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法宝的运行规则
杨永青《西游记》插画(右同)孙悟空借芭蕉扇。 图片由作者提供
二怪被太上老君从宝瓶中放出,化为金银二童子。 图片由作者提供
《西游记》中的法宝可谓琳琅满目。这些法宝威力强大,以至于让孙悟空手里大名鼎鼎的金箍棒都显得黯然失色了。不然,在取经路上,悟空为何常叫苦不迭,不得不到处请救兵。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法宝,多数妖怪都无足道了,甚至连故事也难以推进。像铁扇公主、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这样的重头戏,都是直接围绕法宝的争夺来展开的。
《西游记》对法宝的设定并不随意,而是遵循特定的规则。正是这些规则,让法宝的使用受到约束,从而增添了斗法的趣味,增强了故事的魅力。
语音密码
和《哈利·波特》里的魔杖一样,《西游记》中的不少法宝也需要用咒语来控制,如芭蕉扇、幌金绳、紧箍儿等。这反映了古人认为语言、声音和法力密切相关的思维。古人相信,通过念诵特定的咒语,能够调动和操控超自然的力量。声音可以说是法力传输的一种方式,而咒语则是打开法力世界的钥匙。
咒语就像现代的语音密码,是一种独特的授权机制,决定了法宝的归属与效力。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为例,平时它可缩小放在口中,变大后则可扇灭八百里火焰山的火。要想启用它,需用左手拇指捻住扇柄上第七缕红丝并念诵咒语。为获得芭蕉扇的操作方法和密码,孙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模样,从铁扇公主口中套出咒语。这样的密码设定,不仅增添了法宝的神秘感,还引出许多斗智斗勇的情节,为故事增色不少。
收服红孩儿时,观音菩萨从袖里取出一个金箍儿,对孙悟空说,如来佛祖曾赐我“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儿先给你戴了,禁箍儿用来对付守山大神(就是偷袈裟的黑熊精),这个金箍儿,本不舍得用,但现在看这个妖怪无礼,就用它来对付他吧。
于是菩萨将箍儿迎风一晃,喊了一声“变”,金箍儿立刻变成五个箍儿,分别套在红孩儿的头上、手上和脚上。菩萨让孙悟空走远一点,准备念“金箍儿咒”。悟空很紧张,菩萨解释道,这不是对付你的“紧箍儿咒”,而是对付红孩儿的“金箍儿咒”。悟空这才放心。
这说明,“金紧禁”三箍儿虽功能相似,形状相似,但控制的语音密码是不一样的。这种独立的语音密码设定,使得每个法宝的使用更具精准性与限制性,避免了滥用,也增添了故事的复杂性。
幌金绳的设定更加巧妙,只有懂得“紧绳咒”和“松绳咒”,才能完全发挥这条绳子的威力。孙悟空本来拿到了幌金绳,可当他用幌金绳捆绑妖精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还有松绳咒,导致妖精不仅给自己松了绑,还反过来用它捆住了孙悟空。这种语音密码的设定,增加了法宝的使用难度,也使得斗法过程更具戏剧性。
总的来说,语音密码的设定,让法宝成为需要特定技巧、知识和法术才能驾驭的特殊工具。这种设计使双方斗法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增加了故事的趣味。
触发机制
还有许多法宝需要特定的“触发机制”来激活其功能。紫金红葫芦和羊脂玉净瓶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喊出目标的名字来“封印”对方,即我叫你的名字,你答应一声,就会被吸进去。这种触发机制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原始认识——名字与人的灵魂紧密相连,通过名字可以影响乃至控制他人。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了保姆阿长给他讲的一个故事,旧时一个书生无意中回应了一个陌生人叫他名字,后被老和尚看出他脸上有妖气,认为他遇到了“美女蛇”。按照老和尚教他的办法做,方保无虞。保姆阿长给幼年鲁迅总结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可见古人对法宝操作方式的设定,背后往往有其文化逻辑。《西游记》中的这两个法宝是“升级款”,哪怕叫的是假名字,只要你答应了,也会被吸到容器里。孙悟空就吃了这个亏。这种触发设定赋予法宝类似于“定位”或“锁定”的功能,让法宝的使用更富仪式感与神秘色彩,使故事情景更加引人入胜。
大鹏金翅雕的“阴阳二气瓶”就像升级版的羊脂玉净瓶,有着更为复杂的触发机制:当被困者在瓶内保持沉默时,瓶内清凉如常,一旦发声,就会触发大火。
