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一言难尽的意思,一言难尽的释义

时间:12-05 现代故事 提交错误

这些经典的俏皮话快要失传了,原因竟是社会进步!你认同吗

俏皮话是指那些风趣幽默、借事说理、意味深长的民间俗语,它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深受人们喜爱。比如:一根筷子吃藕片——挑眼儿;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丫环拿钥匙——当家不主事;飞机上拄拐棒——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等等。俏皮话是语言艺术,也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曾经广泛传播的俏皮话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原因是它反映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旧话重提引不起人们的共鸣了;失去了传播的基础,也就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出了历史舞台。下面笔者就以卫运河流域为视角,分“吃”“穿”“住”“行”四个方面回忆一下那些被淡忘的俏皮话,以此展现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的沧桑变化。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中的重要活动。吃让人们了解了食物的特性,比如:“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葱辣眼,蒜辣心,辣椒辣嘴唇”;吃让人们懂得了食疗养生,比如:“常吃萝卜常喝茶,不用医生把药拿”“鱼上火,肉上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吃让人们掌握了做美食的诀窍,比如:“软面饺子硬面汤”“千滚豆腐万滚鱼”;吃让人们创建了饮食礼仪,比如:“茶七饭八酒满盅”“劝水不劝烟,劝酒不劝饭”;吃让人们发现了生活的哲理,比如:“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最后,吃饱喝足的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下面就从“吃”的俏皮话看看生活的变化。

卖糖稀的出摊——熬出来了。糖稀是做糖果、点心的原料,需要用火熬煮。熬好了,有在街上摆摊卖的。这个场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见,不算稀罕,有趣的是这句话的话音儿:熬出来了。言外之意是不舒心的日子熬出头了。

贼偷瓜——不管生熟。这句话在生产队时期比较流行,毕竟那还是为吃喝发愁的年月,“十个社员九个贼,谁要不偷饿着谁”,偷瓜也就不新鲜了。不过说到底偷瓜不是光彩的事,更何况大白天偷瓜容易被逮住,所以大多选择夜里偷。然而有利就有弊,夜里偷瓜难分生熟,只好捥到篮子里就是菜了。眼下生活水平提高了,偷东西的人少了,就是偷也不会选择这不值钱的东西,所以这句俏皮话也就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

挖井的吃饭——上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当地轻易见不着挖井的了。在这之前,虽不常见,但决不会觉得稀罕。挖井是个力气活儿,井下空间小,下去的净是些身强力壮的棒小伙儿。为了不耽误工夫,下去的人一般不轻易上来。只有到了吃饭的点儿才会全部上来,顺便歇歇或换班。这句话通常是熟人之间调侃某个人高升了,但句子本身很严谨,如果换成“挖井的喝水——上来了”或“挖井的抽烟——上来了”,那就不确切了。由此可见,民间俗语不仅生动,而且用词精准,永远值得学习。

过年的干粮——没数。当地农村有个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辞灶”那天到年跟儿底下,天天蒸干粮,俗称“蒸幢”。从粗粮到细粮,从窝头到包子,蒸的干粮足够吃到过年二月二。在生活不太富裕的年代,那也称得上“没数”。不过,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习俗已经大大地淡化了,其实这也是人们讲究科学的结果:干粮总是新鲜的好吃嘛。

凉锅贴饼子——蔫溜。过去吃饼子长大的人,即使没贴过饼子也懂得这个道理:饼子是贴在锅帮上的,如果锅没烧热,饼子粘不住锅,就会悄无声息地出溜下去。当然,这句俏皮话是个比喻,人们由它立马就能想到那种遇到难事悄悄溜号的人。

咸菜缸里泡石头——一言(盐)难尽。当地人说这句话,纯粹是让人对“一言难尽”这个词有深刻的印象,因为当地不产石头,即使有哪家把它放到咸菜缸里,也不是为了做试验,而是要把那些松散的菜压得瓷实些。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读者:大约在1980年以前,当地庄户人家大大小小都有个咸菜缸,一般人家平时是吃不起炒菜的。

砂锅子砸蒜——一锤子买卖。过去的家庭人口多,四世同堂的很常见,生活艰苦,医疗条件也差,哪家也能摊上个老弱病人。所以,几乎每家都有个砂锅子,主要用来熬中药。砂锅子质地脆,怕磕碰,用它砸蒜,十有八九一砸就碎,所以就有了这句俏皮话。现在的人有病吃中药的少了,熬中药的更少,个别需要的药店里往往也能代办。社会的进步,让砂锅子离人们越来越远。

