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和他的225平方厘米战场
手术中的吴孟超一边用手“感觉”肿瘤,一边紧紧盯着监护仪器。受访者供图
两台手术中间休息时,他翘起因长期手术用力而有点变形的脚趾头。受访者供图
吴孟超在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吴孟超还坚持每周做一台手术。他是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一生做过1.6万多例肝脏外科手术。如今,他再也无法站上手术台了。5月22日,吴孟超因病去世,享年99岁。
长久以来,吴孟超的“敌人”都是肝癌。一个成年人的肝脏像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大约长30厘米、15厘米,吴孟超一生的“战场”往往就是这狭小的225平方厘米。他以前可以连着做3台手术,在手术台上站十几个小时。后来,比手术本身更累、更艰难的事情,是把自己的身体塞进手术服里。
前几年,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为了方便照顾他,特意让他住进病房楼15层的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套房,里间是睡觉的地方,外间有一张小小的办公桌。作为院长,他在病房里处理文件、交代工作,有时年轻医生进去汇报,看到穿着宽松病号服的他在桌子后面打瞌睡,满是白发的头一顿一顿的。年轻人跟他说话,需要“大声点”“再大点”。他从前走路飞快,没几个人追得上,后来越来越慢了,甚至有些摇晃,在同一栋楼里也需要坐轮椅。
一上了手术台,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将近百岁的老人。绿色的手术服把他的皱纹严实地包裹起来,整张脸只露出一双眼睛,不仔细看,很难发现他白色的睫毛。
完成手术后,他会仰面坐在皮面磨得斑驳的椅子上,像个孩子似的翘起双脚,努力试图把变形的脚趾分开。那是他最放松的时刻。在96岁生日当天,他依然站上了手术台,只在手术结束后换上军装,戴上纸片做的粉红色生日帽,匆匆吃了一块蛋糕。
我吴孟超没有专利
手是吴孟超的“武器”。他常说:“手比脸重要。脸老了无所谓,但是手的感觉要保护好。”上世纪70年代,他曾到黄土高原做“赤脚医生”,集体劳动时总戴着手套,防止长出老茧。手术前,他习惯把双手交叉弯腰拉伸,六七十岁时还能触到地面。跟人说话时,他的手指会不自觉地捧着茶杯旋转。
由于长期握手术钳,他右手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向掌心方向蜷起,中指则向无名指方向偏斜,食指和中指的第一节形成了一个小小的“V”字。
变形的还有脚趾。做手术时精神高度紧张,吴孟超的双脚会不自觉地用力抓地。长此以往,他的右脚第二根脚趾紧紧地压在拇趾上。他只能穿布鞋或者宽松的运动鞋,手术中穿的拖鞋也是特制的,右鞋前端部分被整齐地切掉。
吴孟超的手从小就巧。5岁时跟随母亲前往马来西亚投奔做米粉的父亲,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拿木槌舂米。7岁起,他帮家里割橡胶。“橡胶树中间有一条水线,不能破坏,它像人的血管一样,是树的营养线。割的时候下刀要够深,但要适度,不能把水线破坏了,否则就冒一个疙瘩,像长了个肿瘤。”晚年的他有时会记不清前一天做了什么,却很爱回忆这段少年时光,认为那是自己“最早的操刀训练”。他的家里至今保存着一把早已生锈的割胶刀。
文化大期间,他曾亲眼见到同事因受不了批斗而自杀,抢救时因处理不慎,这个同事右手肌肉坏死,再也拿不了手术刀了。有人扬言要砍断吴孟超这个“反动学术权威”的双手,那是他一生中最害怕的时刻之一。
有人说他“手指上长了眼睛”。上世纪80年代,第一届消化道外科会议在上海举行,日本医学代表团的摄制组要求拍摄中方吴孟超的肿瘤切除手术,国内有人担心“吴氏刀法”泄密,他却爽快地同意了。手术中,他要把长有肿瘤的部分肝脏与周围的正常组织分离开,以便切除,手在病人腹内,眼睛却望向天花板,过了一会儿,肿瘤就被拿了出来,而镜头只拍到了腹腔外的影像。
肝脏内部血管神经细密,吴孟超烂熟于心,做手术更多依靠的是手感。有学生在他身边十几年,依然学不会他的手法。护士长程月娥觉得,当时吴孟超不怕别人拍,是因为他“知道别人拍不去”。
吴孟超却说:“这技术更多人学去,为更多人服务,不是更好吗?我的所有技术属于人类,我吴孟超没有专利!”
他明白,想救更多的人,只凭自己一双手远远不够。从1979年到2012年,他带教了85名硕士生,67名博士生,23名博士后研究员。在劝说本想从事临床的学生丛文铭进行肝癌的病理学研究时,他说:“一个医生,如果只知道埋头开刀,只能成为一个‘开刀匠’。一把刀一次最多只能拯救一个病人,而一套理论却能挽回千万条生命。”
他把“医生”放在自己所有的身份之前。64岁时,他被任命为中国海军军医大学副校长,分管全校的医疗和科研工作,同时兼任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以下简称“长海医院”)肝胆外科,可他依然觉得自己“首先是个医生”。程月娥回忆,为了推掉一些不重要的行政事务和应酬,吴孟超甚至会“躲进手术室里”。
几年前,有人把吴孟超的故事改编成了话剧,演出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吴孟超平静地说:“我没有那么高大,只是个医生。”
充满消毒水和血腥气味的手术室是他觉得最舒服的地方。对他来说,过年是最难熬的日子,因为没有手术排期。“他甚至会在过年期间特意到手术室旁的更衣室洗个澡,权当做过手术了。”程月娥说。
不是人的病,而是病的人
程月娥说,吴孟超的病人都是“最差的”:“一是病很重的,其他地方不愿意收治;二是很穷的。”有外地来的病人没挂上号,坐在诊室门口等,他看不过去,通常会为他们加号,一直忙到下午,饭都顾不上吃。
上世纪90年代,在吴孟超把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从长海医院的一个科室独立成“院中院”后,作为院长的他更忙了,但依然坚持每周二上午出门诊。听说他能治好肝病,有远从山东农村赶赴上海的病人一见到他,就“扑通”跪倒。也有因为看病家徒四壁的老人独自离家出走,找到吴孟超,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钱,满脸绝望:“您看能治吗?”还有病人打听到他家住址,抱着病历和化验单,在门口等到深夜。
最后这些年,从办公室到诊室门口的这段路,吴孟超从来不坐轮椅,也不让旁人搀扶,怕患者看到自己衰老的样子。手术时,医护人员总要在他身后放一把椅子,让他累了可以坐一坐,但手术结束前他从没坐过。
一次手术后,他默默坐上椅子,叹了口气:“力气越来越少了,确实累了。”程月娥劝他累了就少做点,他说:“你看这个病人,才20岁,大学刚读了一年,再累也得做啊!”
