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要素。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迫切需要将黄河文化中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故事讲述好、红色基因传承好。
挖掘整理讲好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流淌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河,见证了中国创建时期的星火燎原。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包括革命战争年代黄河流域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孕育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路军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沂蒙精神、贺兰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激励着中国带领中国人民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照亮着奋斗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的前路。
加强对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的挖掘、研究与整理,包括红色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并结合时代要求,概括凝练红色故事的生成逻辑和革命精神,通过阐释红色精神谱系的基因密码,激扬新时代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及其包含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充分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设好黄河流域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加强对红色非物质形态资源如口述历史、艺术作品的保护,进行精准化、时代化的总结与提炼。重视开展黄河流域的红色遗址维修保护工程,征集革命历史文物,整理革命事迹材料,不断提升红色遗址的陈布展水平,扩大陈布展场地,让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活起来、彪炳史册的革命事件动起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黄河流域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让红色传统发扬光大。
利用大数据保护黄河文化中的红色遗产
红色遗产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命运、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历史见证,在展示、传播方面具备较强的叙事基础与传承功能。黄河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形成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铺陈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底色。利用大数据梳理盘点黄河文化中红色遗产“家底”,针对黄河流域的红色遗产进行收集整理。特别是文献、图片、影像、声音、文物等资料,要进行数据化采集,依托网络平台建设开发红色遗产数据库、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展览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数据体系。
加强保护黄河文化中的红色遗产,需要针对黄河流域现有的红色遗迹、故居、文物、文献等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梳理分析红色资源的整体现状与保护重点,促进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可以专门实施黄河文化中的红色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优势,将黄河流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并运用数字技术精心建设打造一批实体体验馆和网上展示馆,建设黄河流域红色遗产专题数据库、资源库、网站。利用大数据模型对濒临破坏与消失的重要红色遗产进行抢救、处理、复原和分析,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年代久远的红色历史文物遗存进行原貌恢复。同时,积极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加强场所的智能化改造,将黄河文化中的红色遗产转化为影像、文字和三维再现数据模式,开发VR、AR智慧体验中心及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创意产品,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推动黄河流域红色遗产的转化与传播。
搭载新媒体唤醒黄河文化中的红色记忆
红色基因作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牢牢把握“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三个基本立足点,唤醒黄河流域的红色文化记忆,努力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积极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西瓜等相对成熟的新媒体平台,传播黄河流域的红色文化遗产基地、革命老区自然景观等内容,打造有关革命旧址、纪念馆、器物、人物、事件、制度、口述资料等内容的短视频产品,让红色文化更多步入青年群体的视野与生活。
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发与黄河流域相关的高质量红色文化教学精品课程,进行线上远程教育培训与微课程培训,积极推动红色记忆传播话语的网络化、生活化转换,将红色记忆融入现实生活,让民众在生活实践中实现感知、认同与体悟,实现红色记忆网络化、通俗化传播。积极设计建立以唤醒红色记忆为主题的新媒体矩阵,形成合力、相互转发转载相关内容,共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同时,要积极策划与红色记忆相关的话题、议题,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参与度与互动性。积极探索网络直播形式,将大众化、娱乐化的短视频表现方式与黄河流域的革命历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相结合,带动黄河流域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线路的推介与特色产品销售,吸引网民感受红色文化、唤醒红色记忆、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依托融媒体打造黄河文化中的红色品牌
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推动下,“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互联网+”等催生了文化产业新业态,为打造红色品牌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重构大众传播生态的同时,为打造红色品牌提供了重要平台。要积极通过网络平台投放更多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构思新颖的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红色文艺精品,以影视、音乐、动漫、书画、朗诵、舞台剧等为主要内容,打造红色文艺品牌,让红色文艺充斥网络。