狗肉包子——上不得席。这是前,当地流传的一句话。虽然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差,但人们对吃的东西还是比较讲究的,像什么羊蹄子、鸡爪子,基本上没人吃,像现代人津津乐道的狗鞭、羊鞭、驴鞭,都被悄悄地埋了,在运河里下网,逮住个王八,都嫌丧门,唾口唾沫,赶紧扔了。所以说“狗肉包子——上不得席”这句话,尽管本意是说人模狗样、不三不四的人上不得台面,但那时候的宴席上确实不上狗肉。

狗窝里哪会剩下窝窝头?这句话是过去的人们讽刺像馋狗一样的人不会把好饭食留到下一顿,但那时狗窝里确实不会剩下窝窝头。因为那时的人没条件让狗享受优待,只能让它跟猪羊一样在泔水盆里找食吃。如果主人往狗窝里扔一块窝头,它肯定不会剩下,哪像现在的宠物狗,有专门的狗粮,就是一般家养的狗,喝荤腥吃高口了,白面馒头都嫌淡,醮菜汤都得是肉汤。这种差别只能让人感叹:生活水平真是提高了。

穿

裤袄鞋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装饰品。从眼下的生活状况来看,“穿”的重要性甚至要大于“吃”。细想想也是,就算人饿急眼了,也得先穿上衣裳再吃饭吧?过去有句讽刺话,叫“当了长袍买肉吃——顾嘴不顾腚”。——听话音还是说“穿”比“吃”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首歌谣这样说:留平头的不戴帽,镶金牙的自来笑,戴手表的挽袄袖,穿皮鞋的走硬道。——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穿”的内容占了大半,这就说明“穿”在人类生活中的份量很重。同样的道理,当一些有关“穿”的俏皮话被人们淡忘的时候,也就说明人类生活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下面我们就谈谈“穿”的俏皮话。

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裹脚是女人的专利,但它已经成为历史,眼下在六七十岁的老人中也很少见到了。然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很长的岁月里,它可是风行全国。为了让女人的脚变成三寸金莲,女孩子从幼年起就要用长布条把脚紧紧地缠住,不让它自由生长,许多人的脚趾骨变形甚至折断。懒婆娘的裹脚布因为不经常洗,松松垮垮,给人印象就是“又臭又长”。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比喻有些人写文章或讲话废话多,让人讨厌。现在的人需要注意的是:懒婆娘的裹脚布早已扔到堆里了,可别让那“又臭又长”流传下来。

戴着乌纱弹棉花——有功(弓)之臣。这句话没什么特殊的含义,也很好懂,有价值的是两个越来越少见的词。一个是“乌纱”。在有皇帝的年月,乌纱帽是当官的专用帽,从当朝一品到七品芝麻官都戴。时间长了就成了官员的代名词,现在也偶尔被借用一下。另一个词是“弹棉花”。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当地基本上都是手工弹棉花,也有开作坊专门干这一行的。手工弹棉花要用弓,而且弓的多少还代表着生产能力,有句俏皮话可以作证:二两棉花四张弓——慢慢谈(弹)。当然,这句话的本意是劝人细话长说。

麻袋片做裙子——不是那块料。麻袋片不能做裙子有两个原因:一是麻袋片是粗布,而做裙子需要用细布。二是裙子是天热的时候穿的,就算用麻袋片做成了裙子,穿上也不合时宜。或许有人说:这句俏皮话本身就不恰当,哪有人穿麻袋片的?其实,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年月穿过麻布衣服,以后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不穿了,但个别场合,比如遇到白事还穿,其中“披麻戴孝”就是这么来的。这种场景解放初期在当地还能见到。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儿。夹袄是对比单褂说的,就是用两层布做成的上衣,它是冷热季节的过渡衣裳。眼下类似夹袄的上衣很多,只是不这么叫罢了。“一层布做的夹袄”是个抬杠的话儿,本意是讽刺那些胡搅蛮缠、唯我独尊的人。

披着蓑衣拧轱辘——撅腚带炸毛。眼下三十岁以下的人要想弄明白这句话,得先懂得两个名词:轱辘,过去常安在水井上,拧轱辘就是要把打满水的水桶摇上来。蓑衣,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失的。以前的人们在买不起或买不到雨衣的情况下,就用高粱叶或谷子的秸杆,截成段,用绳子连成串,做成大衣的形状,穿在身上防雨。当地歌谣中就有这么一句:“云彩往西,庄稼小子披蓑衣。”由此可见过去蓑衣的应用之广。披着蓑衣拧轱辘,其形状就像一只炸刺的刺猬,专门讽刺那些爱动爱炸呼、性情不沉稳的人。

