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
1、退避三舍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一鸣惊人
【解释】鸣,鸟叫。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很一般,突然做出惊人的事情。
【出处】《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3、卧薪尝胆
【解释】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出处】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4、老马识途
【解释】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5、负荆请罪
【解释】袒:裸露;荆:荆条;意思是主动认错、道歉,给自己责罚。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6、纸上谈兵
【解释】纸:书。上:上面。谈:谈论。兵:用兵。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7、三令五申
【解释】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8、围魏救赵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出处】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9、胡服骑射
【解释】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0、窃符救赵
【解释】比喻危难时刻为救人之困不惜以身犯险的英勇行为。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知识天地:古人10个经典成语故事(1)
敲竹杠----
清末年间,商把粗竹子打通,将藏在里面,制成船篙,用以逃避官府检查。有个官员上船检查时,无意中在船篙上磕了几下烟袋锅,商吓坏了,生怕落出破绽,连忙塞银子进行贿赂。这位官员心知肚明,也就不再敲竹篙了。后用“敲竹杠”喻指利用它人弱点,找借口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的行为。
拍马屁----
古代牧民对马的感情很深,如果与人骑马相遇,常拍着对方的马屁股说:“好马,好马。”慢慢地,拍马就成了礼节。后来人们发现,拍马屁股后,马会觉得很舒服而变得十分温驯。再后来,有些人开始为了拍人而拍对方马。看到有权势的人来,便上去拍着马屁股连称“好马”。这时,拍马,便成了谄媚奉承的举动了。后用“拍马屁”比喻趋炎附势,阿谀逢迎的行为。
吹牛皮----
黄河上游的水流很急,住在两岸的人们渡河时,常用牛皮或羊皮做成皮筏,再往里吹足气,用它来渡河。因羊皮袋小而薄,吹起来不是很费力气,但牛皮袋做的皮筏又大又厚,吹起来需要很大力气。当地的人们常会对那些爱说大话的人说:“你还是留着力气去吹牛皮筏吧!”后人们就以“吹牛皮”来比喻那些说大话,夸夸其谈的行为。
破天荒----
人们常用“破天荒”来形容从来没有过、第一次出现的事物。但在古代的文章里,常用“破天荒”来比喻某人平日里默默无闻,如今却突然得志扬名。
唐代荆南(湖广一带)解送举人入京应试,多落第不成功名,号称“天荒”。大中四年(850),刘蜕以府解及第,荆南节度使崔铉,以七十万钱资送刘蜕,号称为“破天荒钱”。蜕作书报谢,略曰:“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后人成凡首创之举为“破天荒”。
铁门槛----
陈、隋之间的著名书僧智永和尚,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后裔,深得家法,为王氏书艺的正宗传人。据传他曾写真草两本《千字文》八百件,分送江南各寺院。至尽扔有摹本、刻本几种流传。他的书艺高、名气大,来访学艺、拜求墨宝的自然就少不了,几乎每天都挤得水泄不通,连他居住寺院的门槛都被踩烂,他没奈何,只好叫人再做个门槛,用厚铁皮包好,人称“铁门限”。
抱佛脚----
有一句俗语,叫“临时抱佛脚”。这句话,可以形容那些平时对佛将信将疑,遇到病痛灾难求佛保佑的不怎么的信徒;也可以形容那些平时不用功,考试时翻书复习的学生;更可以形容那些平时不大来往,有事登门求人的客人……
“抱佛脚”一词的来源,有几种说法:
唐代诗人孟郊在《诗经》诗中写道,“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谓年老方信佛,以求佛佑;有临渴掘井之意,这大概是最早的“抱佛脚”者了。
宋代刘颁的《中山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王城乡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憎’,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憎”是古诗一句’。客亦曰:‘“急则抱佛脚”是俗谚全语。上去“投”,下去“脚”,岂不的对?’王大笑。”
《通俗编·释道》引宋代张世南《宦游纪闻》,则又是一种书法:“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又犯罪应诸者,捕之急,趁往寺中,抱佛脚悔过,便贳贯其罪。今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乃番僧之语流于中国也。”
磨洋工----
“磨洋工”一词,一般指消极怠工。其实,最初“磨洋工”并不包含磨蹭、怠工的意思,而是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中国旧式房屋建筑,其考究者要求“磨砖对缝”。磨工,就是指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工程耗资500万美元,占地22公顷。建筑质量要求很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工人称之为“洋工” 协和医院有主楼14座,又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
