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的100个故事:四渡赤水
来自:前线客户端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他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媲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而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那么,为什么毛泽东如此看重四渡赤水呢?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1935年1月,在红军一渡赤水前,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遵义会议召开时,蒋介石已经调动中央军和各地方军阀部队共四十万人,在贵州布下天罗地网。红军如果继续固守遵义无异于坐以待毙。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率领红军向西进发,准备北渡长江进入四川,和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四川军阀在长江沿岸构筑了严密的防线,甚至出动了空军和舰队,而红军的背后又出现敌人的围追堵截。在土城,我军和尾随而至的川军部队展开激烈对战。由于前期情报有误,战斗僵持不下,而敌人的援军又蜂拥而至。在生死关头,毛泽东当机立断,为避免鏖战,部队渡过赤水河,向敌人薄弱的地方前进。这就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在渡过赤水河,向西进军抵达扎西之后,红军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红军的面前是连绵群山和滇军的堡垒,背后是蒋介石指挥军队形成的新包围网。毛泽东经过思考后,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回头,再渡赤水河!拥有钢铁意志的红军将士们仅仅靠着双腿在崇山峻岭中穿梭,趁敌人包围圈尚未形成之际痛击黔军并再次渡过赤水河,又运用迂回包抄的运动战战术攻克娄山关险隘。之后,红军击溃了王家烈的黔军和前来支援的中央军吴奇伟部,再次夺取了遵义。这就是二渡赤水。
二渡赤水后,红军得到了宝贵的休整时机。而军队也趁机于随后重新包围了遵义。包围遵义后,军没有急于进攻,而是选择在中央苏区围剿红军的战术——修堡垒。一方面,他们在遵义周围修筑堡垒和防线;另一方面,继续调动军队在遵义周围形成新的包围圈。很快,红军和军队就在遵义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在讨论破敌方案时,很多同志主张攻打战力较弱的王家烈。但是毛泽东却提出:时间是红军的生命!攻打王家烈意义不大,而且会浪费时间。最终,毛泽东说服了党内同志。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派一支部队佯攻鲁班场,而红军主力则在茅台镇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这就是三渡赤水。
三渡赤水时,红军故意大张旗鼓以让敌军侦察机发现。在渡河后,各军团又迅速关闭电台并在山中潜伏。此外,毛泽东派遣一个团佯装主力向西边的古蔺前进,并派出总部电台跟随这个团行动以迷惑敌人。蒋介石果然中计,认为我军主力在古蔺附近,随即调集周边军队向古蔺进发。红军在这时突然秘密掉头,向东四渡赤水,在岸边的群山中向南穿插直抵乌江北岸。
由于蒋介石的调动,乌江沿岸兵力极度空虚。红军强渡乌江,主力疾速南下直指贵阳。蒋介石此时正在贵阳,他急令所有部队增援贵阳。然而,红军进攻贵阳也是虚招。红军主力向东佯装要渡过清水河。红军的佯攻调动了部队向东进发,红军则趁机在贵阳龙里之间迅速南进,直插云南腹地。随后,红军佯攻昆明,并成功调动滇军回援。在此过程中,红军又突然掉头北上,于五月上旬巧渡江。至此,红军终于摆脱了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油画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在四渡赤水作战中,根据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穿插、灵活变换、创造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并突破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因此,四渡赤水是我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
四渡赤水,是在改换了中央军事领导之后取得的,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也正因此,受到了毛泽东的青睐,成为他口中的“得意之笔”。时至今日,四渡赤水依然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被广为传颂,影响深远。
作者: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岳博伟,浙江工商大学学生编辑:金蕾蕾
关于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背着马刀,带着手,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火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关于长征的小故事100字左右【关于长征的小故事5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