纳鞋不用锥子——真(针)好。过去的庄户人家,一年四季都穿自家做的布鞋。做鞋最费事的是纳鞋底儿,有一公分多厚,用线绳密密麻麻地缝合起来。穿针引线时,中指上套上“铁顶针”把针穿过大半,然后用食指和拇指捏住针头再把它拔出来,周而复始。纳鞋底儿是个不显眼的力气活儿,但都是由妇女来做。手累得发酸的时候,就要拿个针锥先在鞋底上捅个眼儿再穿针引线。但这个做法不出活儿,通常不用,所以就有了“纳鞋不用锥子——真(针)好”这句俏皮话。其实哪是针好,说到底还是人能干。

狗皮袜子——没反正。这句话还有个说法:狗皮褥子——没反正。为什么偏偏是狗皮“没反正”?细想起来这还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一是狗皮的保温性能好,正着穿反着穿、正着铺反着铺,都一样暖和。二是当地的狗皮多,和其它动物的皮毛相比又不值钱,怎么用都无所谓,不值得在形式上费脑子。试想如果是“貂皮”做成的袜子或褥子,谁会让那又好看又名贵的毛藏里面?于是乎,“狗皮袜子——没反正”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就是不分彼此、不分好坏。

“住”也是人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说一个人过得穷,过去常用的一句话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说一个人处境悲惨,莫过于“流离失所”。过去生活条件差,数九寒天,当地庄户人在背风处晒太阳,往往这样调侃:“有房子还是盖到屋里。”人有了住处就意味着有了家,不管条件好坏,总会使人心里踏实,正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当今有许多小姑娘一谈对象,先直截了当地问:“在城里有房子吗?”说起来虽然有点“物质”,但也说明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安居才能乐业。

下面就从淡忘的俏皮话谈谈“住”的变化。当然,这个“住”的含义稍微宽泛了一下,涉及到一些与“住”紧密相关的事物。

光腚泥房——四邻犯恶。这是一句纯粹的俏皮话,没有言外之意。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可能对“泥房”一词比较生疏。当地农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砖瓦房很少,大多是土房。雨季来临之前,土房都需要泥房,就是用麦秸、土加水和成泥加盖房顶,以防夏季漏雨。赶上雨水大的年份,中间还要泥一次房。九十年代以后,当地农村已经见不到土房了,“泥房”一词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回忆。

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解放前,当地过春节时,有在家门上贴门神的风俗,目的是驱邪避鬼。门神的形象就是人们熟知的唐朝名将秦琼和尉迟恭。“正月十五贴门神”是讥讽人行动迟缓、做事跟不上趟。解放后,国家号召破除迷信,这种风俗逐渐消失。

大闺女坐轿——头一回。过去的姑娘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抛头露面会被人笑话,偶尔出门也是小心翼翼,谁敢坐着轿子招摇?再就是过去的姑娘十五六岁就出嫁了,这么小的年纪坐轿自然是头一回了。近年来,当地的姑娘出嫁又有坐轿的了,但说到底依然是“头一回”。

光着腚推磨——转着圈儿丢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地农村虽然还没有普及电灯照明,但几乎每个村都安装了电磨。电磨的推广让人们告别了用石磨粉碎粮食的历史,在此之前,它是又累人又耗工夫又没法摆脱的苦差事。那时,每个村里都有一两个公用的石磨,供人们轮番使用。年节前夕,歇人不歇磨。但不论怎么忙,谁也没见过“光着腚推磨”的人,倒是这种形象的比喻令人叫绝。

老虎轧碾子——不听那一套。碾子和石磨都是靠人工粉碎粮食的工具,告别历史舞台的时间也差不多。推磨比较省事,只须把粮食颗粒堆在磨盘顶部的漏斗处,转动磨盘即可;而轧碾子就比较麻烦,因为碾辊子是平中带弧,辗轧面在中间,轧碾子时要用笤帚把粮食一个劲儿地里扫外扫,让它集中在辗轧线上,还要随时用手划拉,以保证轧得均匀。试想一下:如果换成老虎轧碾子,它绝对没那个耐心,所以也就不听那一套了。