为了让他少走一点路,医院特意为他安排距离门口最近的手术室,但这份苦心往往是徒劳的。做完手术,他依然习惯在那条50米长的手术室走廊上转一圈,有人在椅子上打盹,他会大骂:“你倒是真有大医生的架子!”他甚至忍不了外科医生胖,见到身材走样的医生,他会小声跟旁边的人说:“这啊?太胖了,要想办法把他换掉。”
他觉得,外科医生胖了,做手术时距离病人就远了。身高1.62米的他,体重常年维持在50多公斤,手术时身体总是紧贴着病人。
“吴老见不得病人受委屈。”程月娥说。手术开始前,他只要看到后的病人光溜溜地躺在手术台上,总要发脾气:“病人这样冷不冷?”他做手术以快闻名,问诊和查房却慢得出奇。每次查房,他总要先把双手搓热,再接触病人的身体。做完检查,还不忘把病人的鞋子摆放到便于下床的地方。
他总是跟学生说:“我们要治的不是人的病,而是病的人。”
他的学生杨广顺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刚跟着吴孟超做手术时,手术室的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机,吴孟超要在手术过程中蹲在一旁为病人量血压、听心跳,将棉签上的绒毛粘在病人的鼻孔下,看绒毛的动态来监控病人的呼吸。当时没有B超,只有A超形成的波形图,连肿瘤的位置都很难把握,很多医生在为病人剖腹后,发现做不了,只得重新手动缝合切口。
如今,器械缝合技术早已成熟,吴孟超却依然坚持用手缝合。“器械缝合省事,但‘咔嚓’一声,1000多元就花掉了。”他说,“我吴孟超手缝可以分文不收。”他坐诊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绝不让病人去做花费更高的CT或核磁共振。
他对学生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院和医生要从自己做起,千万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摇钱树。”
因为他知道穷是什么滋味,幼年时期他经常吃不饱肚子。前几年以吴孟超为原型的纪录片《我是医生》上映,为他写过传记的方鸿辉一眼就看出有一处场景与事实不符:“演他小时候的演员穿得太好了!”
在马来西亚割橡胶时,吴孟超通常只穿一条短裤,连鞋都没有。一家人常吃老香蕉树砍掉后剩下的芯子,这通常是当地人用来喂猪的食物。爆发后,他从马来西亚回国,在昆明被偷光了财物,连饭都吃不上,从此落下了胃病。
上世纪90年代,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新楼筹建时,经费出现缺口,有人建议医院涨医疗费。因为相比其他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肝癌治疗费过低。吴孟超坚决不同意:“如果大楼盖起来了,老百姓却看不起病,我是不会安心的。”
几年前,吴孟超的二女儿得了肠癌,并已转移到肝部,他坚持亲自给女儿做手术。他说:“平时我把病人当亲人,这时需要把亲人当病人。”有时他为了观察病人的术后情况,带着铺盖在病房一睡就是几个月。为了方便病人和家属,医院直到下午三四点依然有员工推着餐车,卖热腾腾的包子、豆浆、烧麦等。
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
几十年来,很多痊愈出院的病人给吴孟超送去红包,有的华侨和外国人送外币、金戒指,他都谢绝。有“推不掉”的红包只得收下,病人在出院结账时才发现,红包内的金额早已变成他们预交的住院治疗费用。
1991年,一位印尼华侨为了感谢吴孟超“给予第二次生命”,把一辆桑塔纳轿车开到医院,并留下字据:“自愿赠送轿车一辆”。吴孟超没办法,把轿车和字据一同交给了学校。
那年他即将满70岁,依然骑着一辆铃都不响的自行车上下班。有时同事看他身上贴着胶布,一问才知道,“又摔了”。后来为了安全,家人给换了辆轮子小一点的女式自行车,他一直骑到80多岁。
在学生周伟平眼里,吴孟超生活“太不讲究了”。他几乎没见过老师穿便服,“最爱穿的就是军装”。吴孟超的“包”通常是一个纸袋,平时连钱包都没有。只有在出差时才会带上现金。他从来不坐头等舱,理由是自己“个子太小,坐头等舱浪费”。
1979年,他跟同行在美国旧金山参加一个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他报告从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共181例,其中包括长海医院首例成功的肝外科手术,以及世界首例成功的中肝叶切除手术。肝癌手术成功率已达到91.2%,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而在他之前作报告的两位西方专家所做的肝癌切除手术,加起来共18例。当时有媒体报道称“旧金山刮起吴旋风”,而在10年前,中国外肝叶切除的死亡率尚在30%以上。
他说自己过不惯高档的日子。1963年,作为在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赢得掌声最多的发言者之一,吴孟超第一次走进参加招待会。可他光顾着听讲话,连筷子都没敢动一下,“那天晚上没有吃饱,闹笑话啦!”
他不仅自己“抠得要命”,还要求整座医院都跟他一样。走廊的灯只亮一半,纸张却要双面使用。内部开会,有人用一次性纸杯倒水,他的目光仿佛是“射出来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杯子,为什么要浪费?”