被吸入瓶中的孙悟空话还没说完,瓶里就满是火焰。他捻着避火诀,毫不畏惧。不久,瓶里突然钻出四十条蛇来咬他。孙悟空挥动双手,把蛇抓住,将它们断成了八十段。没过多久,又有三条火龙冒出来,把他上下缠绕。无处逃脱的孙悟空被烧得脚踝发软,眼泪直流,幸得想起观音菩萨给他的法宝——三根救命毫毛,才最终得以解脱。
救命毫毛是容易被人忽略的法宝,它是观音菩萨净瓶里的杨柳叶变的。孙悟空担心西行路上自身难保,菩萨为让他安心,给他这三根救命毫毛。这法宝也有触发条件,那就是“若到那无济无主的时节,可以随机应变,救得你急苦之灾”。
这种触发机制类似法宝的隐藏条件,让故事充满悬念和反转。
倒计时
在古典小说中,时间往往是法宝起效的关键因素,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西游记》中,法宝“金铙”具有在封闭目标三天三夜后将其化为脓血的能力,而“紫金红葫芦”则在更短时间内(仅一时三刻)即可使被困之人化为血水。这种“倒计时”的设定,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无形的紧迫感。
孙悟空被困小雷音寺的金铙中,时间设定为三天三夜,这一设定给他和八戒较为充足的时间去寻求帮助。八戒在此期间去请二星宿相助,孙悟空最终借助亢金龙之力得以逃脱。
相较于金铙的三天三夜,紫金红葫芦只需一时三刻就能将人化成血水。这种短时间的限制营造了更加紧张的氛围,使得剧情的推进更加快速。同时,这也为孙悟空脱困提供了机会。趁金角银角喝酒的工夫,孙悟空故意在葫芦里弄出动静,妖怪急于见证效果,打开了葫芦,孙悟空趁机逃出。时间的紧迫性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为主角逃生提供了契机,展示了他的急智。
总的来说,倒计时的设定,让读者在紧张的节奏和危机的悬念中,见证主角如何在命运的边缘寻找出路。时间,作为不可逆的力量,成了文学中推动角色成长与情节发展的无形之手。
分级控制
《西游记》中,金箍儿、紧箍儿和禁箍儿分别对应不同的目标,金箍儿是菩萨“未曾舍得与人”的,在三箍儿中威力最大,用于控制强大且桀骜不驯之人,如红孩儿;紧箍儿用于束缚脾气暴躁、心性不定之人,如孙悟空,所以“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禁箍儿则用于压制心存邪念、伤天害理之人,如黑熊精。这体现了古人对权力和控制的分级理解:权力和约束应当根据目标的特点加以调整。
分级控制的思维不仅体现在三箍儿上,还体现在其他法宝中,如灵吉菩萨有两个对付“风系”妖魔的宝物,一个是降龙杖,一个是定风丹。降龙杖对付的是黄风怪,定风丹对付的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黄风怪就是一个妖怪,所以不必客气,降龙杖变成龙,把它抓起来摔在石头上摩擦,要是用降龙杖对付铁扇公主,可能就不太体面了。
这种法宝的分级控制设定,既让故事更加合理,也反映了古人对秩序的深刻理解。
使用限制
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锦襕异宝袈裟,按照小说中的描述,上有如意珠、辟尘珠、定风珠等。定风珠在《西游记》之后的《封神演义》中也提到过,它可以用来止住狂风。
唐僧袈裟上的定风珠在《西游记》中,似乎并没有起到过什么作用,如果它真的有用,那么遇到铁扇公主使用芭蕉扇时,孙悟空就不用借灵吉菩萨的定风丹了,直接披着唐僧的袈裟就可以了。为什么不这么写呢?不让袈裟上的法宝发挥作用,就可以引出新的关系,从而推动角色在剧情中成长,增加了情节的层次感与复杂性。
此外,这背后还表现出古人的思维方式。在《西游记》中,唐僧袈裟上的定风珠是不能用的,得去找其他人借具有相似功能的法宝。在《封神演义》中,定风珠的获得也并非容易,它需要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神仙交往才能借到。这反映了古人对神物的归属观念。法宝往往归属于特定的修道者或神仙,而使用这些宝物则需要得到主人的许可。
《西游记》中还有不少法宝存在传承和借用的情节,如猪八戒的九齿钉钯、孙悟空的金箍棒都是从太上老君那传承下来的,孙悟空找广目天王借过辟火罩儿,哪吒找真武大帝借用过皂雕旗,观音菩萨找托塔天王借过天罡刀等。这种传承与借用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权力、力量的理解——力量不是个人独占的,而是可以通过社会关系、修为和道德来获得的。这种交往丰富了故事的戏剧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游记》中的法宝并非简单的奇幻元素,而是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文化意涵。法宝运行规则的设定,体现了古人对力量、权力和知识的深刻理解。正是这种对法宝使用的规则化、精细化设计,让《西游记》脱离了单纯的神话叙事,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奇幻经典。(赵运涛)
