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记|姜女哭长城只是传说?还真没这么简单
中国有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近日,一块写有“孟姜女哭倒长城处”的石碑,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是当年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写下的。
民间故事并非空穴来风、纯靠想象创作,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对象。对于孟姜女哭长城的考究,由来已久。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中,就阐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变过程。历史学家顾颉刚发表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对故事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一般认为,孟姜女故事源于春秋时期的《左传》,《左传》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纪事体历史著作。
《左传》的记载。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公元前550年)齐国对莒国发动突然袭击,齐庄公亲自跃马挺枪攻打城门,被莒国的士兵砍伤了大腿,败下阵来。晚上,他派大将杞梁、华周二人带领士卒乘坐木筏,从猪龙河进入沭河,顺流而下,直奔莒城,准备偷袭。齐庄公不顾伤痛,亲自统领大队人马随后接应。第二天,杞梁、华周与莒子率领的人马相遇。起初,莒子企图贿赂杞梁、华周二人,被严词拒绝。这时,齐庄公和大队人马也赶到了。莒子见情势十分危机,就亲自擂起战鼓,指挥将士与齐军厮杀。结果,杞梁不幸被俘。因杞梁拒不投降,莒子就将他杀了。齐庄公见大势已去,带领残兵败将回国。
路上,齐庄公遇到了杞梁的妻子。齐庄公当即派人为杞梁吊丧,可是杞梁妻认为荒郊野外不是吊丧的地方,此举不符合礼仪规定,是对勇士的不尊重。齐庄公自知理亏,回国后,亲自到她家,严格按照礼制上门向杞梁吊丧。可见,《左传》中的“杞梁之妻”还只是一个拒绝“郊吊”的谨守礼法的妇人。
到战国中期,《礼记·檀弓下》记载了同一件事,不过增加了“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一句话。顾颉刚指出:“这是很重要的一变,古今无数孟姜女的故事都是在这‘哭之哀’的三个字上转出来的。”
稍后,《孟子·告子下》记载了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而变国俗。”意思是说杞梁之妻的哭调成了一时的风气,竟然改变了齐国的国俗。齐国人喜欢学杞梁之妻的哭调,这是孟姜女故事能够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西汉时,孟姜女故事中心以悲歌为主;到了西汉的后期,故事中心由悲歌变成了崩城。关于孟姜女哭崩城的地点,东汉初年王充《论衡》里说是杞城,三国时曹植在《黄初六年令》和《精篇》两篇文章中说是哭崩梁山,后魏郦道元《水经注》里说是莒城。不论是齐都临淄城,还是杞城、莒城,都不出今天山东省的中部。
公元5世纪到7世纪初的200多年间,是中国长城建筑史的重要时期。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都曾大规模修筑北部边地的长城,用来抵御塞外侵扰。尤其北齐和隋朝动用的人力、物力最多,引起的民愤也最大。于是,人们就借杞梁妻哭城的故事来一扫胸中块垒,孟姜女哭倒秦长城的传说遂应运而生。
到了唐代,孟姜女故事基本定型,被记录在《同贤记》里。此时,女主人公由恪守礼教的杞梁之妻,变为敢于挑战礼教、大胆追求爱情的孟仲姿。另外,男主人公杞梁的名字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杞良。后来范喜良、范杞良、万杞良、万喜良等名字,都是在此基础上衍变出来的。与此同时,故事也离开了它的起源地齐国,而与秦长城结了缘。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至宋初所写的藏书里,有一首小曲《捣练子》。其中写道:“孟姜女,杞良妻,一去烟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在这里,杞梁妻终于和孟姜女挂上了钩,而且增加了送寒衣的情节,与今天人们了解到的孟姜女传说已经基本一致了。
如今,孟姜女传说可以说家喻户晓,并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淄博、莒县、济南市莱芜区,河北秦皇岛,湖南津市都获得了认证,可见其流布范围广泛,民间根基厚实。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九龙)
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故事,许凯《涌泉村的人文渊薮》为你娓娓道来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孟姜女其人,哭倒的是什么时代的长城未必人人知晓。许凯老师通过实地考察孟姜女的家乡山东淄博涌泉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
严春芳
涌泉村的人文渊薮
许 凯
