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把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三个长城保护员的故事
新华社石家庄6月11日电(记者李凤双、曹国厂、郭雅茹)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横跨15省区市,蜿蜒盘旋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在长城沿线,有一支6000多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他们踏遍长城的每一个角落,抚摸长城上的每一寸砖墙,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
张鹤珊:长城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仲夏时节,天刚蒙蒙亮,在离秦皇岛市区40多公里的长城脚下的城子峪村,67岁的张鹤珊揣上垃圾袋,提一把镰刀,出门巡护长城。
一路割杂草、捡垃圾、查看每一处城墙……张鹤珊健步如飞,太阳爬上山头,他也登上了敌楼。6公里、23个敌楼,张鹤珊每天至少用5个小时巡视一遍。
张鹤珊生长在长城脚下,对长城感情深厚。1978年,23岁的张鹤珊开始自发守护长城。2003年秦皇岛建立“长城保护员”机制,他成为首批长城保护员。
劝走放羊倌,赶跑偷砖贼……为守好长城,张鹤珊跟很多人急过眼、红过脸,也吃过各种苦头,可他凭着热爱坚守了44年。“长城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离不开它,每天不去走一走、看一看,心里总放不下。”张鹤珊说。
每年这时候,不少户外爱好者到长城上组织集体活动,乱扔垃圾等现象时有发生。《长城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有组织地在未辟为参观游览区的长城段落举行活动。为此,张鹤珊想出一个法子,他主动联系各地“驴友”组织负责人,宣传相关规定,并在巡护长城时为“驴友”义务讲解长城知识。为了听他的讲解,一些“驴友”爬长城前主动向他“报备”,还随身带上袋子清理捡拾沿线垃圾。
张鹤珊在给游客讲解有关城子峪长城的故事(2016年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张鹤珊不仅保护长城,还不断研究长城,搜集民间传说,挖掘长城文化内涵。2009年,他的《长城民间传说》出版,收录20多个故事。
为更好地宣传保护长城,他还开设个人抖音账号,通过短视频和不定期直播为几十万粉丝分享巡护见闻和长城文化……
“长城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只有保护好它,才能让子孙后代感受到长城文化、长城精神。”张鹤珊说,守护长城不是任务,是对祖先和子孙后代的交代,是文化的传承。
许国华:让长城文物“活起来”
六月的板厂峪,天高云淡,群山吐翠。山脚下,一座满是“老宝贝”的长城文化展馆,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这是明代的火铳,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这是当时戍边官兵用的毛笔盒,你看多讲究,笔筒和墨盒是一体的。”68岁的许国华格外珍视这些老物件,“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
四百多年前,一支由义乌将士组成的军队远离家乡,在名将戚继光的带领下修筑蓟镇长城,长期坚守在从山海关到居庸关西的敌台。他们以敌台为家,繁衍生息,后在长城脚下发展出许多义乌兵后裔聚居的村落,秦皇岛市驻操营镇板厂峪村就是其中之一。
保护好长城是板厂峪村村民许国华心中的信念。“小时候在长城上玩,看见有人到长城上翻砖抓蝎子、挖草药、放羊、搬长城砖,我就心疼!”许国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感情。
2002年,许国华当起了长城保护员,全身心投入到保护古长城的工作中。20年来,许国华为长城文化展馆的发展和完善不断努力。“我对长城文化的热爱更深切了,每一件宝贝都有它的故事,都有先辈生活的印记。”许国华说。
2020年许国华在板厂峪长城巡查。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许国华在微信公众号上宣传长城文化,讲解长城知识。截至6月10日,《老许讲长城文物》已经制作了285期,还在持续更新中。
如今在许国华带领下,多位志愿者在板厂峪从事长城保护、文物整理和讲解等工作。“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长城故事,宣传长城文化,加入长城的保护中来,才能将长城精神传承下去。”他说。
林长友:我的使命是让长城的生命尽可能延长
始建于1368年的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区交界,1567年在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带领下进行了续建、改建,以其保存完好的建筑工艺与防御体系蜚声海内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的金山岭长城,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是周边村民的“石料厂”。那时人们物质条件差,缺乏保护长城的意识,一些村民到长城撬砖垒房。
看到这种情形,金山岭长城脚下的二道梁子村村民林长友的父亲退伍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长城之路。
“父亲保护长城是义务行为。”林长友说,为养家糊口,父亲只能利用工作之余巡护长城。
父亲病故后,为照顾家庭,林长友初中毕业后就到北京务工,在古建公司学了一年多瓦工后,收入相当可观。可长城保护工作也需要有人继承,1989年,他决定回老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30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从未间断巡护长城。
如今已是金山岭长城文物管理处文物保护科副科长的林长友,每天依然带领他的团队,巡走在近10公里的长城沿线上,仔细查看砖石有没有松动、移位、脱落,墙体是否有酥裂、下沉,敌楼、马道是否渗漏、积水……在看管保护长城的同时,他们还肩负着长城环卫、森林防火、宣传引导等职责。
“金山岭长城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从一名瓦工成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的使命就是尽我所能,让长城的生命尽可能延长,再延长……”
长城传说故事(五)秦皇求仙
