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在中文里是一个动词,但在日语里已经成了形容词,而且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大多都明白“治愈”形容的是什么。比如苍井优的笑容,午后一杯咖啡的闲适。
但是我第一次在日本听到“治愈”这个词时完全不懂,结果彻底毁掉了我在一位年轻有为的日本创业者心目中的印象,教训十分惨痛。
那是我第一次去日本,访问一家被我们投资的日本公司,CEO正好会说中文。会议间隙,他问我有没有去哪里玩,我说去了江之岛的水族馆,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区域,贴墙安放着高到天花板的水族箱,房间里没有灯光,只有水族箱里有微弱的光,映得蓝黑色的水里每一只水母都格外清晰,可以充分欣赏水母游动起来的优美形态。
我兴致勃勃地翻出照片,CEO也充满惆怅地感慨说:“好怀念啊,当年我就是卖这个,这是我人生的第一门生意。”我热情地回应道:“原来你是做水产生意的啊!是出口到中国吗?我们最爱吃海蜇了!”
当时就感觉到气氛尴尬,CEO愣了许久,才从震惊中缓过来说:“是卖给日本,因为水母很治愈。”结果我把“治愈”误解成了“滋补”。后来我才明白了治愈的意思。
严格来说,是现代的日本人越来越脆弱,“治愈”这个词正是1999年之后才在日本流行起来。相应的,癒し系(治愈系)这个词也大受欢迎。男女明星都要走治愈系路线。像国内的某冰冰那样成天“艳压”红毯的路线在日本是行不通的。
看看这二十年来流行的女明星,一个比一个更邻家女孩。最赚钱的女子偶像团体AKB48推出的女明星的标准就是“年级第三漂亮的女生”,因为数一数二漂亮的女生让人有压力。
连“寡人好色”这样的人类本性都让位给了对“治愈”的渴望,也难怪日本连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全国进入“低欲望时代”。
为了解决严峻的人口危机,日本政府委托一家游戏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为什么这么火?因為它“很治愈”啊。缓慢的节奏,充满童趣的画面,对小青蛙的牵挂想起了“意恐迟迟归”的父母之心。一款连中文版都没有的游戏,界面文字全是日语都不是障碍,就因为“治愈”虏获了中国玩家的心。
有意思的是,在《旅行青蛙》火爆之前的一款大热的手机游戏也是治愈系的,叫《恋与制作人》。游戏主是和虚拟的四位游戏男主角谈恋爱,这种玩法虏获了很多女性的心。不少媒体反思,为什么中国做不出这样的游戏?我觉得就是思路的不一样。
中国在极速发展的道路上策马狂奔了几十年,时代裹挟着绝大多数人,我们的人生就像曾经火爆的游戏一样,要攒钱,要买更好的装备,要更快地升级,要和人一对一地战斗,要达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和目标,要炫耀我们的成就……而当时代的脚步放慢,物质需求已经基本满足,饿肚子的恐慌已经不存在于一代人的记忆里之后,这一代人就会意识到,生而为人,原来精神和情感的需求如此强烈。
也许我们的企业该调整一下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方向,更多地考虑到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这一点上,日本“治愈系”的生意也许很有借鉴意义。
在“治愈”上,日本人绝对是走在世界的前端。我应该在日本好好观察学习一下,瞄准几个商机把日式治愈系的产品和服务带回中国,应该“钱”景无限吧。
【治愈是笔大生意】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