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学堂」成语故事|七擒七纵
这是啥意思呢
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归顺自己。
这个怎么用呢
七擒七纵,是绝对自信的人才能做出的决策。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成语故事叫做七擒七纵,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归顺自己。这个成语来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固后方,率领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国。诸葛亮早就听说过孟获,他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也有不少人钦佩他,于是诸葛亮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到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打不过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了埋伏圈被抓起来了。孟获认定自己是要被诸葛亮处死的,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规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拒绝了诸葛亮,诸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又特意问“你看这军营布置的如何?”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病残的兵,就直率地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所以我被打败了,现在看了你们军营,如果就是这个样子的话,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做解释,笑了笑就放了孟获,他料定孟获今晚肯定会来偷营,于是布置好了埋伏。孟获回去之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的人说“你们放心吧!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情况我也已经看清楚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就去劫营,肯定能够抓住诸葛亮的。”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500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马上就要成功了。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抓住了,孟获接连被抓,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
这次他被放了之后,又带领所有人马退到了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刻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
后来孟获又被抓住了,他虽然第三次被抓,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后又把他放回去了。有人对诸葛亮这种做法很不解,认为他对孟获太仁慈宽大了。
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人,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10万大军。咱们现在辛苦,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孟获这次被捉又被释放后,他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了。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怎么办呢?
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取,与蜀军大将1对1的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拿到大堆粮食,就被绊马索绊倒,又被抓住了,不过立刻诸葛亮的命令就传达了,让孟获回去,并且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折腾来折腾去,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了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的首领都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了埋伏圈,一网打尽。
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回去。不少首领请孟获做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也就是六次被放回,七次被逮住),从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已经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就这样孟获终于顺服了蜀汉,听从管辖。所以后来七擒七纵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意思是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归顺自己。
感谢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诸葛学堂官方微博和诸葛学堂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此文为“诸葛学堂”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七擒七纵孟获是假,为何毛仍十分推崇,要效仿诸葛亮?
文||王官令仪
诸葛亮擒孟获
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虽然他未能匡扶蜀汉一统中原,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备受推崇,尤其是经《三国演义》的神圣化后,更是深入人心。
诸葛亮善于管理内政,但带兵打仗却很是一般。不过在他历时7年的5次北伐之前,有过一次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战役,最广为人知的便是七擒七纵孟获。
那么,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是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放了吗,为何毛会多次提到并赞赏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还放了一个女匪首呢?这事,得从诸葛亮亲征南中说起。
