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交互设计?为什么交互设计很重要?
2.交互设计师必备词汇。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与他人交流合作时准确地传达信息,这个总结我就不一一记录了,而是记录一些常用的方法)
3、交互设计摆脱商业束缚的可能性。
概述:交互设计是人与产品、系统和服务之间创建的一系列对话。对话沿着第四维度(时间)进行,因此为它们进行设计需要了解自然对话的可变性和流动性。同时,可用性并不是衡量交互设计的唯一重要指标。其核心应该是用各种方式让观看者理解动作,或者参与对话,从而感受到交互设计师想要传达的观点和文化。只有这样,可用性才会得到提升。完美。 (即文章作者主张创造更具诗意和文化内涵的交互设计)
第一部分:什么是交互设计?为什么交互设计很重要?
(交互设计领域的各方面知识,交互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概念基础,以及交互设计师在实践中采取的做法。)
设计流程
定义【定义】。包括团队对项目的期望和规划、技术限制和可能性,以及提到的假设我暂时理解为对目标用户的假设。这个阶段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描述和名称,比如《交互设计精髓》中的研究,即在项目开始之前对市场、公司环境、用户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以便交互设计师能够在启动初期对整个项目的各个维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不仅可以避免设计师在设计前陷入误区,导致后期因方向不明确而造成混乱,而且可以帮助设计师看到并解决问题。全局观的问题。此阶段推荐的研究方法包括利益相关者会议、专家访谈、用户访谈、情景观察、焦点小组等定性研究方法。
发现【发现】。此阶段可以根据前期的研究成果推导出项目的业务需求、用户使用场景以及用户需求。在文章中,作者用“语境”来表达。同时,作者还提到了基准测试,目前理解为衡量项目成功与否的相关数据。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给我一些建议。在《交互设计精髓》书中,第二阶段是建模,第三阶段是提取需求,但在《交互设计沉思录》中,第二阶段是发现(提取需求),第三阶段是综合(建模)。我认为研究阶段之后,建模和提取需求没有明确的优先顺序,因为这个阶段是第一阶段结果的整理和分析,两者可以同时进行。至于如何提取需求,我认为我们可以根据之前的用户访谈,以及他们过去的使用习惯来获取目标用户对相关产品的看法和期望。此时要记住的最重要的交互设计原则是“用户不是设计师”。你可以适当听取用户的建议,而不是按照他的要求来设计。否则,你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研究更快的马。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考虑转行了。因此,最重要的是深入用户的工作情境,了解他的痛点和期望。
合成。在这个阶段,将根据之前的用户访谈绘制角色、场景和用户流程图。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机会图方法以前没有使用过,有机会的话可以尝试一下。我认为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两个输出是人物和场景,这可以帮助我们在后续的设计过程中不偏离之前的轨道,时刻牢记我们完成用户目标的目标,同时也考虑到用户的需求目标。场景,并针对这些场景设计更有效、更符合用户心理模型的解决方案。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用户模型的创建应该基于真实的用户,是对目标用户的总结和概括,而不是虚构的用户角色。这种方法称为用户简报,适合时间短或没有资源的情况。进行用户研究的项目和团队。
构建【构建】。经过初步的了解、分析和总结后,就可以开始构建项目的原型,包括功能与功能、行为、设计语言以及交互和流程模型。还提到了协同设计。《交互设计精髓》,这个阶段主要是框架设计。构成框架设计的两个要素是交互设计原则和交互设计模式。原则是应用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习惯的规则和技巧,模式描述了交互设计习惯和一些常用的解决方案。这两个要素都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来获得,但完成交互设计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帮助产品脱颖而出的最后一个工具是流程,即如何描述和定义用户需求和将需求转化为设计框架。然后将先前构建的原则和模型应用到具体情况。如果说一个项目是一道菜,那么原理和模式就是里面的菜肴,流程就是各种调料。不加调料的菜虽然可以吃,但是太难吃了,我不想吃。我是这样理解的。
精炼。这包括原型的评估,或可用性测试以查找和修改不适合场景的部分,以及交互文档的细化和标准化。《交互设计精髓》里有一个更简洁的名字:精炼。通常,使用关键行演练和验证场景脚本。同时还有最终产品的改进,比如外观、惯用语的设计、小部件的放置、控件的选择、如何凸显品牌等。
反思【反映】。在事后分析中,又提到了机会图和基准检测,我会进一步研究。您还可以检查市场接受度等数据。完成这个阶段后,就可以重复上述过程来迭代产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上述设计过程体现了设计的关注点从技术转向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更加关注人。这也是交互设计未来摆脱商业束缚、服务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品质。下面会提到。
发现需求和隐藏的欲望
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第一阶段研究中如何发现用户需求。首先,设计师必须明白“用户不像我”。我认为拒绝自我参照设计很重要。我们不仅在设计中容易出现专家盲点,而且很容易无法说服其他团队成员,因为设计过程没有基准,其他团队成员很可能不信任设计师的输出。所以改变这些状态需要对用户进行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找人做某事?人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即使我们立即找到这两个答案,需求的定义也不够规范,或者无从下手,因为设计本身就是混乱的。作者在文中指出,“解释过程需要信仰的飞跃和直觉的飞跃”。确实,与市场研究寻找项目定位的解释能力不同,设计需要在研究结果的过程中凭直觉来定义需求。