光着腚打铁——傍不上边儿。打铁这一行在当地消失,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之前很常见。打铁是个累活儿,正如民谚所说:打铁的本身硬。同时打铁又是个苦活儿,为了节省燃料,一般打铁的都在夏天找个茂密的树荫下升摊儿。大热天围着火炉抡锤子,怕飞溅的火星澎到身上,还要穿上皮围裙。可想而知,“光着腚打铁”确实是“傍不上边儿”,但它的真实意思是说有的人或事让人无法接近。

桑木扁担——宁折不弯。眼下在当地,扁担已成为文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扁担的主要用途是挑水。再往前的年月,车辆稀少,羊肠小道,“挑担”就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而且是个苦活儿。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人们就选用柔韧性强的木料做扁担。桑木坚硬,宁折不弯,显然不适合做扁担,但这句话却是不言而喻的褒义词。

鸡窝里练刺杀——连打击(鸡)带刺激(鸡)。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地农村的养鸡就已经从家家户户散养向养鸡场集体饲养转化了。在这之前,可以说是家家养鸡、户户有鸡窝。修鸡窝主要是防备黄鼬、狐狸偷鸡吃,养鸡多的农户鸡窝修得还比较大。但鸡窝再大,也容不开人在里面练刺杀,这句话是比喻有些人说话时连讽带刺。

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现在当地的城市居民已经很难见到风箱了,但在上世纪的农村,那是家家都有,有的还不止一个,孩子们还常把它当成玩物。所以那时的人们对这句俏皮话那是心领神会,活学活用。

腿肚子上贴灶王爷——人走神搬家。时下的当地人,对灶王爷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对灶王爷像有印象的已经非常少了,只有部分农民在过春节时买一张灶王爷的画像贴在锅台后面的墙壁上。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厨房的改造,锅台拆除了,灶王爷像也就没处贴了,这个时候不管是不是把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这位神仙都得搬家了。

“行”是人类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避免地要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从离家求学到走亲访友,从沿街叫卖到出国考察,从举家搬迁到衣锦还乡,从外出打工到休闲旅游。尤其是进入交通越来越便捷的信息社会,“行”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躲不开、绕不过的话题,其比重越来越大。

站在现在的生活起点上回望过去的年月,“行”这方面也发生了沧桑巨变,下面我们就从淡忘的俏皮话谈谈这些变化。

茶馆里辞退的伙计——哪壶不开提哪壶。在交通不便、出行主要靠双脚的年月,茶馆主要为行人解渴和临时歇脚提供方便。茶馆通常设在大道边上,除了茶水还能提供简单的饭食,客人多的时候通常有好几把水壶同时烧水,有一两个小伙计专门沏茶倒水照应客人。“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俏皮话就诞生在那个年代。茶馆是饭店的前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它的主营业务从“茶”转向“饭食”最后又转向了“酒菜”。眼下,当地又有茶社兴起,但它的功能和档次与当年的茶馆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牛皮灯笼——肚里亮。在玻璃制品稀少的年代,用动物的皮做灯笼很常见,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农村还有用猪尿脬做的灯笼。皮灯笼主要用于夜间走路照明,房间里很少用,毕竟皮子很遮光,而且在皮子的选择上,一般也不会选择牛皮,因为牛皮厚,透明度更差。所谓“牛皮灯笼——肚里亮”,本意是说谁做的事谁明白,暗含讥讽。

剃头挑子——一头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当地有不少理发师没有营业的门市,就用扁担挑着一套理发设备,俗称“剃头挑子”,靠走街串巷、赶集上店兜揽生意。挑子的一头是抽屉柜,装着理发工具;另一头是火炉和水桶。为了不耽误生意,路途中就把水烧热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剃头挑子——一头热”,最终成了“一厢情愿”的形象比喻。

锔碗的戴眼镜——找碴儿。锔碗就是把破损的碗用铁锔子锔住,能够继续使用。这一行在当地绝迹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六七十年代还常见到走乡串村的锔碗师傅。那时候戴眼镜的人很少,包括中学生。唯独干这一行的几乎都是上岁数的老头儿,大概是老花眼的缘故,几乎都戴着眼镜,让人看着很新鲜,感觉很有技术。其实锔碗是这一行的通称,其业务范围正像他们吆喝得那样,是“锔盆子锔碗锔大缸”。盆子、大缸有裂纹好找,碗特别是茶碗,那就需要戴上眼镜细细找喽。由此可见民间俗语的选词是何等的精确,而它的比喻又是何等的生动!