公元223年,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率军亲征东吴,结果兵败后病逝于白帝城。
刘备死后,原先臣服于蜀汉的西南各少数民族,纷纷反叛,或自立,或投靠东吴,其中主要的有益州郡大姓雍闿和孟获。
因为刘备刚死,蜀汉国力耗损严重,所以诸葛亮一开始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先和东吴修好,又花2年时间发展经济,储备粮草。
公元225年,诸葛亮认为平叛时机已成熟,于是奏请刘禅,率军亲征南中四郡。他兵分三路,西路军由他亲自统帅,前往今四川西昌攻灭高定叛军,中路军由李恢带领,前往消灭云南东部的雍闿、孟获,东路军由马忠指挥,前往贵州西南消灭朱褒的叛军。
马忠进军很顺利,一举消灭朱褒叛军后,留在当地进行抚恤工作。
诸葛亮和李恢军也是节节胜利。期间,叛军高定和前来支援的雍闿发生矛盾,雍闿被高定所杀,孟获接管雍闿的后,边撤退边和李恢带领的蜀军对抗。
诸葛亮主力在消灭高定后,和李恢会和,大军于5月渡过泸水,与孟获军交战。诸葛亮听说孟获在当地夷族和汉人中都很有威望,就想活捉他,让他归顺,从而收服西南少数民族的人心。
一番交战下来,孟获被擒,诸葛亮带他参观军营,问我的如何?孟获看后不屑一顾,据《汉晋春秋》记载:
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这就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最早由来,后经《三国演义》加工,成了家喻户晓的美谈。
但其实,七擒七纵孟获,根本不可能,也站不住脚。
首先,最早的正史《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关于诸葛亮南征只有12个字记录:“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压根就没提到七擒七纵孟获一事。
其次,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只是说自己“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就是说他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中叛乱,两天才能吃上一顿饭,非常艰苦,并没有提到擒孟获一事。
况且,诸葛亮要急着北伐,他五月渡泸,秋天就平定叛乱回成都了,时间短暂,不可能和孟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反反复复连放七次,这是小孩儿的把戏。
话说事不过三,诸葛亮抓住孟获后,孟获不服,一擒一纵,放一次两次还是有可能的,如果两次后还不服,说明孟获这人反心太重,就算是当地众望所归的领袖,也该杀。
所以说,七擒七纵只是艺术的加工,是夸张,另外,在文学作品里,数字常常是虚指,比如九死一生,九和一都不是实数。
对于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现实一事,乾隆在《通鉴辑览》御批中也说:
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乾隆的意思是,七擒七纵就如同儿戏一样,这就像是不担心案几上的肉,而放鹰来试一样,不是好的策略。诸葛亮生性谨慎,又急着北伐,不可能和孟获耗着,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那么,后世为何会深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呢?这主要还是在东晋时,才出现的现象。最早记载七擒孟获的,是东晋人写的史书《汉晋春秋》和《华阳国志》。
东晋是一个偏安东南的朝代,和偏安西南的蜀国很像,都力图恢复中原,所以奉蜀汉为正统,尤其推崇诸葛亮,东晋统治者还将诸葛亮追封为了武兴王,大加褒扬,所以东晋的史书里出现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一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虽然七擒七纵孟获不真实,但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少数民族叛乱时,还是做了不少安抚人心的工作,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攻心为上。
诸葛亮南征前,参军马谡送行十里,曾建议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望你能使他们真心归服。
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建议,因此擒住孟获后,并没有杀掉,而是许以高官厚禄,孟获到成都后官至御史中丞,诸葛亮还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起用少数族裔的豪强贵族,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大规模叛乱。
可以说,七擒七纵孟获虽是艺术加工,但其中真正的精髓,就是攻心为上,不计前嫌,言归于好,让他们实现自治,这种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深为毛所赞赏。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毛是有客观认识和评价的。
1957年,在莫斯科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毛发言时说:“中国有一句话,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
这说明,诸葛亮在毛眼里,并非像历史演义里说的那样是个完人,也有缺陷和不足。
不过,毛却很欣赏诸葛亮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对于“七擒七纵”夷族首领孟获的故事,也视为是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好方法。
这一点,在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上,就有很好体现。
1935年5月,在长征途中,当毛当得知总参谋长刘伯承已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后,非常高兴地说:
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呢?
这年,正是长征最艰难的时候,成败在一念之间。
小叶丹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前往陕北。在军的围追堵截下,向西南挺进,打算渡过江、大渡河,从川西北开辟一条前往陕甘边区的路线。
然而,蒋介石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在江和大渡河附近部署重兵,意欲利用天险一举消灭。
对此,毛忧虑重重,因为有前车之鉴呐!70多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一路向西挺进四川,结果就被清军勾结当地彝族土司岭承恩等,逼得石达开进退无路,最后全军覆没。