除了直觉之外,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需求的方法还包括现实调查、焦点小组、竞品分析等。
【实事求是】原则:
焦点原则:即“调查什么?”需要具体的重点描述,防止调查方向偏离轨道。
情境原则:工作场景中各种相互关联的情境可以让我们了解用户使用产品的环境,而工作空间、用户言语、用户工具中隐藏着一些智慧,这将有助于设计师解决当前的问题。有问题的缺陷也会帮助设计师找到设计突破点。
合作关系原则:与传统的师徒关系类似。您可以向用户提出问题或与用户协作完成用户场景中的工作。
解释原则:赋予事实意义,根据上下文进行,解释发现优雅地过渡到构建阶段,有时仅依靠灵感,有时依靠定性研究的分析。
[焦点小组]:收集最终用户的意见、想法和需求的一种方式。成功的条件在于主持人的态度。它必须是公正的。最糟糕的是问用户“如果是你,你会做什么,你会买什么?” ” 但由此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无用的。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焦点小组,因为人们所说的想要的往往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如果设计师不能对小组中的结论有最理性的判断,结果往往不会受益该项目。
【竞品分析】:战略市场定位
关注功能而不是用户目标
错误的假设是“通过竞争增加的功能是适当的、合理的功能”。我在之前的设计过程中确实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我认为如果我们拥有竞品没有的功能,那么这个产品就会成功。这是因为我们对产品的功能以及如何服务用户的目标没有深入的了解。这就是重点。因此,重要的是要了解功能的出现是由用户需求驱动的,而不是竞争产品。
合成、构建和精化
草图和概念图——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场景和故事板—— 故事叙述中的附加线索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同时趋同和发散。趋同帮助设计师找到最佳答案,体现分析能力,发散带来创新的可能性,也带来错误,体现设计能力。教师创新能力。
反思、冥想
【《探索交互之美:读书笔记与思考初探》】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应该很有趣!交互设计的核心思想总是让人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深入.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看到作者对交互设计的感悟和一些实用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学到一些新东西。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书笔记与思考",看来作者会分享很多个人思考,这个角度真的很吸引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了解一下作者从这本书中读出了哪些关于交互设计的新的观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做交互设计需要不断反思和沉淀,这篇文章刚好能给我一些启发。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看到一些与当前设计潮流相关的观点,看看有哪些新趋势?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最近也在学习交互设计,阅读这样的分享文章会让我更有信心!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沉思录"四个字很有意象,作者一定对交互设计有着深刻的理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交互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更需要思考用户体验,期待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方面的分析。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做产品设计的人应该经常阅读这样的书籍和笔记,才能不断精进自己的设计思维。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看到作者对未来交互设计的展望,有哪些新的方向值得我们探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有很多自己心中的疑问关于交互设计,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我一些解答。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书笔记和思考总是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期待作者分享他的真实想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系列文章的 "(一)" 字样让我好奇后续将会探讨哪些方面的交互设计?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一些具体的实践经验,以便我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作者分享一些经典案例分析,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交互设计的魅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新知识总是很有挑战性,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励我继续探索交互设计领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谢作者分享这份读书笔记,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机会!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相信这本书一定对我的交互设计学习很有帮助,我会认真阅读作者的分享内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