侃大山----
“侃大山”就是聊天的意思,是北京人常用的口头语。
《论语·乡党》中有段文字:“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在这里,“侃”字形容说话从容不迫的样子。“侃”字作动词,就是“说”的意思。《西厢记》中《闹简》一场,红娘劝张生与莺莺幽会时说:“你虽是去了两遭,我敢前不如这番。你那墙?和都胡侃,证果的是今番这一简。”其中的“胡侃”已和“侃大山”意思相近了。“大山”在这里是喻指谈话内容广泛又不确定,漫无边际。
穿小鞋----
人们常常把上级对下级的排挤、打击称之为“穿小鞋”。“穿小鞋”这句俚语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南唐时期。但是成为打击报复的代名词却始于宋代。
据说,北宋时有个叫巧玉的姑娘,亲母早丧,她后母要将她嫁给自己的娘家倒儿。此人又丑又哑,却是家境殷福。巧玉坚决不从。后母恼怒,就千方百计整治她。有人给巧玉介绍了一位年轻秀士,巧玉很中意。后母暗地使坏,制作了一双很小的鞋。巧玉出嫁上轿时怎么也穿不上,一气之下悬梁自尽。
露马脚----
“露马脚”意为显出破绽,暴露真相。
据说这句俗语的来历和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有关。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氏系平民出身,自小未曾缠足,所以长着一双大脚。这在那个年代,是很不体面的事情。后来马氏贵为皇后,就常穿拖地长裙,一双大脚藏而不露。有一天,马皇后坐轿上街游玩,不料到来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露出了她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被街上人瞧个正着。于是民间就传开了马皇后露大脚的趣闻,以致演化成“露马脚”一语。
马皇后是大脚一事,史籍中曾有记载。然而早在元代杂剧中就有“露马脚”之说。《陈州粜米》杂剧中就有这样的话?“这老儿不好惹,动不动先斩后奏,这一来怕我们露出马脚了。”再上溯至宋代,还能找到“露马脚”的说法,北宋《续传灯录》卷二十中有:“后来风幡事起,卷簟义彰,驴脚自露。”
其实,类似“露驴脚”之语,在唐代就见于记述。据唐人张镞《朝野载》记载:“唐杨炯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无德而衣紫,何以异是?’”杨炯以“假弄麒麟”作比,意在排斥“朝士”,徒有其表,却无实学,外强中干。“假弄麒麟”一事本是古代一种游戏。麒麟是古人心目中一种祥瑞灵兽,在节日庆典之时,将描绘好的麒麟皮,装饰于驴或马身上,籍以喜庆助兴。但马脚或驴脚难以包装掩饰,耍弄起来,不免显露真相,即露出马脚或驴脚来。或许,“露马脚”一说就源于此。
20则成语故事,寥寥数字,蕴含大智慧
01、囊萤映雪:形容尽管家境贫穷,依然勤学苦读。
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出自《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两人都成为饱学之士。
02、东阁待贤:指接纳贤良、爱惜人才。
成语出自班固《汉书·公孙弘传》。汉武帝时期,平民出身的公孙弘被任命为丞相,他非常爱惜人才,特地在自家庭院的东边开一个门,广招贤人,请他们为国献计献策。
03、解衣推食:脱下衣服给别人穿,让出食物给别人吃。指对人器重而关怀备至。
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04、辩日炎凉:古人记载两个孩童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多以其形容儿童的聪明智慧。
《列子·汤问》记载:孔子游学,看到两个儿童争辩不已,就上前询问。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到正午的时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恰恰相反。
第一个孩子解释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的顶盖那么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外一个孩子反驳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05、伯俞泣杖:汉韩伯俞受母责打,感念母亲力衰而哭泣,后比喻孝顺。
成语出自见《说苑》。韩伯俞,汉代梁州人,生性孝顺。母亲教育他十分严格,会因他做错小事而用手杖打他。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杖打他,但打在身上一点也不疼。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年迈,所以心里难受,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后,手杖掉在地上。
06、春秋笔法:写文章用词精练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成语出自《史记》:“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孔子修《春秋》,后人认为他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来将其称为“春秋笔法”。
07、大笔如椽:形容作家笔力好,或者作品有深度又有文才,也说铁笔如椽。