2005年冬天,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考核组与他谈话的时间和他的手术时间冲突。吴孟超坚持手术不能推迟,让考核组等到下午。等见了面,吴孟超说:“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病人是一位外地普通农民,多住一天院,对他都是负担。”
他在被授予当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第一次颁给一位医学家。写有“奖金500万元”的牌子比他的身躯还宽。
这时候的他又慷慨得吓人。吴孟超说:“奖金我是一分钱都不会拿的,一部分用于加强基础研究,一部分用于加大学科人才培养,剩下的放入基金会里用于加快肝胆外科事业的发展。现在我的月工资有3000多元,加上国家和总后勤部补贴的院士津贴,还有医院的补助,足可保证三餐温饱,衣食无忧。”
他在1995年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把历年积蓄的30多万元和多年来社会各界捐赠、表彰他的400多万元都拿了出来。
手术室外的休息间常年放着他的杯子——一个原本用来装咖啡的玻璃罐。椅子也用了十几年,他弓着腰陷在里面,看上去格外瘦小。
进入晚年,他几乎所有的合照都站在最中间,因为个子矮小,人群到了中间总会突兀地凹下去。手术时他总要垫一块近20厘米高的台子。当年因为个头的原因,他差点没当上外科医生,但他总觉得个子小更灵活,“外科医生要看能力大小,不是个子高低”。
他这一生面对的阻碍远远不止身高。时期,他顶着炮火在破庙里读书。时期,他和两个同事成立了“三人研究小组”,窝在牛棚里制作肝脏标本。“”期间,他的副教授和党内职务被免,由主治医师降为住院医生,“三人研究小组”也被勒令解散。造反派没收了他所有的日记,却没发现一句抱怨的话。在红榜上重新确认党员身份时,他在第一批里没找到自己的名字,失声痛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条件所限,吴孟超只能将实验室建在一间废弃仓库里,雨季来时,他总要把仪器搬到高处,拿着扫把往外扫水。有外国客人前来参观,直言“很失望”,还有人感慨:“这么差的条件,怎么还能出成果!”
他借此机会向学校党委打报告,拟建一所集科研和临床于一体的肝胆专科医院和研究所。吴孟超像给自家建房子一样,找熟人请来华东设计院的专家,提出设计要求,几乎细到每一个房间。在他的设想中,病房的窗子都朝南,每层还有一个“阳光房”,有高大的落地窗和椅子,供病人们休息活动。
1992年下半年,建筑材料价格猛升,医院几乎停工。吴孟超多次到北京求援,四处筹款,整个工程原预算800万元,后追加到2300万元。不少捐助单位的老板都曾是他的病人。直到现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还是国内外唯一一所肝胆外科专科医院。
这辈子一共醉过两回:一回是胜利,一回是上海解放
进入耄耋之年,为了收治更多病人,他在一片反对声中将新院建在距离上海市中心将近40公里的安亭镇,90多岁依然前往工地监督施工进度,甚至车上长期有一顶他专用的安全帽,每次他一去,工人们就说“这个矮老头又来了”。
新院建设总投入上亿元,为了筹款,这个“矮老头”会跟人喝酒,但从来没人见他醉过。他说自己这辈子一共醉过两回:一回是胜利,一回是上海解放。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有一间院史馆,专门用来摆放吴孟超得过的荣誉,近百平方米的房间几乎被摆满了,有的奖牌和别人赠送的书法作品只能层层叠叠地堆在地上。
这些年,有的学生开始叫他“老人家”“老爷子”,还有胆子大的会在背后叫他“老头儿”。更多人习惯叫他“吴老”,从上世纪90年代他当上院士开始,这个称呼已经叫了20多年。在他之前被叫“老”的,是大他8岁的老师裘法祖。
他始终记得裘老叮嘱他“要把病人背过河”,“外科医生要会说、会做、会写”。这“六字箴言”至今摆在他的办公室里。如果要跟裘老一同参加会议,他总会买比老师更早的班机,提前在机场等候。当时在会场,人们总能看到一位八旬老人搀扶着一位九旬老人。
后来,吴孟超的许多学生都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却还在照常工作,“吴老还没退我们哪敢退啊”。只是他的同龄人基本都已不在了,有时他问起某个老友,学生们会骗他“身体好着呢”,其实已经离世多年。
在周伟平印象中,老师只流过两次泪,一次是同事、好友陈汉离世时,他在追悼会上抱着遗体嚎啕大哭。在当天的日记里,他重重地写了多个感叹号。他书柜的老相册里至今夹着几张陈汉的照片,已经泛黄,却还保存完好。
另一次是夫人吴佩煜去世时,他在一旁低声抽泣。现在他的家中还挂着一幅十字绣,上面是一对小狗——他和夫人同生于1922年,都属狗。
他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老人。他不喜欢别人搀扶,拒绝拄拐,也不愿意有人跟在他身后。“我还不老,力气还可以。”他一字一顿地说。一场手术结束后,他悄悄告诉杨广顺,自己现在要尽量“少吃、少动”,保持低水平的代谢,“我还能干到120岁!”几年前,他生病住院,还要坚持自己洗脸、上厕所。护理部叶志霞回忆,他当时说:“这辈子只有母亲给我洗过脸。”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已是78年前的事了。
他35岁时,父亲患胆囊结石,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差,手术没做好,引起胆漏、黄疸逝世。他十分痛苦,身为一名肝胆外科医生,却连自己的父亲都救不了。从那以后,他把每一位病人都当作父亲,拼命地救。前些年,二女婿患了肝癌,他气得拍桌子:“知道我是治肝癌的,却偏要找上门!”