涌泉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齐长城风景区的深山中,远古的造山运动使这个小山村群山环绕,古树成林。海棠树、梨树、柿子树、杏树、山楂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里村外、坡上坡下、田间地头,秋天的果实将山村装扮的浓艳馨馨,风情万种。齐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遗址,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断墙处,孟姜女的老宅就在涌泉村。当年孟姜女寻夫走过的小道,如今修成齐长城遗址保护公园,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孟姜女文化公园。
涌泉村的人文历史、文化遗存正是孟姜女哭长城留传千年故事的根基所在。涌泉村被录入中国传统古村落。
村民告诉我们,现在社会上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版本变种了,与事实不相符。
孟姜女不姓孟。古代兄弟姐妹的排行,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的“孟”是排行老大的称谓,是姜家的大女儿,“姜”才是姓氏。孟姜女被误读姓氏千年。
齐长城并非秦长城。历史上齐国是第一个修建长城的国家。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西起滔滔黄河,东止黄海之滨,蜿蜒千余里。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批准为全国重点交物保护单位。我们登上齐长城,看这二千五百年前凝聚华夏先民血泪的宏伟建筑,领略齐长城风采与文化。村民们说:齐长城是中国的“长城之父”,史称千里长城。秦始皇是受到齐长城的启发才修建秦长城。齐长城完工300年后秦长城才开工,齐长城比万里长城存在的年代要早很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齐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村民们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村后劈山,那里有保存最完整的齐长城遗址和哭倒长城断墙处遗迹。这是传说故事最好的写真和缩影。孟姜女的原型是齐人杞梁妻,而杞梁妻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在齐地涌泉村后的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再说,传说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而不是秦朝。国家将“孟姜女传说核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孟姜女哭倒的长城不是豆腐渣工程。村民们说:村后劈山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干垒建筑遇上大雨,正好是孟姜女痛哭之际,出现城墙倒塌是符合情理的,是一种巧合。孟姜女痛哭时,城墙随之坍塌,一段别样凄婉的故事就产生了,流传开来。后人不断的夸大和改编,广泛流传。
孟姜女的传说和秦始皇不沾边。戏剧化的演绎,为了解齐长城文化增添了色彩。村民们说:真实故事跟秦始皇毫无关系,冤枉了秦始皇。是后人口口相传中以讹传讹,嫁接到秦始皇身上,秦皇上蒙受不白之冤。历史的漫长变迁,很多真相被湮灭,真实的故事反而不为人知。现在我们听到的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是经历代故事演变而来的变种版本。后人误认为山海关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此地修建孟姜女庙,常有人祭祀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其实搞错了地方。
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哪里巳经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早已成为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长城文化与孟姜女己融为一体,那里有长城那里就有孟姜女的故事流传。
美之所在,就在涌泉。余秋雨先生在其《极端之美》一书中讲述了昆曲之美,书法之美和普洱茶之美,认为这三种美韵是极端的,是一种大美。我在涌泉村看到了另外一种美,即涌泉之美。涌泉的美,美在原始自然,美在宁静贤淑,美在山川间、梯田内、泉水里;涌泉的美,美在长城的山势、山巅,犹如中国书法的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逶迤盘山的灵动之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涌泉的美,美在大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文脉长远、底蕴丰饶,依托齐长城与孟姜女的关联故事,让人感受涌泉的大美;涌泉村流传孟姜女哭长城小调犹如昆曲唱腔,让人心魂摇曳,神思悠然。果树丫犹如昆曲演员的指尖遥指远方,轻近处树丫绕水,舒展间风致楚楚;满山的果实犹如普洱茶的香气、滋味一应俱全。涌泉的美,无处不在。这是一种“生态文化”的“极端之美”,是“文化极品”。何为“文化极品”?余秋雨先生提出五项标准:独有性、顶极性、具体性、共知性、长续性。涌泉村的“生态文化”,稳健、深厚、悠长,符合这五项标准,堪称“文化极品。
壹点号严春芳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关于长城的恐怖传说、关于长城的恐怖传说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