因此为了能够开辟一条稳妥的行军路线,毛决定派一支先遣深入大凉山彝区探路,刘伯承被任命为先遣队员,聂荣臻担任先遣队委员,肖华为群众工作队队长。
先遣队临行前,毛特意强调:
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去与彝族群众打仗,而是去宣传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争取说服他们,用和平的办法借道彝民区。
长久以来,聚居在大凉山的彝民,由于受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一贯的压迫,在军事上征剿,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同化,使彝民对汉人充满猜忌和敌视,特别反对汉人的官兵入山。
刘伯承等人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彝民快速了解是一支的,是一个为全民族服务的党,让他们放下戒备,放通行。
大凉山地区是彝要聚居区
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聂荣臻等进入大凉山彝区后,很快就被从山林中涌出的成百上千的彝民包围了,只见他们手舞大刀和棍棒,阻止先遣队前进,先遣队的武器和随身工具也被抢了。
面对极不信任的局面,先遣队停止前进,坚持执行民族政策,决不打枪。
刘伯承事先找的当地通司(翻译),向彝人喊话、做宣传解释,但毫无效果,这时几个骑骡马的人突然走了过来,通司一看是当地彝族首领小叶丹,忙说首领要和他谈话。
小叶丹答应了。在随后的谈话中,刘伯承等向小叶丹阐述了“中国工农,解放弱小民族;所有,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彝人,彝族管理彝族”等主张,在谈话中,小叶丹也发现军纪严明,不像以往前来的国军那样。
起初,小叶丹仍半信半疑,刘伯承又抓住彝人十分重义气的特点,提出愿意和小叶丹结拜,小叶丹欣然同意,于是两人在彝海子边杀鸡吃血酒,结拜为了兄弟。
刘伯承端起瓷盅血酒,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同果基小叶丹在彝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
小叶丹也如此做了宣誓,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刘伯承还当众将自己随身带的左轮和几支送给了小叶丹,还送了一面“中国彝民沽鸡(果基)支队的旗帜”,小叶丹也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
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
结盟后,先遣在小叶丹的向导下,顺利通过彝海子向北前进。此后,的后续,也是沿着这条友谊之路顺利通过了彝区,前往了陕北。
走后,小叶丹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的果基支队,接下来5年里坚持与军展开游击战,小叶丹于1941年在突围中不幸。
刘伯承和小叶丹彝海结盟的壮举,可以说就是“攻心为上”策略的最好体现。刘伯承临行前,毛的嘱托,也和诸葛亮「隆中对」中向刘备说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可见,要处理好民族关系,不一定要七擒七纵,让对方服你,而是攻心为上,让对方从心理上真正认同你,才是良策。
小叶丹后,刘伯承送给小叶丹的旗帜,被小叶丹夫人珍藏,后献给了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为期3年多的剿匪斗争,其中贵州有一个叫程莲珍的布依族女匪首,让颇为头疼。
程莲珍是贵州长顺县朝摆村人,她长得风姿绰约,窈窕漂亮,被称为“宜林山国第一美人”,擅使双枪,胆略过人,常骑马驰骋于贵州的崇山峻岭中。
程莲珍年轻时嫁给了当地一个大地主,大地主死后,家族人想从程莲珍手里抢夺良田,程莲珍带领家丁,持双枪击退了抢匪,从此声名远扬。
后来,为了保住财产,程莲珍又和原国军的一个营长罗绍铨勾结,并嫁给了罗绍铨的弟弟罗绍凡,此后多有为非作歹行径。
年轻时的程莲珍是个大美人
1949年11月,贵阳的惠水、长顺两县得到解放,当地匪首罗绍铨、程莲珍、董全和等等纠集匪众,攻打县城,死不投降。
经过两夜一天的战斗,董全和等土匪被歼灭,剩下的匪首罗绍铨、罗绍凡和程莲珍,带着几百个残兵逃脱,他们在距县城15公里的惠水与长顺两县交界处活动,有时住山洞,有时又分散回家。
后来经过多次围剿,罗绍铨被击毙,罗绍凡在化装潜入贵阳时,被县局抓获。
程莲珍则又改嫁,隐匿了起来。1953年2月25日,剿匪组得到线索后,将程莲珍抓获。
程莲珍被押解回贵阳后,考虑到她的影响面太广,便将情况向西南军区参谋长李达进行了上报,3月下旬,李达又向毛作了汇报。
李达在汇报贵州擒获布依族女匪首程莲珍的情况时说:“这个女匪首,下面要求杀。”
毛回复说:
“不能杀。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女匪首,又是少数民族,杀了岂不可惜?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总之,不能一擒就杀。”
就这样,在6月5日的县城大会上,程莲珍被当众释放了。
"女孟获"程莲珍(左)与时任贵州省统战部部长王思明(右)
程莲珍非常感激,为报不杀之恩,她主动请缨参加县里的剿匪工作。她现身说法,大讲宽大政策,还三番五次钻进一些土匪藏匿的山洞,面对面地劝降,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有22名匪徒投降。
其中,对面拒不投降的匪首岑正学、陈老毛、陈登安三人,程莲珍见多次劝说无效,还亲自带进山剿匪,将三名顽匪击毙。
后来,程莲珍的传奇事迹,还被写成了文学作品,改拍成了电视剧,她也因此被称为“女孟获”。
1956年4月,毛在与阿坝藏族自治州州长桑吉悦希和凉山彝族代表瓦扎木基会谈,关于这两个地区出现反叛分子放回后又反叛的问题时,又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八擒八纵呢?”
据瓦扎木基回忆说,“毛从三国时诸葛亮说起,引经据典,教育我们要有气魄,有胆略,搞好彝族地区的改革”。
程莲珍后成为了县委员
由上述这些事迹可见,无论是史籍和文学作品中关于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赞誉,还是毛口中“八擒八纵”的说法,都只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策略和艺术的体现,并不是真的要七擒七纵。在实际中,刘伯承和小叶丹结盟,一擒一纵女匪首程莲珍,就是对这种攻心为上民族策略的最好应用和实践。如果民族政策好,思想工作做到位,一擒一纵就成事了,相反,如果政策不对,就算七擒七纵,也收服不了人心。毛明知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实,仍十分推崇,其实真正推崇的,正是这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高明艺术。
于历史中见天地,于文化中见真知。
我是王官令仪,专注文史、评论写作,欢迎转发评论本文,喜欢就关注我吧,我们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七擒七纵的意思【七擒七纵的意思解释】】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