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干什么要像什么,还说,像不像,三分样。仔细想想,这话真能蒙人。像不像不在表面,而在内里。
真正的行家哪有功夫装扮自己?唱戏的就要身穿甩裆灯笼裤,眉眼上残留点儿油彩?当领导的就要打扮成泥胎样,说话拿腔捏调?搞摄影的就要穿件到处都是口袋的背心,扛着三角架,背着“长枪短炮”?凡是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像什么的人,肯定都是二把刀、二五眼,二百五、二十四个不懂行的冒牌货。他们靠像和样来装扮自己,借以吓唬外行。
真正的行家都是深藏不露的人,作家赵树理,一杆旱烟袋,一身粗布衣,满口俏皮话,比农民还农民。歌唱家关牧村,穿着朴素,说话朴实,比工人还工人。唐师曾是闻名世界的摄影记者,而他的摄影装备却极其简单。他说,他的设备就像是铅笔和橡皮一样,能写字就行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浑身是病的普通人,敢于深入卧龙山区拍大熊猫,甘受寂寞和寒冷拍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敢冒枪林弹雨拍伊拉克战争,而且是最后一个撤离的战地记者。他说,干摄影别太像摄影师,要追求自然,保持本色。
真正的行家用作品证明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样子。作家要有公认的好书,画家要有传世的好画,政治家要有流传久远的政声。就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蒲松龄的《聊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谁又知道这些传颂千古的人物的样子如何,知道的是他们的作品。米开朗基罗说,我要用锤子和凿子把灵魂从石头里解救出来,他连结婚的工夫都抽不出来,哪里还顾得上修饰自己艺术家的形象呢?蒲松龄的时代没有作家一说,他就是街头茶馆里一个爱听古、讲古的怪老头罢了。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说,留个鸡冠头、长胡子,就是艺术家了?打死我也不信!
凡是拿腔作势唬人的人,不是骗子就是个样子。回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作品,用老百姓的话最传神:张开嘴就看见粪包了。演英雄人物必站舞台中间,高举右手,声嘶力竭地喊:同志们!画正面人物必占画面三分之二,横眉怒目金刚状:冲啊!那些书,那些画,那些照片,不但浪费了纸张和胶卷,而且树立了很坏的幌子,带坏了多少年轻人。
陆游将死,突然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他痛心疾首地告诫他的儿子:功夫在诗外。唐师曾也告诫年轻的摄影家:功夫在摄影外。梅兰芳告诉他的弟子,功夫在戏外。我一生从教,深感教书也是“功夫在教外”。七分备课三分讲,只有你的知识储备足够多,你的教育素养足够丰富,你的课堂语言、板书和课堂结构足够美,你的课自然会美丽起来。当老师的像老师,像的是内涵,而不是外在形象。
干什么不要太像什么,像是外在的形式,关键是内里的功夫。
【干什么别像什么】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