椽,中国古代建筑构件,是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尺寸比一般的笔大多了。为啥要用“椽”来夸赞写作才能呢?此成语出自《晋书·王珣传》。东晋时有一文人叫王珣,一晚,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送他一支很大的笔,笔杆竟然有房屋上的椽子那么长,那么粗。醒来后王珣对人说:“最近会出现一桩需要大手笔的事。”不久皇帝去世,朝廷里忙着办理丧事,大臣们请王珣负责起草悼念皇帝的哀册和其他重要文件。王珣大笔一挥,写得又快又好。
08、高山仰止:意思是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诗经·小雅·车舝》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字面上看,整首诗都在写一个小伙子迎亲路上目之所见和心之所想。这两句直接翻译过来就是“高山崔嵬我仰望,大道平坦任我行”,景行(háng)就是指大路,这是写实的层面。这句诗还有更深一层的比喻义,东汉郑玄如此解释:“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它表达的是对崇高品德的仰慕,和对光明言行的践行。表示这一层含义时,读景行(xíng)行止更合适。
这一比喻义最著名的使用场景是《史记·孔子世家》的“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表达的正是司马迁对孔子品德与言行的赞美,在仰慕与追随之间,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09、柳絮才高:意思是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此成语出自《世说新语》。东晋的时候,谢安在一个大冬天把家人都叫来,给孩子们讲文章。没过一会儿,外面的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安看到这样的美景,便想考一考孩子们的才学,便问道:“大家看这纷飞的白雪像什么?”侄子谢朗说:“像是把盐撒在空中一样。”侄女谢道韫说:“还不如说是柳絮借着风在空中起舞。”谢安听了之后很高兴,认为把白雪比喻成柳絮非常恰当。
故事中的谢道韫就是谢安长兄谢奕的女儿,书圣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从那儿之后,她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便被人们所传诵,大家都称赞谢道韫为才女,后来便将在诗文创作方面有才华的女子称作“咏絮之才”,或者用“柳絮才高”“咏絮才高”来夸赞她们。
10、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
此成语出自《庄子》里的两个寓言故事,故事有着类似的情节,都是几个人在聊天,讨论要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前四个人认为“谁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把‘死’当作尾,谁能知道生死存亡是一体的,我们就和他做朋友。”后三个人则说“谁能够相交而出于无心,相助而不着形迹,谁能超然于物外,跳跃于无极之中;忘了生死,而没有穷极。那我们就和他做朋友。”当时聊天在座的各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都觉得说得太好了!完全没有和自己内心的想法相逆,莫逆,就是不觉得抵触,于是他们就成为好朋友。
11、不系之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涯,也比喻逍遥自在的人生,如同随水流浮泛的小舟,无拘无束。
成语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认为,真正的大德之人,顺应环境与自然,通晓世事天理,不为结果所羁绊,尽人事而听天命。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竞争,充满诱惑,很多人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患得患失,压抑苦闷。实际上,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既然人生短暂,载不动太多愁,何不看开看淡。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12、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也喻廉洁。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王恭官至刺史,清白自持,不治家产。王恭从会稽任职期满回到建康,族人王忱发现他用的竹席很好便讨要一条。王恭把竹席送给王忱,自己却坐草席。王忱说:我以为你回来,一定会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讨要一条。王恭说:你不了解,我把这条竹席送给你,便“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了。
13、中流击楫:敢到水流危险的江中划船,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晋书·祖逖传》记载:晋时,祖逖看到北方国土沦陷,同胞遭受凌辱,非常痛心,决心收复失地。祖逖率其部曲渡江北上,至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4、甘之如饴:意为感到像糖一样甜,比喻心甘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文天祥抗元被捕,张弘范劝他投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他在狱中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正气歌》。诗中说:“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意思是说,为了坚持崇高的气节,即使把我放到鼎镬里去烹煮,我也会感到像喝糖浆那样甜!
