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这一古训,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深刻地揭示了学习与成功之道。它告诫我们,学习并非取决于一时的勤勉,而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定的毅力,避免间歇性的奋发与长时间的懈怠。
在追求知识与成长的漫漫征途中,持之以恒是最为关键的品质。古往今来,诸多贤达之士皆以自身经历为这句名言写下生动注脚。
匡衡,西汉时期著名学者。他家境贫寒,却对知识充满渴望。匡衡的读书之路,并非依靠短暂的激情爆发,而是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初心,持之以恒。夜晚无烛,他便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凭借这微弱的光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沉浸于书卷之中。没有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也未曾在某个阶段因看不到明显成果而中断。正是这种不懈的坚持,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学识,最终成为一代名儒,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成效并非取决于某几个挑灯夜战的时刻,而是源于长期如涓涓细流般的积累与沉淀。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造诣登峰造极,被尊为 “书圣”。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亦非仅凭一时灵感乍现或短期内的刻苦练习。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对书法技艺的钻研与磨练。他在池塘边练字,日复一日地用毛笔蘸水书写,久而久之,池水尽墨。这种长时间、不间断的练习,是他对书法艺术持之以恒追求的体现。他并非只在兴致高昂时才挥毫泼墨,而是将书法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命的本能。正是凭借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他才能在书法领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书法作品《兰亭序》流传千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反观 “一曝十寒” 者,往往在短暂的热情燃烧之后,便陷入长久的消沉与荒废。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一些人起初听闻某种学问或技艺有诱人之处,便心血来潮,全力投入,然而一旦遭遇困难,或者新鲜感褪去,便将之抛诸脑后。比如,某些人立志学习诗词创作,初期豪情满怀,日夜诵读经典,尝试创作。但当遇到格律难以掌握、诗意难以表达等瓶颈时,就丧失了继续钻研的耐心,将诗词束之高阁,重拾往日的慵懒与散漫。这样的学习方式,恰似昙花一现,虽有瞬间的绚烂,却难以结出丰硕的果实,终究无法在学问或技艺上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从学习的本质来看,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累积的过程。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知识的吸收与消化需要时间与反复的刺激。无论是语言学习中的词汇积累、语法理解,还是数理学科中的公式推导、原理应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思考与实践,才能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构建起稳固的知识架构,进而实现能力的逐步提升。这就如同建造高楼大厦,一砖一瓦的堆砌需要耐心与恒心,若只是间歇性地施工,大厦必然难以矗立。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海量的知识与多元的学习途径,许多人陷入了浮躁与焦虑之中。他们渴望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追求所谓的 “速成”,于是在各种学习资源之间频繁切换,浅尝辄止。今天学习绘画,明天涉足编程,后天又转向金融知识,看似忙碌充实,实则如蜻蜓点水,一无所获。这种 “一曝十寒” 的学习方式,不仅无法真正提升个人素养与能力,反而容易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陷入迷茫与困惑。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学习,避免 “一曝十寒” 呢?
其一,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坚定的信念。目标犹如灯塔,为我们的学习之旅指引方向。当我们确立了清晰、长远的目标后,便能够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视为通向目标的阶梯,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例如,一位立志成为医学专家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后,就会将每一门医学课程的学习、每一次临床实习都视为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无论学习过程多么艰辛,都不会轻易放弃。同时,坚定的信念能够给予我们内在的动力与支撑。相信自己通过持续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这种信念会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勇往直前。
其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规律的学习时间。习惯一旦养成,便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我们可以制定每日的学习计划,将学习时间固定下来,如同每天的饮食起居一样,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每天清晨安排一小时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晚上抽出两小时学习专业知识或进行技能训练。长期坚持这样的学习习惯,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在特定时间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减少因缺乏规律而导致的学习中断或拖延。
其三,学会自我激励与自我监督。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或进展缓慢的阶段,此时自我激励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为自己设定阶段性的小目标,当达成这些目标时,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如看一场喜欢的电影、购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籍等。这种奖励机制能够增强我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力。同时,要学会自我监督,定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可以通过写学习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自我监督,还能为日后的学习提供经验教训。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秉持持之以恒的精神,远离间歇性的懈怠与放弃,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成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走向人生的辉煌。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习惯与不懈的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学习华章,用知识的光辉照亮前行的道路,为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只有持恒笃学,方能致高远之境,成就非凡人生。