《西游记》中法宝的运行规则
杨永青《西游记》插画(右同)孙悟空借芭蕉扇。 图片由作者提供
二怪被太上老君从宝瓶中放出,化为金银二童子。 图片由作者提供
《西游记》中的法宝可谓琳琅满目。这些法宝威力强大,以至于让孙悟空手里大名鼎鼎的金箍棒都显得黯然失色了。不然,在取经路上,悟空为何常叫苦不迭,不得不到处请救兵。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法宝,多数妖怪都无足道了,甚至连故事也难以推进。像铁扇公主、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这样的重头戏,都是直接围绕法宝的争夺来展开的。
《西游记》对法宝的设定并不随意,而是遵循特定的规则。正是这些规则,让法宝的使用受到约束,从而增添了斗法的趣味,增强了故事的魅力。
语音密码
和《哈利·波特》里的魔杖一样,《西游记》中的不少法宝也需要用咒语来控制,如芭蕉扇、幌金绳、紧箍儿等。这反映了古人认为语言、声音和法力密切相关的思维。古人相信,通过念诵特定的咒语,能够调动和操控超自然的力量。声音可以说是法力传输的一种方式,而咒语则是打开法力世界的钥匙。
咒语就像现代的语音密码,是一种独特的授权机制,决定了法宝的归属与效力。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为例,平时它可缩小放在口中,变大后则可扇灭八百里火焰山的火。要想启用它,需用左手拇指捻住扇柄上第七缕红丝并念诵咒语。为获得芭蕉扇的操作方法和密码,孙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模样,从铁扇公主口中套出咒语。这样的密码设定,不仅增添了法宝的神秘感,还引出许多斗智斗勇的情节,为故事增色不少。
收服红孩儿时,观音菩萨从袖里取出一个金箍儿,对孙悟空说,如来佛祖曾赐我“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儿先给你戴了,禁箍儿用来对付守山大神(就是偷袈裟的黑熊精),这个金箍儿,本不舍得用,但现在看这个妖怪无礼,就用它来对付他吧。
于是菩萨将箍儿迎风一晃,喊了一声“变”,金箍儿立刻变成五个箍儿,分别套在红孩儿的头上、手上和脚上。菩萨让孙悟空走远一点,准备念“金箍儿咒”。悟空很紧张,菩萨解释道,这不是对付你的“紧箍儿咒”,而是对付红孩儿的“金箍儿咒”。悟空这才放心。
这说明,“金紧禁”三箍儿虽功能相似,形状相似,但控制的语音密码是不一样的。这种独立的语音密码设定,使得每个法宝的使用更具精准性与限制性,避免了滥用,也增添了故事的复杂性。
幌金绳的设定更加巧妙,只有懂得“紧绳咒”和“松绳咒”,才能完全发挥这条绳子的威力。孙悟空本来拿到了幌金绳,可当他用幌金绳捆绑妖精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还有松绳咒,导致妖精不仅给自己松了绑,还反过来用它捆住了孙悟空。这种语音密码的设定,增加了法宝的使用难度,也使得斗法过程更具戏剧性。
总的来说,语音密码的设定,让法宝成为需要特定技巧、知识和法术才能驾驭的特殊工具。这种设计使双方斗法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增加了故事的趣味。
触发机制
还有许多法宝需要特定的“触发机制”来激活其功能。紫金红葫芦和羊脂玉净瓶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喊出目标的名字来“封印”对方,即我叫你的名字,你答应一声,就会被吸进去。这种触发机制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原始认识——名字与人的灵魂紧密相连,通过名字可以影响乃至控制他人。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了保姆阿长给他讲的一个故事,旧时一个书生无意中回应了一个陌生人叫他名字,后被老和尚看出他脸上有妖气,认为他遇到了“美女蛇”。按照老和尚教他的办法做,方保无虞。保姆阿长给幼年鲁迅总结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可见古人对法宝操作方式的设定,背后往往有其文化逻辑。《西游记》中的这两个法宝是“升级款”,哪怕叫的是假名字,只要你答应了,也会被吸到容器里。孙悟空就吃了这个亏。这种触发设定赋予法宝类似于“定位”或“锁定”的功能,让法宝的使用更富仪式感与神秘色彩,使故事情景更加引人入胜。
大鹏金翅雕的“阴阳二气瓶”就像升级版的羊脂玉净瓶,有着更为复杂的触发机制:当被困者在瓶内保持沉默时,瓶内清凉如常,一旦发声,就会触发大火。
被吸入瓶中的孙悟空话还没说完,瓶里就满是火焰。他捻着避火诀,毫不畏惧。不久,瓶里突然钻出四十条蛇来咬他。孙悟空挥动双手,把蛇抓住,将它们断成了八十段。没过多久,又有三条火龙冒出来,把他上下缠绕。无处逃脱的孙悟空被烧得脚踝发软,眼泪直流,幸得想起观音菩萨给他的法宝——三根救命毫毛,才最终得以解脱。
