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英国对欧洲大陆出口的棉纺织品总价值只有86万英镑,占英国出口总额的5。37%。而到了拿破仑称帝的第二年,也就是1805年,英国对欧洲大陆出口的棉纺织品总价值就达到了952万英镑,占英国出口总额的30。71%。1815年,即英国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这一年,英国棉纺织业对欧洲大陆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2228万英镑,占英国出口总额的38。02%。
1815年,拿破仑再次被流放,摆脱了战乱的欧洲大陆各国开始把精力放在经济上,于是有利于英国棉纺织品出口的外部环境消失了。欧洲大陆各国棉纺织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在1815年后出现,同时法国、奥匈帝国、西班牙等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法案,开始增加英国纺织品的关税。
在关税增加的情况下还想保住出口额,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价格,结果就是从1815年开始,英国出口的棉布价格大幅度降低。
而一旦进入全球化时代,处于贸易链条上的各国,牵一发而动全身。英国与欧洲大陆正在发生的棉花革命,也开始逐渐往东方传导。
鸦片战争爆发前
“夫棉为人之必需品,功用伟大,衣被万邦,我国以农立国,棉为农产物出品之大宗,关系国计民生至为重要。”1930年,中国农业学者叶元鼎在《中国棉花贸易情形》一书中写道。
到了清代,棉纺织业已成为中国产值最大的手工业,原棉及其制品也成了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流通商品。
英国人早已经发现,不只自己喜欢棉花,全世界人都喜欢棉纺织品。这个“棉花帝国”很快就开始与中国展开棉花贸易。尤其是到了18世纪70年代,中国发生灾荒,政府鼓励民众把耕地更多用来种植粮食而非其他农作物,这使得中国自产棉花的产量下降,对进口的依赖增加。
英国主导下的印度棉花乘虚而入,成为英国对华贸易的第一大商品,也是鸦片贸易兴起之前中国最大宗的进口货品之一。这就是乾隆会那么重视一个商人破产的原因之一。
由于棉花的重要性,它还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话题,当清廷打算对外强硬时,就会减少或者禁止棉花进口。
虽然如此,棉花仍是英国通过印度对华贸易的重要商品。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历史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走向。然而,此时,英国国内以及欧洲大陆市场,对棉花制品的需求增加,英国国内的棉纺织技术也不断进步,使得大量印度棉花开始流向英国。相应地,流向中国的棉花开始减少。
种种原因叠加下,东印度公司通过棉花从中国获得的利润骤降,他们不得不开始转向其他商品贸易——英国人不需要的鸦片。
国家的分裂
当然,英国纺织品价格“跳水”,不仅仅因为欧洲大陆普遍的贸易保护和竞争,关键是英国找到了更便宜的棉花原材料基地,以及纺织工业的进步。
这个便宜的棉花原材料基地就是美国南部。
整个19世纪,美国南方与英国形成了全球棉纺织业“双寡头”。从原材料上说,美国南方生产的棉花占当时全世界棉花产量的70%左右,而美国棉花产量的72%都出口到了英国。
在《棉花帝国》一书作者斯文·贝克特看来,正是棉花而不是其他商品,使得美國跃入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建立了“美国各州曾经设想过或实现过的最成功的农业产业”。棉花业开始繁荣前,美国只是全球经济中的一个边缘角色,而仅仅棉花出口就使得美国在世界经济地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南卡罗来纳州一名参议员曾经扬言:“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敢向棉花宣战。棉花为王。”
这话说得有点满了。他的北方同胞,就敢。当时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格局。北方以工业为主,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产品,主张提高关税,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南方以棉花产业为主,更倾向于低关税,这样他们的商品才能流入全球化的贸易舞台。
北方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林肯当选总统后,大幅提高了关税。南方的棉花种植园感到压力巨大,不满顿增。随即,南方各州纷纷退出联邦,内战打响。
在这场改变了美国的战争中,棉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的1870年,美国生产的棉花依然占据全球棉花产量的54。3%,1880年又恢复到68。5%。
直到现在,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棉花帝国”的统治已经瓦解,美国却仍然是重要的产棉大国。只是,面对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棉花,他们的棉花产品已经失去竞争力,必须获得数额巨大的联邦补贴,才能继续下去。
在这场仍未结束的棉花与政治的纠葛中,亚洲国家正在崛起。“他们越来越渴望制定全球棉花贸易规则,这是利物浦商人以及后来的美国政府曾经享有的特权。”斯文·贝克特写道,“在这种回归亚洲的过程中,种植者、制造商、商人和政治家之间的权力平衡将再次发生变化。”
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棉花如何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