绕敌侧背,趁敌人酣睡之际,发动突然袭击,日军伤亡惨重,尸横遍野。至14日,攻击喜峰口正面的日军,于上午10时撤退。这次战役掳获日军轻便坦克11辆、装甲车6辆、大炮18门、6477支、2340支、36挺、飞机1架。
喜峰口战役的胜利,给狂妄凶残的日军以当头棒击,致使他们哀叹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古北口是敌人进攻的重点。3月10日,日军对古北口也发动了攻击。驻防古北口的原为东北军一一二师张廷枢部,二十五师关麟征部奉命前往增援。11日拂晓,日军以飞机、炮火掩护其步兵进攻,占领楼高地及古北口关口,并向中方二十五师右翼龙儿峪阵地包围攻击,中方驻守该地的一四五团受日军两翼包围,伤亡惨重,而占领楼的日军又以猛烈的炮火封锁潮河支流。
关麟征当即决定,由他率第七十五旅一四九团主力,强占古北口东关潮河支流北岸高地,以稳定阵地。行进中遭日军伏击,关麟征被手炸伤,仍指挥奋进,双方短兵相接,经过肉搏,中国守军终将该地占领。12日,日军复以重炮和飞机向中方一四五团进击,遭中方还击,战况极为惨烈,日军3次进攻,均被击退。
自3月10日开战以来,古北口之战历时3昼夜,日军死伤不下2000人。古北口之战是日军遭到的又一次顽强抵抗,以致日军不得不承认这是“激战中之激战”。
在长城中,中国英勇杀敌,进行了殊死抗争。但由于坚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妥协方针,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中国未及时调整防线,也未及时派出增援,从而使投入的兵力处于劣势。再加上日军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及飞机、大炮的有力配合,使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中国守军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
到5月下旬,中国相继放弃长城各口,日军强渡滦河,进袭滦西,侵占密云、遵化、蓟县、玉田、丰润、唐山等地,平津一带受到严重威胁。察东方面,日军由赤峰出发,于4月29日侵占多伦。
在这种情况下,5月31日,日蒋双方代表秘密签订《塘沽协定》。根据协定,中国撤至延庆、昌平、营、通州、香河、宝坻、林亭镇、宁河、芦台之线以西以南。
激起全国的热潮
《塘沽协定》暴露了日本妄图侵略华北、的贪婪野心,也显示了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的屈辱妥协的面目。该协定是继所订“二十一条”后最为典型的丧权辱国条约之一。它实际上承认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三省及热河的占领,剥夺了中国在冀东地区的驻兵权,为此后日军在中国发动全面进攻提供了方便。
虽然长城以签订屈辱条约收场,但在长城中,广大爱国官兵和群众救国的英雄壮举和坚强意志得到了充分彰显。
长城中,中国一再发出号召,如日军侵占热河后,中华苏维埃临时发表宣言,严厉谴责的错误做法,宣布准备与日军直接作战,重申愿意在三个条件下与一切真正的订立对日作战协定。
日本的侵略行径,燃起中国的反日怒火,激起全国的热潮。在日军准备发动对长城各要隘进攻之时,上海30多个民众团体成立国民御侮自救会,北平工、农、商、学、妇等群众团体要求蒋介石督师。
长城期间,全国纷纷捐款、捐物,给予中国大力支援,并组织各种团体赴前线慰问官兵,这对正在奋勇的爱国官兵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在为支援长城捐款的过程中,为购买“唐山号”救国飞机而进行的募捐活动曾轰动一时。1933年1月26日,唐山市党部发布了《劝同胞节衣俭食捐购救国飞机书》。尽管的不抵抗政策极令失望与愤慨,但广大群众还是对捐购救国飞机给予了积极响应。天津《益世报》曾以《人心不死于斯可见——捐款救国》为题,报道了唐山一名12岁儿童和49名盲人为购买救国飞机捐款的事迹。
除捐款、捐物外,人们还以其他方式积极支援长城。
迁安地处长城脚下,在日军进逼长城之际,当地立即组织自卫团,配合二十九军作战。此举激发了当地群众的热情,迁安西部的团汀、彭庄、路庄、汉儿庄一带以及遵化罗文峪等地的群众,不分昼夜地帮助挖战壕、修工事,全力投入战前准备。其中,路庄村两个月间,在坚硬的山梁上挖成宽2.3米、深1.7米的战壕1.5公里;全村卸下门板150多块,砍倒大量栗子树,用以修建掩体。有的农民火线参军,直接参加战斗。有的村民不惧危险给前沿送水送饭、抬运伤员。
群众对长城的无私支援,极大地鼓舞了爱国官兵的士气。他们奋勇苦战80多天,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延缓了日本侵略华北的进程,振奋了全国的人心。长城虽然最终失败,但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广大爱国官兵和群众救国的英勇表现和坚强意志,为全面爆发后广大群众同仇敌忾、支持播下了火种。(记者 周聪聪)
图片均由研究室供图
关于长城的传说 关于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关于长城的传说,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关于长城的故事一: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关于长城的故事二: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关于长城的故事三: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关于长城的故事三: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关于长城的传说