在这个世上,他变得越来越孤单。周伟平觉得,这也是他爱往手术室跑的原因。“一做手术,什么都忘了。”夫人去世的第二天,他又像往常一样走进了手术室。
人总要死的,但要活得有质量
吴孟超不爱过生日,有时会私下里跟杨甲梅说自己“不行啦,没几年活头了”。
以前,吴孟超总是第一个到手术室,看旁边手术室的医生还没来,他会小孩似的说:“咱们快点做,到时可以炫耀,我都做完了他们才来。”最近这几年,他习惯起床后睡个回笼觉再到手术室。就是从那时起,程月娥才开始觉得吴孟超“是个老人了”。学生杨甲梅印象中,两三年前他们一起去迪拜参加学术会议,老师在出远门前需要带上夜壶和轮椅。
许多人捎话给吴孟超,让他“别再做手术了”,就连长期在他身边的人也不明白“老人到底图什么”。
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他坚持每天阅读十几份报纸。80多岁时,他还坚持站着给本科生上课。他说自己至今还在做手术,一是为了救治病人,二是为了带更多的年轻人。
1960年,吴孟超提出的“五叶四段”肝脏解剖学理论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剖标识,成为探索肝脏手术的理论依据。次年,他发明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极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至今仍被学界认为是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安全的方法。这些理论研究和临床方法早已被编写入医科生的教材,并沿用至今。有时他会亲自给本科生上课,用两个课时将自己花了数年时间得出的研究成果传授给那些稚嫩的后来者。
直到现在,海军军医大学的新生入学后,学校还会统一组织观看上世纪60年代以吴孟超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向肝胆外科进军》。片中的吴孟超黑发浓密,腰板挺直,不戴眼镜。
吴孟超活了快一个世纪,曾经无数次接近死亡。年代,炮弹就在他身边爆炸。当了医生,他在手术中被扎破手指,极有可能被病毒感染。他拯救了无数人,也总有一些人是他救不了的。他有时会骗病人“会好起来”,但出了病房就叹气。
他跟身边的人说,不要跟病人说他们的生命还有多长时间,也不要计算自己的年龄。“人总是要死的,但要活得有质量。”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只有在手术室,吴孟超才觉得自己是年轻着的。丛文铭说:“退休永远不可能从他嘴里说出来。劝他的都是不了解他的人。”
几年前的一次手术后,疲惫的吴孟超告诉程月娥:“如果我有一天倒在手术室,不要慌张,记住帮我擦一下。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别让人看见我一脸汗水的样子。”
参考书目:
《肝胆相照:吴孟超传》 方鸿辉/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吴孟超传》 王宏甲、刘标玖/著 华文出版社
《黄家驷外科学》 吴孟超、吴在德/著 卫生出版社
(记者 玄增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共”字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五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题:从“共”字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五
新华社记者
之道,富民为始。
从“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高瞻远瞩,指引方向。
让过上好日子,是“国之大者”。
大以来,经济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统筹效率与公平,聚焦一个“共”字,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学,引领全党全国深刻践行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脚步更加笃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足音愈加铿锵。
共富之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北京,中国历史展览馆六层红色大厅。
2021年6月18日,参观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历史展览”,总带领党员在这里重温誓词。
铮铮誓言,穿越百年烟云。从嘉兴南湖红船到巍巍中华巨轮,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让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中国人矢志不渝的追寻。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大闭幕之际,总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如是宣示。
红船启航地,续写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故事。
一边是苍翠山坡下清澈的溪水,一边是一字排开的美丽民宿,浙江富春江畔的芦茨村里,游客络绎不绝。曾经以“卖炭为生”的穷乡村,如今成了“网红村”。
芦茨村的变迁,是浙江率先在全国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之路的缩影。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从管仲的“凡之道,必先富民”,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到《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社会,共同富裕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说: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后,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把促进全体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
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是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资本主义是有资本才有出路。
对于如何带领一个14亿多人口大国迈向共同富裕,总在深邃思考中引领中国坚定前行——
共,是脱贫攻坚战中“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坚定决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铿锵承诺;
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也是不断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让区域、行业发展更协调、平衡和包容;
共,是追求全体而非少数人的富裕,也是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提倡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总对共同富裕的谋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脉相承,守正创新。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帆,中国经济航船正朝着推动共同富裕的航向破浪前进。
共同奋斗:“必须把促进全体共同富裕作为为谋幸福的着力点”
宁夏西海固。这一年,黄土地上跃动着鲜活的色彩:枸杞红、黄牛金、滩羊白、大棚绿……
住着宽敞的新房,每年有入股养牛的分红……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村民刘克瑞感叹:“这样的幸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发展为了谁?这是一个国家最深层的价值取向。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共同富裕”,总的话掷地有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共同富裕的时代。
通往共同富裕的征途上,新时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世所瞩目——
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00万亿元和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站上新起点的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共”的时代思考——
“必须把促进全体共同富裕作为为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总如此强调。
这是在“共”的辩证思考中展开的宏大布局: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
、出台意见,赋予浙江先行先试为全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探路的使命;
强调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这是以“共”为关键参照进行的发展指引: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把蛋糕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一项项部署,体现价值导向和制度设计的统一,体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过程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统一。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分好蛋糕”的过程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让“共”成为核心指标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足。
从“平视世界”激发国人自信,到主旋律影片点燃浓浓爱国情;从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到扶弱助困成为社会风尚……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饱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总强调指出。
命运与共:“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深秋的北京,又一次见证中非友谊写下新的注脚:
中国将再向非方提供10亿剂,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中国将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减贫和农业项目,向非洲派遣500名农业专家;中国未来3年将推动企业对非洲投资总额不少于100亿美元……
2021年11月2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总宣布的“九项工程”令人瞩目,“同舟共济,继往开来,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号召振奋人心。
大道之行,命运与共。
“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总的话语朴实真挚。
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中国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这份初心镌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映照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中。
初冬,重庆,团结村站。
伴随清脆的汽笛声,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启动,开往欧洲。不远处,另一辆陆海新通道班列迎着清晨薄雾向南而行,奔赴东盟。“一带”和“一路”,在中国西南内陆“牵手”。
计利当计天下利。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是这个时代的者应有的担当。
“隔离21天,值得!”