起早五更赶晚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当地农村,交通不便,自行车也少,偏远地方的农民赶集要步行十几华里甚至更远。赶这么远的集买东西要不想空手而归,比较保险的做法就是“赶早不赶晚”。但也经常有人在五更天也就是凌晨四点左右就起来了,忙活了半天零碎事,耽搁了时间,结果赶了个晚集,无功而返。现如今,社会生活大变样,再也没人为赶集而起早了,但“起早五更赶晚集”这类人和事还经常有,所以这句俏皮话也偶尔被引用。

赶车的不带鞭子——拍马屁。过去在当地,专业赶车的被尊称“车把式”,车把式就靠鞭子驯服烈马。解放后当地有个车把式和同行竞技,细细的鞭梢打在磅秤上,显示的力量是五十斤。车把式一般不会对牲口下狠手,但如果碰上马惊了,危及人身车辆安全,那时这样力度的鞭子抽在马耳朵上,能把马皮打开花,狂奔的惊马受到这样的当头棒喝,瞬时就会立定。鞭子对车把式这么重要,赶车的时候不带着,那就只能借助座位靠近马腚的优势,顺手“拍马屁”了。

卖泥娃娃的打架——人多不顶事。泥娃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当地常见的儿童玩具,用胶泥捏成人物的多种造型,晾干后涂上色彩,有的还安上口哨。然后肩挑车驮走街串巷,吸引儿童购买。笔者小时候经常见到卖泥娃娃的,也买过不少,但没见过卖娃娃的和人打架。由此一联想,人多不顶事不一定就是指卖泥娃娃的了。

夜过坟地吹口哨——给自己壮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当地农村几乎没有电灯,交通也不便利,村庄之间大多是弯弯曲曲的。由于解放前一百多年的战乱,乱坟岗子还特别多。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乡间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走夜路,胆小的人就会觉得头皮发炸、后背上喷凉水,于是就“夜过坟地吹口哨——给自己壮胆”。现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善,即使想体验那种感觉也没机会了。

创作于 2017年夏

北京人常说的这7句话!别信!

北京人是很反感说瞎话儿的,

但这日子口,

如果有朋友给您发“赶明儿咱出来聚聚啊”,

八成是话赶话说到这儿,您回个“成”就行,

千万别傻乎乎地问时间地点,弄得谁都为难...

不扎堆!不聚集!

匹诺曹的故事对于北京孩子来说是耳熟能详的

家长也常用说瞎话会长长鼻子来吓唬孩子

但在北京,有些话虽不是瞎话但您也真别信

今儿个我就带您来“排排坑”~

北京人推荐的小吃

坑人指数:★★

北京小吃种类多,味道那是国际公认的事实

咱热心肠的北京人也绝不藏着掖着

爱吃的东西绝对会给身边的外地友人推荐

但有些小吃您可得注意了!

“嘿!他家的豆汁儿味道正,快尝尝!”

“嚯!来北京了您得吃XX家的卤煮啊!”

“在北京必须得尝尝王致和的臭豆腐啊!”

“吃完了芥末墩儿那才叫舒坦!”

可有日子没喝豆汁了!甚是想念!

北京的“两分钟”

坑人指数:★★★

北京的交通实在是一言难尽

甭管是几个人聚会,约的

绝对会有那么一个姗姗来迟的

一打电话他准保得说:

“地铁里呢,两分钟就到了!”

“在四环上呢,下一个出口就是,两分钟!”

“公交车马上开门,再等我两分钟~”

一听到两分钟,您就先自己逛吃逛吃吧

没个俩小时一般是到不了的~

现在说几点就是几点!因为晚去一会儿人就关门了!

北京的“回头”

坑人指数:★★★★

在北京常能听到“回头”这个词

其实就是马上的意思,就跟回头一样快

一旦听到这句话您可得注意了

因为很有可能,人家一年半载都不回头!

以后说话应该禁止“回头”

“加油干啊,回头给你涨工资!”

就这个月吧,没钱的话这油加不上了啊!

回头涨工资?一回头单位都没了...

“吃了吗您呐,没吃上我们家吃点”

坑人指数:★★★★

北京人见面不好说您好,显得疏远

反而爱问“吃了吗您呐”,这样亲近一些

这要是以前还住在胡同里的时候说去就去了

但是搁现在这就是句客套话,别当真!

“吃了吗您呐?没吃上我们家吃点儿去!”