关于长城的故事四:玉门关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台迷途。
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
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着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干渴得喘着粗气,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
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
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关于长城的故事五:元惠宗泪洒关沟路
元至正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登上帝位,建国号为明。是时,他封徐达为征虏大,受领攻取元大都(今北京)的重任。
徐达领兵北伐,一路征战,所向披靡,7月27日占领通州、大都城指日可待。元惠宗妥环贴睦尔得此消息,心惊胆战。他先在清宁殿与后妃、太子商议,想避兵北去;然后在端明殿召见群臣,发表主张。大臣们听后意见纷纷,吵闹得端明殿内一片混乱。
宦官伯颜不花放声大哭说:“世祖忽必烈开创的天下,陛下应当死守,怎么能弃呢?”妥环贴睦尔在殿内徘徊一阵,叹了口气说:“时至今日,岂可再当宋朝的徽钦二帝!”他觉得与其被俘,不如逃走,就在这天的黑夜里,他率同后妃、太子和一些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北去。
天刚放亮。皇室车马一行人已走在关沟道上。他是很熟悉这条路,只是今日走来,百感交集,不禁连声长叹。元朝定都北京(大都)后,把原旧都和林(今内蒙古自治区正兰旗境内)称为上都。每年四月至九月,皇帝往上都避暑。秋后再回大,“习以为常”。“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衰龙。”关沟是帝王往返必经之路,于是得到重点开拓,大兴土木,展宽道路,险要路段刻佛像于崖壁,建寺庙于道旁,乞求神灵保佑。
最大的一座是大宝相永明寺,建有花园,帝王下榻的行宫和壮丽的、过街塔。过街塔遗址,便是今天还能见到的“云台”。那时,关沟道上十分热闹,有僧人写诗道:“砾中十里号五里,道上千车联万车。”妥环贴睦尔这回在关口路上逃生,一路凄凄惶惶,触景生情不禁热泪盈眶。想起日日夜夜宫中舞女斗腰肢的生活已成过去,来日未卜,更是痛苦万分。
日正中天,正好走到永明寺过街塔前,这是妥罐贴睦尔登上帝位十周年时赦建的佛塔,本以为如此功德,禅灵能保住江山永固、可是过了甘多年内忧外患不宁的岁月,眼看就国破基摇了。寺院僧人照例赶紧设置祭坛,燃烛焚香。妥欢贴睦尔,无心久留,伫立一会儿,就满面愁云地赶忙上路了。日暮时分,车骑登临八达岭山口。在北大红门下,他回身远望那暮霭沉沉的南方,似乎望见了朦胧中的大都,泣不成声,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从此,妥欢贴睦尔与关沟御路永别了。
妥欢贴睦尔北逃,是元朝灭亡的标志。朱无璋称赞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在他死后赐给他一个“顺帝”的称号。
关于长城的故事六:成吉思汗夜走黑松林
1213年初秋,成吉思汗挥师南征,率领10万大军进驻乌沙堡。他眼神如火,容颜生光,登上山顶,摘下帽子举在手中,面对祭坛向天祈祷:“长生苍天,赐我胜利吧!现在我要出征,去惩罚金人!”山下万干将齐声高呼:“天神!成吉思汗!天神!成吉思汗!”呼声震天动地,响彻晴空。成吉思汗面向将士训言:“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角鹰般地突进!与敌对阵。的时候,要像黄雀般节节跃进!要有饥饿的老虎、愤怒的雄狮那种吞噬一切的气概!”众将士慷慨激昂。接着一声令下,骑兵纵队如离弦之箭,滚滚南去。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八达岭。
正当先头骑队即将抵达关岭时,突然队形大乱,人喊马嘶。驰骋而上的后队,不再前行。成吉思汗在远处见此情景,十分惊奇,一不见关山烽烟旌旗,二没见弓箭镞射击,这殷红鲜,一片惨状。原来是地面上铺满了一层铁,尖厉的铁针刺进马蹄马腿,人仰马翻,倒下时又再次被扎伤后,续马队再迅速奔来……“如此小技能,岂能阻挡滚滚铁流!”成吉思汗冷笑一声,一面吩咐救治伤员和马匹,一面令后队上前清理道路,将铁扫下山涧、且扫且行,很快逼近重镇之所居庸关。
居庸关两侧高山夹峙,垒石筑城,雉谍临空,扼守要道。更有甚者,关城大门早已用铁水浇铸,真是固若金汤。成吉思汗令前锋试探进攻,只见城上雄旗挥动,金鼓齐鸣,箭镞如飞蝗,雷石似雨点。三番五次发动强攻,均无成效。成吉思汗大军困在关北山谷,一连数日,攻城不下,进退两难。眼看军粮草料消耗殆尽,难以再支撑下去。成吉思汗长叹:“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岂能断送于此?”