为了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法国智奥会展集团驻中国代表吉娜思提前完成“14+7”的集中隔离、社区健康监测和相应检测。
尽管肆虐,本届进博会美国企业展商数量依然创下新高,约90家来自33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参展。不少外国展商克服重重困难,来赴“东方之约”。
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四大展会轮番登台,中国开放力度有目共睹。
“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这就是中国主张,也是中国行动。
2013年3月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从中非命运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从地球生命共同体到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总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涵不断丰富扩展。
“‘共同富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中国古老‘大同’理念的现代阐释。”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洛马诺夫的话,道出了经济思想所蕴含的天下情怀和根本要义。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展望未来,2035年,“全体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本世纪中叶,“全体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共同富裕”是鲜明标识。
审视当下,“两个大局”交织激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转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总强调。
立志千秋伟业,共创美好未来。
在以为核心的党坚强下,在经济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共同富裕的图景更加壮美,中国生活更加幸福的画卷稳步铺展,与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愿景不断照进现实。(记者邹伟、于佳欣、樊曦、刘红霞)
酒酣狂草付诸儿,事往繁华尽可伤——晏几道其人及其词之风格
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特色,我有时会把作者的生平讲得比较详细,有时讲得比较简单,这主要是根据作者生平对他词的影响大小而定。晏几道的父亲晏殊被人们称为大晏,为了跟他的父亲对称,他被称为小晏。小晏的生平是比较简单的,他没有做过高官,也不像欧阳修和苏东坡牵涉进党争,时而被贬,时而升迁,他没有经历那么多起伏,所以宋史上并没有晏几道很详细的传记。
“不受世之轻重”
关于他的个性,有两篇文章是值得看的。一篇是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写的《小山词》序文,晏几道号小山,他的词就叫做《小山词》;另外还有一篇《小山词》序文,没有记载作者名字,可是从叙述的口吻看,应该是晏几道的自序。从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到晏小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黄庭坚的序文说:“晏叔原,临淄公之暮子也。”晏几道,字叔原,别号小山。晏叔原是临淄公的暮子,“临淄公”是对晏殊的尊称,“暮子”指的是晏殊晚年生的、最小的儿子。晏殊曾经官至宰相,晏叔原是一个显达的仕宦人家最被娇宠、最小的儿子。黄庭坚接着说:“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摹,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
什么是“磊隗权奇”?黄庭坚向来喜欢用一些不太寻常的词语。“磊”是跟别人不一样、很突出的样子,“隗”有时通“伟”,也指独具个性、跟别人不一样。“权奇”的“奇”就是不常,“权”字的本义也是不常、可以移动变化。我们常说“权衡”,“衡”者,指平衡。“权奇”主要侧重不守常法,简而言之就是有自己的感觉、看法、作风。“疏于顾忌”的“疏”是不注意,“顾”是顾念,“忌”是避忌。黄庭坚意在表明,晏小山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主要跟着自己的感受走。
“文章翰墨,自立规摹”,“翰墨”就是笔墨,晏几道用笔墨来写文章的同时,给自己立一个“规摹”,“规摹”指风格、规格和作风。“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轩轾”是说中国古代的车,前高后低的车为“轩”,前低后高的车为“轾”,指高低轻重、褒贬抑扬,因此“轩轾人”是指他喜欢批评别人的高低。“而不受世之轻重”,是说他不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轻”是看轻,“重”是看重。无论是看轻还是看重,他都不接受也不在乎。
“诸公虽称爱之”,“诸公”就是比他年长的、有地位的人。晏叔原父亲是宰相,晏殊提拔起来很多后辈,这些后辈后来都是达官贵人,因为晏叔原很有才华,他们也很称赞爱护他。“而又以小谨望之”,这些达官贵人觉得这个年轻人太不受拘束,做事情随性而为,因此他们就希望他“小谨”。“小”就是希望他能够谦卑下来,“谨”是希望他谨慎,“望”是希望他如此。“遂陆沉于下位”,“陆沉”是说他被埋没了,就像陆地被水淹没了一样,表达晏叔原做官做到很卑微的地位。
本来晏殊曾是宰相,当朝的达官贵人都是晏殊提拔起来的,晏叔原要找一个做官的机会是不难的。可是那些人却觉得他的作风不适合做官,所以就“陆沉于下位”。他“平生潜心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是指《诗》《书》《易》《礼》《乐》《春秋》。晏叔原喜欢文艺,所以“潜心六艺”。“玩思百家”,“百家”是诸子百家,晏叔原认为自己平生读书是“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他提出来的议论和见解独到,可是不肯用才能来“沽世”。“沽”是购买,所谓沽世者就是买得世人的欣赏。中国的读书人本来以求得欣赏和任用为志,可是晏小山不求任用,虽然有学问,有才能,但是他不用读书来购买世人的欣赏。“余尝怪而问焉”,“余”是指黄庭坚自己,“尝”是曾经。他说我曾经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晏叔原,你有这么好的才能,为什么不好好做一些事情呢?晏小山回答说:“我盘跚勃窣,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盘跚”是走路不能向前,在原地徘徊。“勃窣”跟“婆娑”声音和意思都相近。“婆娑”是指没有直接目的、来往不定的样子,所以“盘跚勃窣”的意思是,我不求前进和进取,能够自屈,能够自抑。“犹获罪于诸公”中的“获罪”是得罪,他说我这样不求进取,都常常得罪这些做官的人。“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如果我把愤怒完全说出来,就如同吐口水吐到人家脸上去了,没有人会原谅我的。这表现了他不合世俗的一面。