“等结束后再说吧”

我中签了就方便了,咱到时候常联系

坑人指数:★★★★★

这句话,是多少北京人心中的痛啊

谁不想摇中号啊,但每到双数月的26号

办公室里就能听到一个个北京人跟那唉声叹气

所以一般这句话啊,当真了也没用!

“我中签了就方便了,咱到时候常联系!”

“好勒,那我就等您信儿了”

这一等不要紧,等着等着几年就过去了

就算摇到了,出来也得堵上一天...

您就能听到“等我两分钟”了

北京人的“您”

坑人指数:★★★★★

平常日子里北京人张口闭口就是您

一般情况下这个您说出来是尊敬也透着热乎

可有时这个“您”也跟相声里面似的寒碜人呢

尤其是春节时,听到您的时候可得注意一下

“我儿子那工作可赚钱了,三天两头给我打钱”

“嚯!那您儿子可真厉害!”

“好多人追我闺女呢,她看不上人家!”

“嚯!那您闺女真够厉害的!”

“您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啊?娶媳妇没有?”

“您这么关心我,我谢谢您了!”

“压岁钱我先帮你存着”

坑孩子指数:★★★★★★★★★★

这句话绝对是北京孩子心中的痛

打小红包就没捂热乎过,转头就没了

每次串亲戚回来妈妈的钱包又鼓了一些

孩子们也只能摸着空空的红包想象一下

还没怎么拿过呢,就该往外发了...

四十年前:

“压岁钱给妈,我先帮你存着!”

“好~以后我上大学再取出来用!”

四十年后:

“妈,您看我都五十三了,能取了吗?”

现在也有个词形容这些话为“客套”

那您听到这些话您可别再当真了昂!

当然也得时刻注意着点那些“新套路”

不然真信了都没地儿说理去~!

翻译笔记之红楼梦第六回(一)

题目//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解释:

云雨情:男女欢爱之情,男女欢好。

译:

贾宝玉第一次尝试男女欢爱,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

原文//

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他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又不好细问。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众人忙端上桂圆汤来,呷(xia一声)了两口,遂起身整衣。袭人伸手与他系裤带时,不觉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凉一片沾湿,唬的忙退出手来,问是怎么了。

解释:

彼时:那时。迷迷惑惑:就是迷惑的意思。呷:小口地喝。整衣:整理衣服。沾湿:浸湿。

译:

前文说到秦氏因为听见宝玉从梦中叫她小名,心中自然是纳闷的。又不好细问。那时宝玉迷惑,若有所失。众人忙端上桂圆汤来,宝玉喝了两口,就起身整理衣服。袭人伸手给宝玉系裤带时,不觉伸手到宝玉大腿处,只感觉冰凉一片被浸湿。袭人吓得忙退出手来,问是怎么了。

原文//

宝玉红涨了脸,把他的手一捻。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今见宝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觉察一半了,不觉也羞的红涨了脸面,不敢再问。仍旧理好衣裳,遂至贾母处来,胡乱吃毕了晚饭,过这边来。

解释:

红涨:涨红,羞红。捻:捏。渐通:逐渐通晓。人事:男女间情欲之事。光景:情况。

译:

宝玉羞红了脸,把袭人的手一捏。袭人本是个聪明的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逐渐通晓男女之事。如今看见宝玉这样的情况,心中便察觉了一半了。不觉也羞的涨红了脸。不敢再问。仍旧整理好衣服,就到贾母处来,胡乱吃完了晚饭,过这边来。

原文//

袭人忙趁众奶娘丫鬟不在旁时,另取出一件中衣来与宝玉换上。宝玉含羞央告道:“好姐姐,千万别告诉人。”袭人亦含羞笑问道:“你梦见什么故事了?是那里流出来的那些脏东西?”宝玉道:“一言难尽。”说着便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了。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

解释:

中衣:又叫里衣,是汉服的衬衣,多是白色。含羞:脸上带着害羞的神情。央告:恳求。掩面伏身:双手遮脸,弯下身体。

译:

袭人忙趁众奶娘丫鬟不在旁边时,另取一件中衣来给宝玉换上。宝玉含羞恳求说:“好姐姐,千万别告诉人。”袭人也含羞笑着问他说:“你梦见什么故事了,是那里流出来的那些脏东西?”宝玉说:“一言难尽。”说着就把梦中的事细说给袭人听了。然后说到警幻所传授的男女欢爱,羞的袭人用手遮住脸,弯腰而笑。

原文//

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暂且别无话说。

解释:

柔媚娇俏:成语,温柔和顺,妩媚俏丽。强:强迫。领:领会,学习。训:教导。越礼:越出礼法的规定,不守规矩。幸得:幸好,幸亏。

译:

宝玉也一向喜欢袭人柔媚娇俏,于是强迫袭人同他一起学习警幻所教导的男女之事。袭人向来知道贾母已经将自己给了宝玉的,如今就这样也不是不守规矩,就和宝玉偷偷尝试一回,幸好无人撞见。从此宝玉看袭人更次别人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暂且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原文//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做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解释:

宅:家。合:总共,全。丁:人口。纲领:总纲要领,大纲和关键。芥豆之微:芥豆,小草和豆子。瓜葛:瓜哥葛都是蔓生植物,常攀附在别的物体上,比喻相牵连。

译:

按荣府中一家人全算起来,人口虽然不多,从上到下,也有三四百人口,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没有一个头绪可做纲领。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才好,恰好忽然从千里之外,像小草和豆子一般微不足道,小小一个人家,因为和荣府略微有些牵连,这天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原文//

你道是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且听细讲。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寻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愚物细细言来。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做过小小的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做侄儿。

解释:

昔年:从前。势利:权势和财利。连宗:同姓没有宗族关系的人认作本家。诸公:各位。粗鄙:粗俗鄙陋。掷:扔。聊:姑且,略微。物:务必。

译:

你说是这一家姓什么叫什么?又和荣府有什么牵连?姑且听我详细讲讲。众位如果嫌琐碎粗陋呢,就快扔下这本书,另找好书去醒目,如果认为姑且可以破除烦闷时,等我务必细细说来。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是本地人,姓王,祖上曾经做过小小的京官,从前和凤姐的祖父王夫人的父亲认识。因为贪图王家的权势和财利,便认了本家,认作侄儿。

原文//

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馀者皆不认识。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

解释:

馀者:其余的人。目今:现在,如今。仍搬出城外:仍,于是,乃。

译:

那时只有王夫人的大哥——凤姐的父亲和王夫人跟随在京中的。知道有这样一门认了本家的族人。其余的人都不认识。如今这一门的祖辈已经已经故去,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王成,因为家业萧条,于是搬出城外原来的乡村中住去了。王成新近也因病故去。只有他的儿子,小名狗儿,狗儿也生一个儿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个女儿,名叫青儿。一家四口,仍旧以务农为业。

原文//

因狗儿白日间又做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妹两个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解释:

白日间:白天。生计:谋生的办法,活计。井臼:水井和石臼,泛指做家务。

姊妹:统称家庭同胞。有兄弟就是兄弟姐妹,没有兄弟就是姐妹。这里板儿和青儿是兄妹俩。

一处:一同,一起。过活:生活。积年:多年。膝下:身边。薄田:贫瘠的田地。今者:现在。一心一计:全心全意。

译:

因狗儿白天又做些活计。刘氏又操持家务等事,青板兄妹俩个无人看管,狗儿就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起生活。这刘姥姥是个多年的老寡妇,身边又没有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现在女婿接她过来养活,怎能不愿意,于是全心全意帮趁这女儿女婿生活起来。

原文//

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虑,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闲寻气恼,刘氏也不敢顶撞。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碗的饭。

解释:

冷将上来:将,助词,用于方言,不译。冬事:冬天所需要备存的东西。烦虑:烦恼忧虑。

闲寻气恼:闲着生闷气。乃:于是。嗔:生气,怪罪。老老诚诚:老老实实。

译:

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起来,家中冬季要备存的东西没有置办。狗儿免不了心中烦恼忧虑。喝了几杯闷酒,在家闲着生闷气。刘氏也不敢顶撞,因此刘姥姥看不过去,于是劝道:“姑爷,你别怪罪我多嘴,咱们农村人,哪一个不是老老实实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碗的饭。

原文//

你皆因年小的时候,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会子也不中用。”

解释:

老家:原来的家庭。把持:控制。顾头不顾尾:只顾眼前,不顾今后。

跳蹋:顿脚,形容发脾气或着急而跳脚。会子:片刻。跳榻会子:译成急得跺脚。不中用:无用。

译:

你都因年龄小的时候,托着你那原来的家庭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控制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急得跺脚也无用。

原文//

狗儿听说,便急道:“你老只会炕头儿上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刘姥姥道:“谁叫你偷去呢。也到底想法儿大家裁度。不然那银子钱自己跑到咱家来不成!”狗儿冷笑道:“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呢。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做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

