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典故:一丘之貉
汉朝汉宣帝时,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养,少年时在朝廷中的名气就很大,因为向汉宣帝告发大将霍光谋反,被封为平通侯。
汉朝当时的社会贿赂风气很严重,有钱人用钱行贿,可以到处玩乐,没钱贿赂的人就要一年到头辛苦地工作。因此他大力革除了这些弊病,整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获得人们的称赞。但他也因此得罪了包括戴长乐在内的达官贵族,他们蓄意报复杨恽。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的首领单于被人杀了,便说:“单于是个不明是非的君王,忠心的臣子提议的策略不用,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忠良,结果性命不保,国家灭亡。秦朝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也许现在还存在,而不会被汉朝代替。自古以来,各朝代的君王都是如此,喜欢听信小人的谗言,就像从同一个山丘里出产的貉,没有什么差别。”
这话传到戴长乐的耳里,他连忙向汉宣帝报告,宣帝听到杨恽把自己和历代君王比作一丘之貉感到非常震怒,再加上戴长乐又说了许多杨恽对宣帝不满的坏话,因此就下令革去了杨恽的官职。
成语释义
一丘之貉 丘:山丘。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同一个山丘里的貉。比喻彼此相同,没有差别的坏人。
【出自】《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示例】这些流氓犯、盗窃犯、诈骗犯都是一丘之貉,应严厉打击。
近、反义词
【近义词】狐群狗党 泾渭不分
【反义词】黑白分明 是非分明
理工男让开眼界:“沆瀣一气”这个成语居然还能这么用
文/桐城一派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
魔都原本很红,之下更是是非多。
不说之下看病难、吃饭难、次生灾害多的乱象,那个被紧急叫停的抗疫晚会就是个笑话。
而且笑话还多,这次轮到了知名高校——上海交通大学。
4月13日,上海交大自动化系在其官方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题为《我们的抗疫手记|校友篇》的文章,导语写道:
在交大的抗疫工作中,不仅有着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还有着无数的校友们为交大捐赠物资、默默奉献。在这里,我们向那些在中为交大提供援助的校友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理工男的导语整得不错,但那个醒目的“沆瀣一气”深深刺痛了老夫的眼球。
推送时间是18点16分,过了饭点,这理工男难道是喝高了?
不瞒你说,我这个天天码字的对这个词也不是很熟,但至少知道这是个贬义词,不会乱用。特意度娘了一下,沆瀣一气读作hàng xiè yī q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近义词有同流合污、狼狈为奸、串通一气、蛇鼠一窝、一丘之貉,反正没一个好听。
这么一个贬义得不能再贬义的词,被理工男堂而皇之地用在了全校师生身上,你有考虑过他们的感受?
把这所名校的师生形容为“蛇鼠一窝”、“一丘之貉”,这得有多大的仇才能做得出来啊。
难道这个公众号没人审稿?自动化系大多是理工男,但也不能拿这个来搪塞推脱,如果吃不准这个词的意思问问人,或者干脆不用。
我不知道这个执笔的理工男码字时用五笔还是拼音,但不管用哪种输入法,能正确无误地打出这四个字,说明至少是知道这个成语的,也知道这个成语的用法。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是恶作剧?故意恶心交大?似乎也不像,谁敢这么明目张胆地侮辱交大,不想混了?
自嘲“沆瀣一气”,虽然看起来像一则笑话,但这个笑话一点不好笑。
尤其是发生在上海交大这样一所名校。
说起吾朝高校,大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北清交复浙。虽然排名不是很准确,但交大名列前五是妥妥地。
上海交大,百年名校,创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学,是前五中创办最早的,比浙大早一年,比北大早两年,被复旦早9年,比清华早了整整15年。
我查了一下交大的知名校友,有航天钱学森,数学家吴文俊,老报人邹韬奋,教育家蔡元培等。
我就想问问交大,你把全校师生说成是“沆瀣一气”,让这些知名校友
情何以堪?
【一丘之貉的近义词【一丘之貉的近义词成语 褒义】】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