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是“差不多”先生还是“完美”小姐

时间:08-09 故事会 提交错误

  “就算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但它赢不了我。”
  
  去年李世石与阿尔法狗对决时,柯洁以个性张扬的言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并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作为世界围棋排名第一的柯洁,他有资本说这个话,但是很多圈外人却对他的言论嗤之以鼻,因为他这么做太不谦虚了。
  
  可是当今年在三局完败后,柯洁哽咽着说:“我本来以为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没能做到。”这时候我们才猛然发现,观众对于挽回人类智慧骄傲的企盼,以及共同钻研的老师前辈们的期许,都落在了柯洁———一个还不满20岁的青年的肩上,而这个青年真的十分想用完美的行动回报大家的期望。不过,结果并不那么完美。
  
  “完美主义”完美吗?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往往让大家不待见。就像许多人知道星座学说“不科学”,可是却对“处女座是完美主义者”的梗百玩不厌。大家经常表现出对“完美主义”的不友好,并且美滋滋地安于平庸。虽然平庸听起来略带遗憾,却是一个安全省力的选择。
  
  考试卷很难?能答80分就不错了;这首古诗都背出来了,只不过错了一个词而已;这道大题解不出来?前面的几步思路对了就行,下次就能搞定啦。就这么安于现状,不用尽力,我们侥幸地完成着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不求完美,差不多就行。完不成目标不要紧,至少我们不会太痛苦。
  
  就连心理学上也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完美主义”是糟糕的,给它贴上不健康的标签。当一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犯了错,做得不够完美的时候,“完美主义”就会给他带来心理困扰,陷入巨大的自责和痛苦之中。
  
  但并不是所有心理学家都这么认为。早在100年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指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
  
  无论是科学家终于推导出完美的公式,还是运动员踢出了一记完美的进球,追求完美的成功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喜悦。正是为了再次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不管一个人的进步成长,还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前进,都是在一次次的追求完美中实现的。
  
  不过,“追求完美”说得好听,道理大家也都懂,可真要站在挑战面前的时候,很多人就偏偏不淡定了。
  
  从追求完美到面对压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压升高,额头发烫,太阳穴附近的血管“嘭嘭嘭”跳个不停,眼前一片模糊,脑子里完全不知道在想什么……这样的情况可能发生在突然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发生在完成一项任务可时间快来不及的时候,还可能发生在被父母大声呵斥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些情况叫作———压力。
  
  压力这个词比完美还讨厌,在心理学上有堆成山高的研究论文支持压力是个坏东西。它不仅会破会你的心情,还会威胁你的身体健康,影响你的学习工作效率。无论是父母、班主任还是心理老师,每一次重大考试前,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同学们减压。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好好发挥就可以。”这句话的本意虽好,却总显得有些站不住脚。说这话的人又不用参加考试,自然不用面对考试选手所要面对的压力。不过万幸的是,这些年心理学家们发现压力可能没那么讨厌。
  
  虽然压力对身体有害,正如心理学家通过一次研究发现,前一年压力很大的人,死亡的风险增加了足足43%!可是这个风险的增加却有一个关键的前提———这些人相信压力对身体有害。
  
  其实,压力就像疼痛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压力真的对我们有害无利,现存的人类应该不知道压力为何物,那些能感受压力的人类应该早就被进化淘汰了。可就像现代的人类要有痛感一样,我们也还要压力。
  
  压力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存在,当我们能正视它的时候,它所能带来的危害就可能被消减。正如法国文学家大仲马所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
  
  在一个模拟的压力测试中,实验者故意制造出氛围紧张的环境,结果参与实验的志愿者纷纷感到心烦意乱、紧张不安。可是对于另外一些参与者,他们被告知环境带来的反应代表着一个人跃跃欲试、迎接挑战,结果他们的紧张感大大减轻,信心增加。这些区别可不只是心理上的主观体验,也发生在生理层面,和那些感到压力很大的人相比,这些人的血管表现得更松弛,就好像兴奋时的状态一样。
  
  所以下次当你面对困难的时候,比如一次演讲或者一个测验,不妨告诉自己:“心跳加速是帮助我更好地行动,呼吸加快是为了给大脑提供更多的氧气。”
  
  刚刚好,才是完美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到信心十足,原本只是“差不多就行了”,现在准备大干一场,拼了命地去追求“完美小姐”了?且慢,在学习工作中,也并不是动机越强越好。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这个定律指出,在工作学习中,动机太强或太弱,效率都不高,只有在动机处于中等水平,才能取得最高的效率。如果画一个坐标系的话,横坐标代表动机水平,纵坐标代表工作效率,那它们的关系正好是一个倒写的U形曲线。
  
  正所謂过犹不及,即使追求完美,也要讲究适度原则。如果自己太苛求完美,就适当对自己要求放低一些;如果自己容易轻视挑战,就适当提醒自己要紧张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是“差不多”先生还是“完美”小姐】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