这时,帐下扎八几个求见,献过关之计。扎八几说:“几日探查,寻得一条,两旁松林茂密,只容单骑行走、由此迂回穿插,一夜之间,可绕到居庸关背后。”成吉思汗听罢,喜出望外,依计而行。傍晚,一面指使轮番佯攻居庸关:一面由成吉思汗率领轻骑,人御枚(在口中横御之物,防止说话),马戴嚼(横放在牲口嘴里的小铁链),直奔黑松林而去。
黎明时分,居庸关北面的南口城下,金鼓之声大作,杀声骤起。成吉思汗骑队如神兵天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破城池。镇守南口城的金军将士,正在酣睡之中,还没弄清事情缘由,就被俘虏。接着,成吉思汗北取居庸,南占中都(今北京),终成大业。
关于长城的故事七:跑马长城界
秦始皇把胡人打跑以后,为了阻挡胡人兴兵复仇,提出在与胡人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坚固的长城。他的建议,博得了许多大臣的赞赏。并一致认为,应先从东北的辽中开始,因为那里一面临海,还是一个战略要地。从那儿开始,在胡人恢复往日的气势以前,完全可以把长城修完。
那么,到底修到哪呢?秦始皇主张将统一的六国全部用长城围上。许多大臣表示:如果把六国全部围上,长城总长可达几万里,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修完。这样一来,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有可能造成人亡国空。所以,大臣们建议,还是短一点好。
但是,不管大臣怎样反对,秦始皇还是极力主张用长城围住六国。他越是极力主张,大臣们就越是极力反对。秦始皇扬头想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提议,跑马划长城界。让一个将官,骑一匹快马,人马饱食之后,人不下马,马不停蹄,由山海关起跑,经由六国边界,能跑几天算几天,跑出多远修多远。
众大臣一想,这还可以。纵然是追风赶月的千里马,跑上两三天,也就是两三千里。所以,他们点头答应谁想到,秦始皇又提出一个条件:沿全国边界,不论山峰还是平地,每三百里修一行营,跑马者从行营中跑过,以壮人马之威。众大臣不知其中用意,也都同意了。
文武百官退下以后,秦始皇把心腹之人找来,如此这般地吩咐几句,他们便分头行事去了。
跑马这天,只见一员将官,顶白盔,骑白马,穿白袍,挂白甲。他从第一座行营中飞出,走平地,越过高山,半天多时间,冲到第二座行营。冲出二座行营,直奔三座行营。四座、五座……六天多时间,冲过十座行营。
秦始皇接到探马的传报:跑马者已冲过十座行营。
这些大臣很纳闷,这马怎么这样能跑啊,六天多了,还跑啊。
又有五六天功夫,探马又报,跑马者已冲过二十座行营。大臣更奇怪了,怎么,这马还跑哪?这是什么人?骑的是什么马?十多天了,俄不死也该累死了。想必是仙人骑神马?
又过六天多,探马又报,跑马者再次冲过十座行营。
这回大臣都明白了,就是神仙也不行吗。你瞅我,我瞅你,是不是秦始皇从中搞鬼了?
探马接连传报,跑马者冲过四十座行营。秦始皇这个高兴呀,就甭说了,可是,有的大臣鼻子都气歪了。
白袍将还在骑马飞跑着。战马跑到嘉峪关的时候,只见白袍将猛抽白马几鞭,白马口鼻流水,一个大翻个倒在地上。白袍将也从马上掉了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一匹马怎么一气跑了一万多里?原来,这是秦始皇用的计。为了达到长城围六国的目的,他提出每三百里设一行营,他派心腹之八,每座行营都备一匹白马,一员白袍将。第一座行营的白袍将到第二座,第二座的预备人马接着跑出,看上去如同一个人一样。就这样,一共传了四十多座行营。
那为什么到嘉峪关人落马倒呢?原来,驻嘉峪关行营有个姓赵的将官,对秦始皇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他认为,长城修到嘉峪关,就可以阻挡胡人的进犯,何必要修那么长呢?太劳民伤财了。所以,他见前营快马一到,让俄了几天的战马一个劲的喝水。他上马以后,猛打战马两鞭,战马一机灵,紧跑几步,呛水倒在地上。
秦始皇听说马倒嘉峪关,很不高兴。但是,按照他事先的话,长城只得修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的故事,万里长城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