每天一个成语故事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是一个汉语成语,“韦”指熟牛皮,“韦编”是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古代用竹简书写,而“三”在这里是个概数,表示多次,“绝”则是指断。反复翻阅导致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它形象地描绘了读书勤奋、刻苦钻研的精神。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在孔子的晚年,他对《周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周易》是一本关于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书,内容博大精深,但文字却晦涩难懂。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要研读这部古籍的决心。
为了读懂《周易》,孔子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钻研。他反复阅读,反复思考,试图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领悟出其中的深意。由于《周易》是用竹简编成的,而竹简上的文字是用牛皮绳串联起来的,因此每当孔子翻阅次数过多时,牛皮绳就会被磨断。
然而,这并没有让孔子感到气馁。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阅读和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周易》的精髓。于是,每当牛皮绳断裂时,他都会耐心地重新穿好,继续研读。
就这样,孔子不知疲倦地读着《周易》,牛皮绳也一次又一次地被磨断。据说,前前后后他一共读断了三次牛皮绳,这就是“韦编三绝”的由来。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仍然觉得自己对《周易》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他曾经说过:“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这句话充分展现了孔子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韦编三绝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他的勤奋程度令人惊叹,简直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埋头苦读。
近义词:
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为了提神醒脑而采取极端手段。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废寝忘食:形容非常专心、勤奋,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反义词:
一曝十寒: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三心二意:形容意志不坚定,犹豫不决,也指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只用三分心思去做事情,形容不认真、不专心。
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克服“一曝十寒”——声东击西(四)
声东击西之计对学生学习的启示,就是要克服干扰和诱惑,保持自己学习过程的稳定,确保学习计划和目标的完成。遗憾的是,许多家长时常抱怨自己的孩子管不住自己,上网、玩手机电游,把学习全废了!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的孩子有一部自己的“宪法”。
目前,我们国家大力强调以法,按照科学的程序制定的法律,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稳定、发展的迫切要求。只要人人遵守法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的社会就能有秩序、有效率地稳步向前发展。高效学习也应该是稳定的、有秩序、有效率的生活,也必须克服许多不良因素的干扰,所以,同样需要“学习的法律”来保驾护航。
“学习的法律”和其它法律一样,必须讲科学性,体现高效学习的基本规律;必须讲权威性,确保其顺利实施;必须突出可操作性,让人易学易用。广义地讲,任何有利于高效学习的作法,均可定为自己严格遵守的法律,通过长期坚持,使之成为自动化的行为习惯。这里突出强调高效的学习管理——一个重要的学习管理程序。
“一曝十寒”是许多人的大毛病。这个毛病主要是从中学阶段养成的。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中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每个中学生都有一股向上的豪气。然而,也正由于处于发展迅速的阶段,使中学生在耐力、心智、知识水平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不适应之处。这就造成了这样一处现象,时常制定“宏大”的计划,“宏大”的计划又时常落空,然后一切又重新开始,形成非良性的循环,长此以往,就出现了一些绰号叫做“常立志”的同学。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提出了“首次慢动,逐渐加速、步入正轨,保持匀速”的学习管理程序,效果很好。
首次慢动。就是同学们在制定各类计划时不要过大,只要比原先水平略高一点即可。如,“每天早晨跑步1500米”,“有疑难要在当天解决,”“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每天都要挤出一个半小时以上,用来复习当天所学功课”等等。目标虽然不大,但都有时间或数量方面的规定,同时,又是自己有能力完成的。有了这样一个计划做指导,在一段时间内,坚持每天都要完成它,不允许出现意外。
逐渐加速。就是在一定基础之上,再提出高一些的要求。如“每天早晨跑步2000米”、“每天复习功课1小时以上”等等,继续做好“今日事今日毕”,待进一步巩固了成绩,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一阶段,由于完成任务的难度加大,因此,做好今日事今日毕是一个核心。
步入正轨,保持匀速。这是指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把这件事就固定下来,坚持做下去。由于有上一阶段的艰苦努力,这一阶段就有点“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了,凭强大的惯性,不用费多大力气就可维持其正常运转。要停下来,心里反而很不舒服。比如记日记,许多学生最怕记日记,可魏老师的学生经过一步步的训练,都非常喜爱这项工作。当老师考虑临近中考,建议大家可以停止记日记时,同学们都竭力反对,许多人都坚持了下来 。
学习好比火车的运行。如果总是时断时续,就好像火车时开时停一样,会消耗大量能量,做功又少,效率极低。如果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学习过程管理,并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自己的学习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不用多大力量就能维持其高速运行。这就是高效率学习的真谛。
【一曝十寒的故事【一曝十寒的故事告诫】】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