15、书通二酉:意思是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
“二酉”指的是大酉山和小酉山,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北。相传两座山中藏书万卷,是秦人在此学习时留下的。后来就常用“二酉”一词代指丰富的藏书。盛弘之《荆州记》中有“访酉阳之逸典”的说法,这里的酉阳就是指二酉山。段成式写了一本志怪小说集,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书的内容又广泛驳杂,所以他就给书取名《酉阳杂俎》,取的也是二酉藏书之义。
书通二酉这个成语出自冯梦龙《古今小说》:“到一十六岁,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一个人读的书贯通了这两座山所藏的书,听起来是不是比才高八斗和学富五车有分量、有学识得多呢?
16、首鼠两端:意思是犹豫不决、动摇不定。
此成语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武帝时期,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不和,大将韩安国夹在二人中间,在一些事情上持中立态度。一次罢朝后,田蚡因韩安国没有在朝廷上附和他,想找他理论一番,于是招呼他坐自己的车子,生气地说:“我和你一起对付窦婴,你为什么这样首鼠两端?”
所以首鼠两端不是说人做事前后不一致,而是形容人做事像老鼠出洞时探头探脑左右张望的样子,犹豫不决,不够果断。有朋友对“首鼠”一词有疑问,“鼠”为什么和脑袋相对,表示两端呢?其实,“鼠”正是“尾”的意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的解释是:因为老鼠的尾巴很长,所以古人又称“尾” 为“鼠”。这个词义是因老鼠的形体特征而引申的。
17、空穴来风:意思是有孔洞便会进风,后用来比喻自身存在弱点,流言蜚语等得以乘隙而入,也比喻传言有根据。
空穴来风最早出自《庄子》,后来宋玉在《风赋》里正式说出了“空穴来风”。空气流过有孔的洞穴,会形成风。“空穴”和“来风”是因果关系,有了孔洞才招进风来,有了空穴才来风,后常用来比喻有迹可循,有来由有依据。白居易在《初病风》中有“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一句。但这一成语后来意思慢慢跑偏,很多人望文生义,把它误用为“毫无依据”。
18、沐猴而冠:本意是猴子戴上帽子,装成人样。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常用来讽刺那些依附权势、窃据名位之人。
此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话说项羽占据关中后,他的谋士韩生建议他直接在关中建都,项羽见宫殿已被烧毁,又想着赶紧回乡显摆一番,就说:“富贵了之后不回乡,就像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间行走,谁会知道呢?”韩生听了项羽的话,就回了这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大家都说楚国人虚有其表,果真如此。韩生用“沐猴而冠”来讽刺项羽目光短浅,而他也因为这句话惹怒了项羽,失了性命。
19、吴牛喘月: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
此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尚书令满奋怕冷,一个深秋的早晨他进宫议事,谈话的房间装的琉璃窗,透明得像没窗户一样。满奋感觉冷风吹了进来,不自觉地把头缩进了衣服里。晋武帝司马炎笑得不行,满奋自嘲说我就像吴地的牛,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忍不住地就喘起来。
《风俗通义》中提到“吴牛望月则喘”。这是为何?吴地是指我国古代江淮一带,这里的水牛叫吴牛。水牛怕热,因整天都在忍受太阳的照射,对在天空中圆的、发亮的物体非常害怕。到了晚上,水牛看见月亮,误以为是太阳,就条件反射般地喘起来。这因此引申出“因疑心而害怕和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判断力”。“吴牛喘月”后来也直接形容天气酷热。夏天天热的时候,不妨说一句吴牛喘月。
20、蛛丝马迹:意思是说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此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杨筠松《龙经·统说》中,是用来形容地脉:“引到平处如蛛丝,欲断不断马迹过。”那么,这个“欲断不断马迹过”中的马究竟是什么呢?此马可非寻常之马,而是指一种昆虫,体形很像蟋蟀,名叫灶马。中国古代,家家户户使用灶台烧火煮饭。天气暖和时,灶马生活在野外草丛中;天气转冷时,就回到灶台附近穴居。人们常说,灶台中有灶马的踪迹,是食物充足的征兆。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典故成语故事;典故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