解释:

裁度:考虑。

译:

狗儿听说,就急道:“你老只会炕头儿上胡说,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刘姥姥说:“谁叫你偷去呢。也到底想法儿大家考虑。不然那银子钱自己跑到咱家来不成!”狗儿冷笑说:“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儿呢!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做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

原文//

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

解释:

看承:照顾。拉硬屎:装作硬气。

译:

刘姥姥说:“这倒不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不一定。我倒是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时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认了本家的。二十年前,他们照顾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装作硬气,不肯去亲近他,所以疏远起来。”

原来//

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如今王府虽升了边任,只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

解释:

一遭:一次。二小姐:指王夫人。响快:爽快。拿大:摆架子。听得说:就是听说。得,助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用于早期白话,不译。

怜贫恤老:怜悯体恤穷人,老人。斋僧敬道:斋,舍饭给僧人。敬奉僧道,表示行善。边任:防守边疆的重任。

译:

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次,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爽快。会待人,倒不摆架子。如今现在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悯体恤穷人、老人。最爱敬奉僧道。舍米舍钱的。如今王府虽然升了防守边疆的重任。恐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

原文//

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刘氏一旁接口道:“你老虽说的是,但只你我这样个嘴脸,怎么好到 他门上去的。先不先,他们那些门上的人也未必肯去通信,没的去打嘴现世。”

解释:

拔一根寒毛比腰粗:寒毛,就是汗毛。比喻钱多势力大,不同一般。这里意思就是施舍一点就够用的。

嘴脸:面貌。到他门上:门上,家里,住所。门上的人:门上,门卫。

先不先:〈方言〉首先。没的:无端,平白无故。打嘴现世:丢人现眼。

译:

你为什么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不一定。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施舍一点就够我们用的。刘氏在一旁接口说:“你老虽然说的对,但只你我这样的脸面,怎么好到她家里去的,先说,他们那些看门的人也未必肯去通信,无端去丢人现眼。”

原文//

谁知狗儿利名心最重,听如此一说,心下便有些活动起来。又听他妻子这话,便笑接道:“姥姥既如此说,况且当年你又见过这姑太太一次,何不你老人家明日就走一趟,先试试风头再说。”刘姥姥道:“哎呦呦,可是说的,侯门深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我去了也是白去的。”

解释:

利名:就是名利。试风头:试探情况。侯门深似海:指显贵人家深宅大院,门禁深严,不容易进出。

译:

谁知狗儿名利心最重,听这样一说,心里便有些活动起来。又听他妻子这话,便笑着接口说:“姥姥既然这样说,况且当年你又见过这姑太太一次,何不你老人家明日走一趟?先试探情况再说。”刘姥姥说:“哎呦呦,可是说的,侯门深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我去了也是白去的。”

原文//

狗儿笑道:“不妨,我教你老人家一个法子:你竟带了外孙子板儿,先去找陪房周瑞,若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周瑞先时曾和我父亲交过一件事,我们极好的。”刘姥姥道:“我也知道他的,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也说不得了。

解释:

不妨:无妨,没有妨碍。竟:直接。呸房:古时嫁女,随同前往的婢女或女仆。先时:以前。交:托付。说不得:免不了,不得不。

译:

狗儿笑说:“不妨,我教你老人家一个法子,你直接带了外孙子板儿,先去找陪房周瑞,如果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周瑞以前曾经和我父亲托付过一件事。我们关系极好的。”刘姥姥说:“我也知道他的,只是很长时间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也免不了。”

原文//

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说毕,大家笑一回。当晚计议已定。

解释:

嘴脸:脸面,要脸的。媳妇子:媳妇。卖头卖脚:抛头露面。不枉:不冤枉。

译:

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个要脸的,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也难抛头露面,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有银子,我也到那公府见一见世面,也不枉费我一生。说完,大家笑一回,当晚商议已定。

原文//

次日天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刘姥姥带他进城逛去,便喜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

解释:

教训:教导训诫。一无所知:成语,什么都不知道。应承:应允。簇簇:一堆堆。轿马:轿子和马。蹭:缓慢地向前移动。角门:建筑物的小门,角落上的门。

译:

第二天天亮。刘姥姥便起来梳洗,又把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听到姥姥带他进城逛去,就欢喜的没有不应允的。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到宁荣街,来到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一辆辆轿子和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暂且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慢慢走到角门前。

【一言难尽的意思,一言难尽的释义】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