与此同时,要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态的融合发展,策划、开发一批研学线路、经典线路,支持一批领军性企业的发展,研创一批形态各异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尤其要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文化创意、数字娱乐、电子竞技等新业态,开发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红色文化创意品牌。依托融媒体精心打造黄河流域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围绕全域旅游主题形象,构建多层次、全局化、整体性的红色文化旅游格局,发挥融媒体优势进行有效传播。同时,策划推出一批红色演艺项目与大型影视互动体验项目,通过零距离接触红色旅游和“寓教于游”等模式,让红色品牌深入人心。依托融媒体平台建设具有不同黄河流域特色的专题演出中心、演艺剧场,利用新媒体技术将红色文化融入互动体验项目之中,增强观众的参与度。积极创建黄河流域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品牌与研究机构品牌,利用新媒介、新方法、新技术打造融媒体平台,构建宣传与推介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结合不同群体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红色文化体验活动,以融媒体为平台增强推动红色文化培训营、各类活动比赛节目,提升黄河文化中红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副社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娟
「百年党史·滨州英烈」马千里:跨战马挥战刀率军抗日小清河
在黄河、小清河下游两岸,一提起抗日战争,人们总要提到“马司令”——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军分区司令员马千里。他跨战马、挥战刀率军杀敌的战斗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马千里,博兴县寨韩村人。190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受五四爱国运动影响,他立志从军,参加过北伐战争。1931年6月加入中国。1932年,山东省委派军委书记张鸿礼来博兴指挥武装。8月4日开始后,马千里首先带领兴福联庄会部分士兵起义,同参加的农民收缴了兴福联庄会的全部武器弹药。接着挥军向韩复榘所属兴福民团进击,缴了民团的械,旋即向五区进军,并与北线队伍汇合,队伍发展到300多人,成立“鲁东革命第一大队”,马千里任大队长。不久部队迅速发展到700多人,并在博兴东部及广饶、博兴边界地区发动群众,烧地主地契、抓土豪游街、开粮仓济贫。这次尽管遭到韩复榘军队镇压失败了,但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扩大了党的影响,撒下了革命的种子,马千里也经受住了考验和锤炼。博兴失败后,马千里被通缉,妻子被捕,幼子惨死,但这些并没动摇他的革命信念。他在潍坊、即墨、天津、北京等地奔走寻找党组织。1935年冬,他到达陕北苏区参加了红军。曾在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马千里被派回山东清河区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七团副团长,带领部队在邹平、长山、滨县、青城一带活动,他率一个营撵走被人民称之为土匪的游杂部队“忠义救国军”,接着挥军北上,向胡家柴、田镇、李家、杜家、大李家等村进击,把土顽杜孝先部也打跑了。这一胜利,扩大了我军影响。八路军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热烈欢迎。1939年4月22日,马千里率7团驻长山县爱贤村, 日伪军出动28000多人前来扫荡,他建议马耀南司令坚决反击。团政委率部守村,他带4个排隐蔽在村外树林里。战斗打响后,敌人组织了8次冲锋,均被我军打退。他率骑兵迂回到敌人后,打得敌人首尾难顾。激战中,我军有个兵痞出身的排长想带一个班逃跑。马千里怒不可遏,站起来大声喝道:“败类,临阵逃脱,我枪毙你! ”就在这时,他被敌弹击中腿部,他撕下块军衣,包扎住伤口,继续指挥作战,一直打到天黑。 此战歼敌70余人,日军中队长山本被我击伤,残敌撤退。马千里伤愈后任3支队独立团政委、第6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40年春,根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关于发展和坚持清河平原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及“巩固河南,向北发展,开辟新区,整理部队,创建根据地”的战略部署,清河地委和三支队决定:坚决向小清河以北黄河两岸发展,打通和冀鲁边区的联系,以扩大和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三支队经过各项准备,确立了分东、西、中三路北渡小清河的方案。决定由山东纵队第六军分区司令员马千里负责率军从东路率先渡河,为后续部队开路。1940年2月下旬,马千里首先率先遣队从博兴东部渡过小清河,胜利完成了预定任务。接着他又奉命指挥由基干二营和第六军分区特务连组成的东路部队,突破顽固派李寰秋、周胜芳、成建基部在小清河两岸的堵截,渡过小清河,迅速插到广饶、博兴北部,与李曼村、韩子衡指挥的西路部队互相配合,在广饶北、博兴、蒲台、利津、高苑一带,与敌伪顽展开激烈的争夺战。3月3日早晨,广饶、博兴、利津等据点的日军500多人突然出动,将我东路指挥机关和特务连包围在博兴县东王文村。为确保指挥机关安全,马千里留下特务连一、二排掩护,率指挥部带特务连三排很快转移出去。英勇的一、二排70多名战士,在指导员朱志明、副连长丁连荣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了血战,连续打退了敌人8次冲锋。中午时分,气急败坏的敌人使用催泪毒剂,攻入村内,将我军分割包围在七、八个院子里,我干部、战士与敌人拼杀一天,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黄昏时,敌人丢下70余具尸体狼狈逃窜。这一仗,我21名战士壮烈殉国。东王文战斗后,顽固派鲁北专员兼保安司令刘景良,纠集周胜芳、成建基、薛儒华、张景月等顽固派4000多人,组成“剿共联军”,向博兴、广饶北部地区进犯。马千里带领东路部队立即给顽军以迎头痛击,而后遵照杨国夫司令员的命令,与中路、西路部队汇合,共同展开反击,经10余天的激战,打退了顽军的进犯,我军进一步控制了小清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平原地区。1940年9月,清河军区部队改编为山东纵队三旅,马千里任参谋长,1941年7月,调任清中军分区司令员,参与领导了清河平原的根据地建设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这一时期,马千里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利用个人在当地的影响,在争取蒲台县保安第九团团长王雪亭率部起义、争取当地民间帮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8月,马千里与三旅旅长许世友、副旅长杨国夫率部队进军垦区,打败了长期盘踞垦区的顽固派武装,收编、歼灭了土匪,解放了垦区全境。1945年8月,周村解放,马千里任周村特别市市长。
【关于黄河的红色故事【黄河流域红色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