晏几道的“三痴”
黄庭坚接着说,“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嬉”是游戏、嬉戏,“乐府”指能唱的歌词,表达出晏叔原以填词来自娱自乐。他写的词,不是俗的,而是很美丽的。“寓”是借用,他写的虽然是通俗的歌曲,可是所借用的是诗人的句法。“精壮顿挫,能动摇人心。”这里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精壮”和“清壮”,都是可以的。“精壮顿挫”和“清壮顿挫”的意思当然不相同,我个人以为,“精壮顿挫”会更好一点。
黄庭坚不愧是个很有眼光的诗人。这个“精”指的是小山的用字,晏小山词的用字是非常精炼、恰到好处的。“壮”是说他叙写的口气有力量。“顿挫”的“顿”是指词里有曲折的变化。总结起来就是用字精炼,叙写的口气有力量,而且词是有曲折和变化的,所以能够动摇人心,使读者看了之后内心受到感动。“士大夫传之”,当时的士大夫就流传他的词。“以为有临淄之风耳”,认为有他父亲的作风。“罕能味其言也”,“罕”是少,“味”是体会,很少有人能够体会他言语外真正的味道,他的诗词里表现出内心的愤慨和不合时俗的感情。“余尝论”,黄庭坚说我曾经这样批评。“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英”是杰出,晏几道在一般人眼里是一个英俊、杰出、有天才的人,但“其痴亦自绝人”,“绝人”是超过别人,就连他的傻气也是超过人的。“爱叔原者”,有欣赏晏叔原的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皆愠而问其目”,“愠”是不高兴,“目”是详细的,“问其目”,就问详细的原因,有人就问晏叔原傻的原因。
黄庭坚回答:“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晏小山在做官的路途上,接连不断的都是“蹇”。“蹇”是足行不前的样子,就是走路不顺利,不能够前进。因此“连蹇”是指他在做官这方面接连不顺利,没能够得到好的机会。可是他不能“一傍贵人之门”,“傍”就是去依靠,晏小山虽然仕宦不顺利,但他依旧不肯去依傍贵人的门户,不肯依靠贵人的力量让自己获得提拔,所以黄庭坚说这是他第一个傻的地方。“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他写文章有自己的作风、体裁,不作新进士的话。考进士时要揣摩当时流行的风气,而晏小山不肯揣摩,黄庭坚认为这是他傻气的第二个地方。“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他出生在一个富贵人家,不懂得理财,有时候他家里生活很拮据,甚至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导致“家人寒饥”,“孺子”是仍然天真、坦率的意思,他不懂得为现实饥寒的生活而忧虑,这又是一个傻气的地方。“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负”是背弃,对不起别人对你的好意。“人百负”,就算有人辜负了他很多次,他也不会去恨这个人,而且当他相信了一个人之后,是“终不疑其欺己”,绝不怀疑那个人会欺骗自己,这又是他一个傻气的地方。
中国人常常有远大的理想,如“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先有立德、立功、立言这种“求有所得”的心意。所以陶渊明曾写“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饿和寒冷是关系自身生存的问题,可是为了追求衣食物质的享受而违背了自己天性的话,比饥冻还要难过。因此从一般人利害得失的眼光来看,晏几道当然是比较傻气。
晏几道不像陶渊明,更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他们没有陶渊明那一份哲理的反省和觉悟,只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晏小山跟贾宝玉一样,在天性上与虚伪的、诡诈的社会,特别是与当时的官僚社会不合,不知人世艰难为何物,所以他们的个性有纯真、美好、善良的一面,也有与官僚社会诡诈的、欺骗的、腐败的作风不合的一面,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赞美的。可他们对于自己的任纵,却始终没有反省、觉悟和节制,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精壮顿挫,能动摇人心”
晏小山的词在艺术境界方面的成就是很高的,黄庭坚在《小山词》序文中说“精壮顿挫,能动摇人心”,给予了小山词很高的评价。可是艺术境界的成就跟思想品格境界的成就并不是完全合一的。诗词里最好有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发跟感动不完全一样。一件悲哀的事情,或者一件欢喜的事情,就可使你感动。可只是感动还不够,除了感动,还有一种哲理上的启发、心得、体会、联想,才叫感发。晏小山在天性上有善良、美好的一面,可在哲理方面的反省和觉悟是不够的,所以他有时候在思想品格上很难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他的词带给我们的感动偏多,启发则少。
晏几道自己也曾经给《小山词》写了一篇序文。他说“《补亡》一编,补乐府之亡也”。他的《小山词》本来是叫做《补亡》。什么叫做“补亡”呢?是说补足“乐府之亡”。乐府是能够配合音乐歌唱的诗歌。在乐府歌曲里,有很多描写感情的歌曲亡佚了,所以他说自己这一卷词是“补乐府之亡”。欧阳修《采桑子》这组词前边有“西湖念语”,读了“西湖念语”就会理解这十首《采桑子》背后的内涵。“西湖念语”的最后两句是,“因翻旧阕之词,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翻”者是说翻改,“旧阕”的“阕”是乐曲的乐章。《采桑子》别人也写,有他们的歌词,而我却改变了旧日乐章的歌词,写了新的曲子和新的曲词。“敢陈薄伎,聊佐清欢”,“伎”是才能,我大胆呈现出这一点点微薄的才能,增加你们在宴赏之间的欢喜和快乐。北宋时歌词是真的可以在宴会之中歌唱的,欧阳修的“西湖念语”便是很好的证明。晏小山的这篇序文,也是很好的证明,他是“补乐府之亡也”,因为当时很多歌词都不够好,所以用他写新的歌词来补。“叔原往者,浮沉酒中”,晏叔原在生活上有一些任纵,在过去是“浮沉酒中”,“浮沉”指生活,生活在饮酒之中,听歌看舞。当然,“浮沉酒中”也有很多情形,他不愿意与官僚社会的人打交道,官场上的生活也不能习惯,陶渊明和贾宝玉也同样不能习惯,这是他们天性中纯真且美好的一面。那么一个人在这一方面无路可走时,就会把感情寄托在听歌饮酒上。他说“病世之歌词”,“病”是以为不好。当时流行的歌曲太过庸俗,“不足以析酲解愠”,“酲”是说你喝酒喝醉了,“析”是解,“愠”是忧伤,他说一般流行的歌曲不好,既不能够解醉,也不能够解忧。“试续南部诸贤绪馀”,所以我就想继承南方诸贤写词的余味。
北宋的词是继承了五代,当时五代写词最盛行的是南唐中主、后主及冯延巳,还有西蜀韦庄。所以晏叔原说想“试续南部诸贤绪馀,作五、七字语”,这多指北宋初年短小的歌词,也就是小令。因为短小歌词的句法跟诗很相近,都是五字一句或者七字一句。“期以自娱”,希望用这些歌词,来娱乐我自己。“不独叙其所怀”,不仅是写心里的怀抱感想,还兼写当时“杯酒间见闻、所同游者意中事”。“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我看到外物而有所感受的感情,古今都没有不同。“窃以谓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窃”是私自,他说我私自地以为我诗篇里的意思是从前的人没有遗漏的,只是没有流传下来。古人也有同样悲欢离合的感情,所以他们应该也写了这种悲欢离合的歌词,只是歌词没有流传下来而已。“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所以我现在作的歌词都叫做“补亡”。