救命毫毛是容易被人忽略的法宝,它是观音菩萨净瓶里的杨柳叶变的。孙悟空担心西行路上自身难保,菩萨为让他安心,给他这三根救命毫毛。这法宝也有触发条件,那就是“若到那无济无主的时节,可以随机应变,救得你急苦之灾”。
这种触发机制类似法宝的隐藏条件,让故事充满悬念和反转。
倒计时
在古典小说中,时间往往是法宝起效的关键因素,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西游记》中,法宝“金铙”具有在封闭目标三天三夜后将其化为脓血的能力,而“紫金红葫芦”则在更短时间内(仅一时三刻)即可使被困之人化为血水。这种“倒计时”的设定,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无形的紧迫感。
孙悟空被困小雷音寺的金铙中,时间设定为三天三夜,这一设定给他和八戒较为充足的时间去寻求帮助。八戒在此期间去请二星宿相助,孙悟空最终借助亢金龙之力得以逃脱。
相较于金铙的三天三夜,紫金红葫芦只需一时三刻就能将人化成血水。这种短时间的限制营造了更加紧张的氛围,使得剧情的推进更加快速。同时,这也为孙悟空脱困提供了机会。趁金角银角喝酒的工夫,孙悟空故意在葫芦里弄出动静,妖怪急于见证效果,打开了葫芦,孙悟空趁机逃出。时间的紧迫性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为主角逃生提供了契机,展示了他的急智。
总的来说,倒计时的设定,让读者在紧张的节奏和危机的悬念中,见证主角如何在命运的边缘寻找出路。时间,作为不可逆的力量,成了文学中推动角色成长与情节发展的无形之手。
分级控制
《西游记》中,金箍儿、紧箍儿和禁箍儿分别对应不同的目标,金箍儿是菩萨“未曾舍得与人”的,在三箍儿中威力最大,用于控制强大且桀骜不驯之人,如红孩儿;紧箍儿用于束缚脾气暴躁、心性不定之人,如孙悟空,所以“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禁箍儿则用于压制心存邪念、伤天害理之人,如黑熊精。这体现了古人对权力和控制的分级理解:权力和约束应当根据目标的特点加以调整。
分级控制的思维不仅体现在三箍儿上,还体现在其他法宝中,如灵吉菩萨有两个对付“风系”妖魔的宝物,一个是降龙杖,一个是定风丹。降龙杖对付的是黄风怪,定风丹对付的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黄风怪就是一个妖怪,所以不必客气,降龙杖变成龙,把它抓起来摔在石头上摩擦,要是用降龙杖对付铁扇公主,可能就不太体面了。
这种法宝的分级控制设定,既让故事更加合理,也反映了古人对秩序的深刻理解。
使用限制
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锦襕异宝袈裟,按照小说中的描述,上有如意珠、辟尘珠、定风珠等。定风珠在《西游记》之后的《封神演义》中也提到过,它可以用来止住狂风。
唐僧袈裟上的定风珠在《西游记》中,似乎并没有起到过什么作用,如果它真的有用,那么遇到铁扇公主使用芭蕉扇时,孙悟空就不用借灵吉菩萨的定风丹了,直接披着唐僧的袈裟就可以了。为什么不这么写呢?不让袈裟上的法宝发挥作用,就可以引出新的关系,从而推动角色在剧情中成长,增加了情节的层次感与复杂性。
此外,这背后还表现出古人的思维方式。在《西游记》中,唐僧袈裟上的定风珠是不能用的,得去找其他人借具有相似功能的法宝。在《封神演义》中,定风珠的获得也并非容易,它需要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神仙交往才能借到。这反映了古人对神物的归属观念。法宝往往归属于特定的修道者或神仙,而使用这些宝物则需要得到主人的许可。
《西游记》中还有不少法宝存在传承和借用的情节,如猪八戒的九齿钉钯、孙悟空的金箍棒都是从太上老君那传承下来的,孙悟空找广目天王借过辟火罩儿,哪吒找真武大帝借用过皂雕旗,观音菩萨找托塔天王借过天罡刀等。这种传承与借用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权力、力量的理解——力量不是个人独占的,而是可以通过社会关系、修为和道德来获得的。这种交往丰富了故事的戏剧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游记》中的法宝并非简单的奇幻元素,而是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文化意涵。法宝运行规则的设定,体现了古人对力量、权力和知识的深刻理解。正是这种对法宝使用的规则化、精细化设计,让《西游记》脱离了单纯的神话叙事,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奇幻经典。(赵运涛)
最近,香港地铁扶梯“左行右立”又引热议,还让网友炸锅?
