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我是在一个叫协和的乡镇上的,离家8里地,是小学和初中混合学校。
冬天的早上寒冷清冽,天麻麻亮就要从家出发去学校,每次经过路边的乱坟岗时,我总觉背后有脚步声,脊背发凉,快过去时撒腿就跑……
中午饭,是从家里带的,内容一般是红薯饭和泡菜,饭碗是表面已经摔得有不少生锈黑疤的搪瓷缸,用芭蕉叶和麻绳扎上口子,放在教室窗台上。不到中午,饭就凉了,吃时去小馆子要点高汤泡饭,幸运的话还能要到带点大油的骨头汤,就是厨师脸色难看点。有时也会去酱油店买两分钱的金钩豆瓣,奶奶告诉我,运气好里面还有肉,不过我确实运气不好,只记得舀豆瓣的搪瓷小汤匙上用细麻绳绑了两根筷子作勺柄,上面糊了厚厚一层已经干了的豆瓣酱,老板的手总抖来抖去。而有钱人家的孩子,中午会在饭馆吃面,不过那时大家都比较穷。
夏天,经常下大雨,河水猛涨淹过了上学的桥。有一回我自恃水性好,光屁股把衣服和书包举过头顶,游到对岸。晚上回家洋洋自得地告诉家人,没有想到遭来父亲一顿棍棒,父亲边打边说:打死你这狗东西,下次再游,保不准就能淹死你!
乡镇的居民大都是有地的农民,那会总觉得他们十分风光,很是让人羡慕。“有一天能到乡镇当个农民”就成了我的第一个梦想。至于那个领工资的供销社售货员的差使,做梦也没敢想。
农村通电了,我家的电器是4只15瓦的白炽灯泡和一个手电筒。电压低灯光暗,做作业得加照煤油灯。我在教科书中见过电视机,没想到学校配了全乡第一台彩电,却十分珍贵,平日里锁在定制的木箱中,一般周末会架在操场上公映,有一回播《少林寺》,晚上8点开演,我托熟人捎信回家说晚上看电视,请了霸王假。早早来到操场,把书包往屁股下面一垫,抢个好位置,尽管肚子饿得咕咕叫,但想到武打片《少林寺》就精神百倍……
散场了,回家要走一半青石板大路和一半山路,借着大家的手电光和石板模糊的白影,还算好走,但越走人越少,等到山里就伸手不见五指了,山路须经过农家,狗听见脚步声就追出来。摸摸身上,火柴还在,也不管主人是否同意,在草垛上扯一大抱稻草,分出一小束,点着当火把。我胆小,不仅怕狗,而且走路老想着鬼会不会出来……经过一个大院子,好几条狗汪汪追来,又紧张又害怕,拔腿就跑,谁知狗跑得更快,心虚地回头一看,几双绿旺旺的眼睛像无底洞,脚下没停、心一慌,踩到路边的松土,腿一弯,骨碌碌几个翻滚,掉进了水田里,书包、衣服裤子满身是泥,狗还在田坎上虎视眈眈咆哮……心里窝火地想,长大了一定买个电视机,不但自己看,周围的人都来看,既威风又不用受这狗气。
我家是绝不允许看小说、小人书的,但我这个毛病一直没有改过来,没钱买也没有关系,小镇上有私人小图书室,凳子是几块砖上架一块长木板,小人书的封面撕下来贴在厚纸板上供读者选择,再用香烟盒类的硬纸片做一个保护封面,写上编号。看一本小人书三到五分钱,中午和下午,里面坐满了人,去晚了只能站屋檐下,我把平时舍不得吃饭的钱和买本子等剩余全花这里,有时甚至把中午吃饭用的米贱卖给饭馆,饿一中午也要看书,饿着肚子泡在这些读书时光里的甜蜜永远难忘……
【山里娃的初中时光】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