“始时”是最初的时候,晏叔原有一个叫沈廉叔的朋友排行第十二,还有一个叫陈君龙的朋友排行第十,沈廉叔和陈君龙的家里有“莲、鸿、蘋、云”四个歌女。北宋是厌武喜文的朝代,压抑军备,大力发展文化和商业。当时虽然北方有夏、辽、金的异族,可是北宋初年仍旧有一段时间没有,称之为“晏安”。
每当举行盛大的宴会,北宋士大夫都会去召官妓来酭酒,“酭酒”是给他们斟酒、唱歌和表演。北宋士大夫家里还有“家伎”,“莲、鸿、蘋、云”是沈廉叔跟陈君龙两人家里的家伎。“莲、鸿、蘋、云,品清讴娱客”,“品”是按着谱子很仔细地唱歌,“清讴”是用清新、美丽的歌来娱乐宾客。“每得一解”,这个“解”字跟刚才那个“解”字不同,那个“解”字是解醉和解忧,这个“解”是乐府的一节,叫做“一解”。他说我每写一首歌词,“即以草授诸儿”,来不及誊清就把我的草稿拿给这些人,“诸儿”就是歌儿舞女。“吾三人持酒听之”,“三人”是指晏小山、沈廉叔、陈君龙,他们就拿着酒杯,听着漂亮的女孩子唱歌。“为一笑乐”,就当作我们的一种享受和快乐。
可是好景不长,“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陈君龙因为生病而没有事情做了,沈廉叔也死去了。“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我意兴轻狂时所写的歌词,就随着这两家的歌儿酒使“流传于人间”。如果你没有钱供养这些家伎,就只能卖出去。沈廉叔跟陈君龙,一个死去,一个生病,所以这些家伎就流落到了人间,但是她们学会了唱我的歌,因而“自尔邮传滋多”,这个“传”字念“传”(第四声),“邮传”就像邮寄一样,辗转地相传。“积有窜易”,“积”是说随着时间越来越久,口语传唱的歌词,最容易有传唱的不同,所以会有“积有窜易”的现象。
“七月己巳,为高平公缀缉成编”,在七月己巳的那一天,“缀缉”是连在一起编辑成一本词集。“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垄木已长,或病不偶。”我追思往昔跟我一同喝酒的那些人,“或垄木已长”,坟墓上的树木都已经长得高大了,就是死去了很久的意思。“或病不偶”,或者像陈君龙生病了,整天躺在床上,再也没有一起喝酒的机会了。人世有了这么多的改变,“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我需要仔细地考察一下我的这些歌词中所记载的悲欢和离别。这一切“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像一场幻梦、像闪电、像昨夜的一场梦、像飞走的尘土。我现在只能够“掩卷怃然”,“掩”是合起来的意思,等我抄写整理完了,就把这本书合起来,“怃然”是非常感慨悲哀的样子。“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感慨人世的光阴,怎么这么容易就改变了,慨叹人们的因缘遇合。“境缘之无实”,一切都是幻梦,都消失不见了。所以晏几道的词写得“精壮顿挫,能动摇人心”,跟晏殊、欧阳修的哲理和感发是不同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动,而这种感动常常是一种具体情事的感动。他的序文告诉我们,具体的情事就是悲欢离合与今昔的感慨。所以小山词里写悲欢离合与今昔之感的最好,写得非常动人。
晏几道与其他词人的不同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小山的这首《临江仙》写得非常美,用字非常精炼。“梦后楼台高锁”,只有六个字,却极有分量,写的是悲欢离合与今昔的感慨。“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是当时的事情,现在则是“梦后楼台”,这样的对比写得非常好。他所说的梦,不仅是昨夜的梦境,还包括了与沈廉叔、陈君龙一同拿着酒杯,听“莲、鸿、蘋、云”唱歌的美好时刻。“楼台高锁”,一个人在四面门户帘幕都深深关闭起来的楼上,楼台本身就有一种孤立在空中的感觉,表达出了寂寥和孤独的感慨。柳永一首词中有“危楼独立面晴空”,“危”即高,也写出了孤独的感觉。一个“高”字,透出高冷孤寒之意,更妙的是后边接一个“锁”字。“锁”是说跟外面是隔绝的,所以“梦后楼台高锁”,从语言文字的形象上,给我们一种很强烈的像梦一样消失的孤独和寂寥的感受。
“酒醒帘幕低垂”,人在忧愁悲哀的时候常常会喝酒,借酒沉醉,暂时忘怀悲哀和寂寞。可当你酒醒的时候,你的悲哀和寂寞只会加深一层,因为这不是真正解脱和消除的办法,只是一种暂时的逃避。酒醒后看到帘幕低垂,同样是一种寂寥孤独的感觉。关于帘幕的低垂,李商隐曾经写过类似的诗,“更无人处帘垂地”,“更无人”是说我所在的地方没有一个人来往,所以帘幕低低地垂到地面。李商隐的这句诗是在他妻子去世以后写的,而晏小山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把现在与从前、今与昔的悲欢对比写得非常清楚。“去年春恨却来时”的“却来”,是说去年的春恨又回来了。冯延巳也曾写“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同样是写去年的春恨今年又回来了。可是冯延巳的整首词,没有写具体的情事,他只是说“闲情”,后边写“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整首词都在写他的惆怅与忧愁,没有把具体的情事告诉我们。小晏的词也同样写“去年春恨却来时”,但下半阕就说“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告诉了我们他今年为什么有春恨,为什么今年的春恨和去年的春恨是一样的。因为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像他跟歌女小蘋第一次见面的那种场景再也不会有了,这就是他跟冯延巳不同的一点。冯延巳所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可以给你很多启发和联想。而晏小山所写的是悲欢今昔的具体情事,可以给你带来无限的感动。
天下没有两句诗的意境是完全一样的,魏武帝曹操写过一首很有名的《短歌行》,里边有这样两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他还写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其实都不是曹操自己的句子,而是抄了《诗经》中的句子。这两句诗在《诗经》里和曹操引用时,意境和情意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晏小山的这首词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应该整句给它加个引号才对,因为他一字不差地引用了晚唐五代时期翁宏的诗句。“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这是翁宏的诗,晏几道一字不改地化用了人家的句子,但是却存在很大不同。