【点新闻报道】在香港这国际大都市,港铁是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记者在多个港铁站观察到,尽管官方多年来一直宣传「紧握扶手,企定定」,但市民们仍然习惯于在自动扶梯上「左行右企」(左行右立)。
「左行右企」可以追溯到英国伦敦地铁,当年是约定俗成的英式扶手电梯礼仪,80年代引入香港,至今已经在市民间形成了默契。 说到底,它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一种有效的「效率」安排。不赶时间的市民靠右站,赶时间的打工仔则能在左侧快步通行,达到人流分流的效果,既方便又高效。
在港铁扶梯应「左行右企」还是「左右企稳」?这问题在坊间引起热议。 (点新闻记者麦钧杰摄)
然而,这一习惯背后,安全隐患逐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首九个月,港铁在车站共录得四百三十宗扶手电梯意外,其中约六成原因与乘客没紧握扶手或在电梯上行走而失平衡、被他人碰撞,以及携带大型物件有关,可见在扶手电梯上行走的风险。点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市民和立法会议员张欣宇,以期了解不同观点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左行右企」已成为大部分市民的共识。 (点新闻记者麦钧杰摄)
从事金融行业的陈先生认为,只要不携带大件行李,这种行为并无不妥。他建议在扶梯入口处增设黄色柱子,以分隔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当记者向市民解释在高峰时段「左右企稳」能提高安全时,李小姐表示不会因为官方宣传而改变习惯。他们认为,在紧急情况下仍需要提醒他人让出通道。此外,接受访问的多数市民也对官方建议「左右企稳」持保留态度,认为这对赶时间的乘客「不公平」。一位香港大学法律专业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通过立法来规范这一行为。
立法会议员张欣宇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左行右企」并非完全不可接受,但确实存在安全隐患和维修问题。他结合自己在港铁的一线经验,认为在人流高峰期,「左行右企」并不一定比「左右企稳」更有效率,建议社会应形成共识,而不是强行推行某一种方式。
张欣宇认为,「左右企稳」固然更安全,但社会亦可兼容并蓄地接纳两种使用方式。 (点新闻图片)
张欣宇表示,不应过度宣传某一种电梯使用方式,而是应该让选择不同方式的人相互理解和接纳。他提到,即使在人流较少的情况下,乘客站在左侧也是完全可以的,而在有足够空间时,快速通过左侧也是可以接受的。他还预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因官方宣传而站在左侧,自然会导致习惯的转变。
在非繁忙时段,即使「左企」也不会对他人有太大影响。 (点新闻记者麦钧杰摄)
港铁回应点新闻,表示港铁铁路网络内有超过一千三百条扶手电梯,为每日数以百万计的人次的乘客提供高效率服务。乘客在移动中的扶手电梯上行走会较容易失平衡跌倒,不但影响自身安全,更有可能引致其他乘客受伤,同时令车站运作受阻,为其他乘客带来不便。车务营运及本地铁路总管李婉玲女士表示,「全球不少地方的铁路近年从安全角度出发,均陆续透过不同方式推广在扶手电梯『企定定』。港铁自十多年前开始,宣传『握扶手企定定』的扶手电梯安全讯息,目的是希望呼吁乘客在使用扶手电梯时顾己及人,安全至上。特别是随时代转变,社会人口老化,在扶手电梯行走发生意外或会引致严重后果。使用扶手电梯时『左右企稳』,实属安全做法。」
综上所述,港铁「左行右企」现象反映了市民对于便捷与安全的不同考量,各有各意见。市民的心声、立法会议员的建议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中庸之道,在尊重个人习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公共安全和效率。移风易俗,并不是一时三刻能做到的事情,这亦难以用立法方式去解决,要推广「握扶手企定定」,首先要市民开始踏出第一步,继而形成市民之间的共识、习惯。
(点新闻记者周倾芫报道)
【一时三刻、一时三刻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