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一个节日吗?为何总要吃饺子?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 上官云)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转眼之间,又是一年冬至来临。在二十四节气中,它是很特别的一个,在古代也曾被称为“亚岁”。
至今,冬至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它的讨论也一直未曾停歇。吃饺子、吃汤圆……对很多人来说,在这个时候来一份属于冬至的美食,代表的也是对不久之后春节团圆的期盼。
它是一个节日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冬节”、“贺冬”。也有说法认为,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周代就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资料图:在中国传统节日冬至来临之际,河南洛阳伏牛山滑雪场的工作人员,在雪地上用上万枚饺子拼出一个长7.32米、宽3.66 米的巨型彩色饺子造型迎传统节日。 王中举 摄
在古籍中,似乎也可以找到冬至是一个节日的佐证。有文献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但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朝的正月等于现在的十一月,拜岁和贺冬其实区别不大。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严格来说,冬至还不算是一个节日。民俗专家王娟说,“这个节气出现得非常早,庆祝方式出现得也比较早,但它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节日。”
“古代有许多重要的活动都放在冬至举行,内容比较丰富,但地方不同庆祝方式也不一样,差异性较大。”她解释道,惯常的民俗活动,大概有为长辈送鞋子,“数九”、画消寒图之类。
王娟说,“有一种说法是冬至要祭孔子,会有很隆重的典礼,但这也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庆祝活动。所以冬至跟我们如今说的传统节日新年还是不一样的。”
作为“亚岁”的冬至
抛开“它是不是节日”的讨论,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倒确实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处在阴气高涨、阳气发生之时,也是传统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资料图:“冬至”节气当天,重庆一老字号羊肉馆生意火爆,众多市民排长队等待进补,也有市民将羊肉买回家自己炖煮。 周毅 摄
在古人的观念中,冬至居于新旧更替的时节,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冬至节俗中许多习俗、仪式内容就来源于人们对这一时节的感受。
《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一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一度被称为“小年”,足见其重要性。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在民间,祭祖的规模小了很多,人们更多遵从的是一些应景习俗,像吃馄饨、红豆米饭等等。
节气美食,不只是满足味蕾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冬至对人们的意义,也不只是一个时间节点那样简单。
有文章提到,清代苏州人“最重冬至节”,冬至前一天,亲朋好友互相馈送节日食品,提篮担盒者满路,俗称“冬至盘”。
苏州冬至的节令食品是冬至团,冬至团用糯米粉做成,中间包裹糖肉、菜、果、豌豆沙、萝卜丝等。人们用它来祀先祭灶,并且作为节礼相互馈送。
资料图:图为五福饺子宴迎冬至。 韩章云 摄
北方人多半习惯在此时吃饺子,南方有的地方则愿意来一碗汤圆。冬至之后是阳气生发的时候,绿色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有的地方会在此时特意吃一点青菜,以示顺应天时,在寒冷的冬天里,期盼着鸟语花香的季节早点到来。
所以说,吃饺子也好,吃馄饨也罢,人们在意的并不是味蕾的满足。
从古代的“亚岁”之称,到如今常常被提起的冬至夜,大家如此关注这个古老的节气,恐怕也是因为它总出现在一年将尽之时,距离春节团圆的日子不再遥远。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过后,时间推移中,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春天的脚步也慢慢地近了。(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气的变换不仅仅是自然界现象的标志,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仪式和习俗的载体。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吃饺子成为了许多地方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立冬吃饺子的由来。立冬吃饺子的习俗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交子之时”概念。在古代,人们认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如同过年是两岁之交一样,因此要吃饺子庆祝。这一习俗代代相传,至今仍在许多地区延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立冬的解释是:“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句话意味着冬天的伊始,农作物已全部收成并储藏起来,不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代表着作物的终结和动物的冬眠。立冬时节,草木凋零,万物进入冬眠状态,都在蛰伏等待春天的来临。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通过吃饺子来庆祝这一季节的转换,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交子之时”不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更是一个寓意吉祥的时刻。饺子的发音与“交子”相近,有交好运、吉祥如意的意思。特别是在立冬这个时节,天气渐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寓意着团圆和温暖。饺子的形状也颇为讲究,它像古代较大的金银锭,吃饺子有招财纳福的寓意。因此,在立冬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共同迎接冬季的到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交子之时”的说法外,立冬吃饺子还与一位古代名医张仲景有着不解之缘。张仲景,被誉为医圣,生活在东汉末年。相传在立冬时节,他看到许多穷苦百姓因为天气寒冷而耳朵冻伤,便心生怜悯,发明了一种名为“祛寒娇耳汤”的药膳。这种药膳是用面皮包裹着羊肉和草药,煮熟后分给百姓食用,以治疗他们的冻疮和耳朵冻伤。由于这种药膳形似耳朵,人们便称之为“娇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善举,便在立冬这一天吃饺子,并称之为“娇耳”,以表达对这位名医的敬仰和怀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立冬吃饺子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并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在北方地区,立冬吃饺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选择不同的馅料来制作饺子。猪肉韭菜、香菇猪肉等家常馅料,以及人参菠菜猪肉、茯苓山药等药膳馅料,都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些馅料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营养,有助于调养身体,增加免疫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准备。除了馅料的选择外,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还体现了人们对冬季的敬畏与尊重。在古代,冬季是寒冷而漫长的,人们需要通过食物来补充能量,增强体质。饺子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可以包含各种肉类和蔬菜,为人们提供了所需的营养和热量。因此,在立冬这一天吃饺子,也被视为一种“补冬”的方式,寓意着为身体储备能量,迎接冬季的挑战。此外,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还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与思念。在立冬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共同享受这个温馨的时刻。这种习俗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还传承了传统文化和民间智慧。通过吃饺子,人们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也可以将这种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当然,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这一习俗也逐渐传到了南方地区。虽然南北方在饺子制作和口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都体现了人们对立冬这一节气的重视和尊重。这种地域差异和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内涵,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除了吃饺子外,立冬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活动。比如酿黄酒、迎冬、祭祖等。这些习俗共同构成了立冬这一节气的重要文化内涵。酿黄酒是为了迎接冬季的到来,准备暖身驱寒的饮品;迎冬则是为了庆祝冬季的开始,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祭祖则是为了缅怀先人,传承家族文化。这些习俗和活动不仅丰富了立冬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冬至这一天总是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品尝这寓意着团圆和吉祥的美食。而关于冬至饺子的故事,更是流传了千百年,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话说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冬至日,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的儿女都在远方工作,无法回家团聚。夫妇俩虽然心中充满了思念,但仍然决定按照传统,包一顿美味的饺子来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他们精心挑选了新鲜的食材,和好了面,剁好了馅。在包饺子的时候,老两口一边聊着往事,一边回忆着孩子们小时候的点点滴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思念和孤独都烟消云散了。当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门外突然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原来是他们的儿女们冒着严寒,赶回家来团聚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饱含深情的饺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从此以后,每当冬至来临之际,这个村庄里的人们都会讲述起这个温馨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份亲情和团圆的美好寓意。而冬至饺子,也因此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已经无法在冬至这一天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但是,那一份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却始终如一地伴随着每一个人。而那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更是成为了连接彼此心灵的纽带,让人们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总的来说,立冬吃饺子的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冬季的敬畏与尊重,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与思念。通过吃饺子这一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间智慧的魅力,也可以将这种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迎接冬季的到来,享受这个温馨而美好的时刻吧!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简介;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的故事简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