柳永的词写“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他写的是“倚危楼”,高楼本身就有一种孤立的感觉,可是柳永的高楼跟晏小山的高楼不同,为什么呢?因为柳永的高楼是开放的,是“危楼独立面晴空”,而晏小山的高楼是“梦后楼台”。所以黄庭坚评论晏小山用字“精壮顿挫”是非常恰当的,这首词中,“高”字和“锁”字非常精炼。柳永的词和晏小山的词所表现的意境是不一样的,柳永这首词发出了千古的、带有历史感的悲哀和感慨,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悲哀和感慨,不但是向外边开放的,而且还是向历史去追寻的。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直接推及战国时代的宋玉,所以柳永的高楼,虽然是孤独的,但是他的悲哀感慨是扩大的、是开放的、是追寻到历史的。可是晏小山的高楼既高又带锁,不是开放的,而是封闭的,除了孤独之外,又加深了一种寂寞的感觉。冯延巳、晏殊、欧阳修他们词里表现的是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不是具体地指个人某时某地的,但晏小山的词是。李商隐有“更无人处帘垂地”,晏几道也写“酒醒帘幕低垂”,两个都是帘幕,都是垂到地,从这一点看是一样的。可是依然不一样,为什么?因为李商隐只写了眼前的孤独和寂寞,可是晏小山不是,开头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每六个字里边都用了一个对比,他不是只写眼前的楼台高锁与现在的帘幕低垂,他是说梦后才看见了楼台高锁,酒醒后才看见了帘幕低垂,所以他是从前就有过梦、有过酒,把从前的欢乐跟现在的孤独、寂寞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因此六个字里便有一种张力。小山词虽然他是个人的,不像欧阳修、晏殊、冯延巳那样让我们感受到了感情的境界,但是他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写得是真好。“去年春恨却来时”,冯延巳所写的是一种心灵和感情的境界,可是晏小山所写的是比较具体的个人。同样是写去年的春恨,冯延巳的意境比较广大,而晏小山的“去年春恨却来时”,是真的在指某一件“春恨”。
最重要的是带着感发的力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宏整首诗写得很糟糕,好像把这两句很漂亮的诗埋没在粗芜、杂乱的荒草之中。这首诗何以坏呢?有几点原因,“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都是直诉,把悲哀直接倾诉出来了。能把感情直接诉说出来的最了不起的诗人是杜甫。杜甫曾写“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这也是把感情直接地倾诉了,可是杜甫就写得非常好。那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不管是用形象来表现,还是只用语言说明,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要带着一种感发的力量。有些人觉得用形象的比喻或启发的比兴,才算是好的作品,我觉得不完全如此。举个例子,“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这两句坏诗中形象和说明都不好,没有表现出感发的力量。这种感动与感发,不是单独一个形象就能体现出来的,主要是靠形象说话的口气来使人感动与感发的。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语言都是一样,可通篇的结构不同。翁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前面的诉说不好,因为他没有给我们带来感动。“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写的是春天过去了,不忍心走到帐幕的外边去看,因为走出帐幕一看,就看到了落花跟细雨。“寓目魂将断”,“寓目”是经过眼睛看见,就觉得断魂了。接着说经过了一年,我过去的梦已经消逝了,这个梦也不是从前的梦了,所以不能够忍受“向愁夕”。最坏的一句就是“萧飒暮蝉辉”,平时我们说到蝉的时候,联想到的首先是蝉的声音,因为蝉都是在树上,你很难看见蝉,所以普通人写到蝉的时候,都是写蝉的声音,很少写蝉的形象,但是翁宏却说“暮蝉辉”,蝉在黄昏、落日的余晖之中。我们形容光辉的时候,不能说是“萧飒”,“萧飒”常常是形容风声或者雨声,所以他的“萧飒”跟“辉”字的形容和结合都是不通的。这首诗语言的口气跟通篇的结构,用得很杂乱,没有一个集中的焦点,不能引起感发。这首诗说明的点也很多,“魂将断”和“梦亦非”等,说明的越多就越不能给人直接的感动,通篇写的只是一条线,就是自己的悲哀和难过,中间没有任何的起伏变化,所以这首诗不是一首好诗。
可是这首诗中的两句话,进到晏几道的词里就变得有意思了。“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暮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在前两句跟下半阕陪衬之下,才变得好起来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这两句语言的口气,本身就带着一种张力和对比,在开头引领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种今昔和哀乐的对比。这种今昔和哀乐的对比,不是今天才有的,是去年春天的时候就有这种春恨,今年这个春恨又回来了,所以才是“去年春恨却来时”。为什么冯延巳的词说“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因为春天美好的景物能唤起从前欢乐的感觉,所以更增加了一个对比,而晏几道又说去年的春恨,这说明不止是一年的春恨,后面也是从这个春过渡到“落花人独立”的。“落花人独立”,是独立站在花前,面对落花的悲哀没有人可以了解,因此晏小山轻而易举就把你带领到了与他相同的境地之中。
“微雨燕双飞”,在春天的细雨之中,一对燕子在双飞。这首词的进行,是从今昔哀乐的对比开始,然后引入了春天,再从春天写到落花、细雨和双飞的燕子,后面才正式点明了怀人的主题。整首词的通篇结构非常有层次,是一步一步把你带领进来的,所以说“燕双飞”写得就特别好。明末清初词人陈子龙,有一首小令的结尾是“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万点飞花”和“落花人独立”都表达出了伤春和悲哀的感慨,用了一双舞燕作对比,因为舞燕是成双作对的,是美好的,所以他在伤春之中,将成双作对的燕子和落花生命的短暂作了对比,有一种对比的张力。“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在微雨落花之中,人独立的时候,看到了燕子的双飞。晏几道拿“人独立”跟“燕双飞”作了对比,是在悲惨之中看到了燕子的双飞,因此他的词写得很美。
黄庭坚批评他说“精壮顿挫”,从前半阕其实也可以看出来,句法很精炼。“壮”是说他的口气有力量。“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不仅“高”字、“锁”字、“低”字、“垂”字本身有力量,而且他梦后和酒醒的对比,都是随时带着张力的。“微雨”“落花”“人独立”“燕双飞”也是有一种对比的。所以他不仅“精”而且“壮”。“顿挫”是因为有今昔、哀乐的对比,这是一种转折,先写了寂寞和孤独的悲哀,然后忽然把笔墨宕开,写到了从前的欢乐,所以说小晏写得真是顿挫。“顿挫”就是指这种曲折、辗转的变化。(叶嘉莹讲授 陆有富整理 于家慧审校)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一字兼金是什么生肖;一字兼金是什么生肖?service=bdbox】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