秦皇岛长城地域流传着众多传说。其中,先秦传说因年代久远,古迹多已不存,或凭方志传世,或以民间传说口口相传。但也有特例,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秦皇岛北戴河金山咀地区发掘出秦代帝王行宫建筑遗址。该遗址是秦始皇嬴政“巡游碣石,刻石求仙”的佐证,也证明了秦皇岛城市名字的由来。先被评为“七·五计划”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秦行宫发掘现场
秦始皇巡游碣石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一带(秦皇岛沿海地域)开展了大规模求仙活动,并派人找到了居住在碣石山上的仙人羡门子高,求长生不死之药,并派人下海寻找仙人,命丞相李斯在碣石门题刻了《碣石门辞》。
《碣石门辞》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威服。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服土域。
皇命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威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由,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之”碣石有“巡边”之意,“求仙”并非主要意图。从铭文上看,秦始皇一生多次在名山刻有铭文,但此次刻石碣石,并未单纯宣扬一统天下的武功,反而第一次将休养生息列为主要内容。说明本次“之”碣石,是秦始皇未来国家治理思路的转变,是对心中美好蓝图的描述。
秦皇求仙图
秦皇岛是东北亚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秦始皇“之”碣石,虽未求得长生不死的仙药,也未能阻止秦帝国三世而亡。但是,却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东北亚丝绸之路是指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水陆交往。秦皇岛曾发生两件事,使之与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开辟结下不解之缘。
一是自周武王灭纣,流放箕子,路经孤竹,到达朝鲜。中国民间亦有“箕子嫁女孤竹”的传说。箕子奔赴朝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由此传到朝鲜。
二是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派一众方士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从秦皇岛东渡日本。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时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
(徐福东渡)
秦皇岛地名溯源
“秦皇岛“三字于古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杨琚《秦皇岛》一诗,“”古殿远连云缥缈,荒台俯瞰水潺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501年)版《抚宁县志》说:“秦鱼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曾驻跸于此”。明万历年间蒋一葵《长安夜话》记载的更为详细:“关(山海关)南六里有孤山,屹然独立于海上,四面皆水,俗称秦皇岛。”后由于距海岸线较近,淤积大量泥沙,成为沿海沼泽地。19世纪末,清政府于此修建泰皇岛港。”自此开始,经百余年人工堆填,终使小岛与陆地相连。秦皇岛之名由狭义的小岛逐渐扩展至如今秦皇岛市管辖范围。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的发现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在清末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与自古“碣石”之争有关。
碣石在哪里被称为“千古之谜”,探询碣石,也就成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宏愿。“碣石”在孔子的《尚书》、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史书上均有记载。当魏武帝曹操挥鞭碣石,吟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时,他不会想到千年之后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会在同样的地域,挥毫写下“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正是有了毛主席的诗句,才在全国史学界掀起了探讨碣石的高潮。胡锦涛总书记、胡春华省长也曾与秦皇岛市党政领导探讨碣石文化。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
清末,随着外国人在北戴河营建别墅,荒莽的金山嘴海滩一时间人头攒动,一派欣欣向荣之景。1924年,在北戴河金山嘴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学术界不小的震动。当时,美国考古学家毕孝浦和斯密兹尼恩博物院的调查人员,在金山嘴发掘出不少汉砖、千秋万岁瓦当、铁镞头、古瓷等文物,证明在秦汉时期,这里有过庞大的建筑群。同年,置身上海的历史学家邵瑞彭闻讯后,立刻撰写了《北戴河考略》一文,认为毕孝浦等人“发见故城遗址及箭镞、陶器,以其地为汉代舟师聚泊之所,其说颇可信”,推断“按北戴河今属临榆县西鄙,窃谓即古之碣石也”。
夔纹半瓦当
20世纪70年代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依据《说文解字》中对“碣”字的诠释,推断“碣石”应指位于昌黎县的北碣石,理由有二:一是昌黎县的北碣石海拔695米,周围数十里,屹立于渤海北岸近海平原之中,与《说文解字》中的“碣,特立之石也”记载相符;二是此处的山峦高耸伟岸,可供帝王率领百官、万扈登临俯瞰,且又位于东西交通大道的侧近,便于攀登。20世纪80年代中期,冀、辽两省的考古人员先后又在绥中万家乡的姜女坟与北戴河的金山嘴一带,发现了几处秦始皇行宫遗址,有关“碣石”究竟位于何处的争辩,再次引发了学界不小的波澜。
2019年7月16日,依托遗址建设的秦皇岛市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开始对游客免费开放。“一峰压水,三面晴波,气势恢宏”的碣石行宫建筑群重现于世。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
一块佐证“秦始皇求仙入海”的石碑
秦始皇莅临秦皇岛的史迹,除北戴河秦行宫遗址,“秦始皇求仙入海处”原本有一方赑屃鳌座石碑,却不幸在文革时惨遭焚毁,后被推入海中。1988年,经文史工作者不懈努力,先后发现了主体残碑8块,又在港务局一职工家中搜集到一大块、总重量达10余吨的残碑。此后,市政府又组织力量,将剩余的残碑陆续打捞出海。因残碑在海中已浸泡长达20余年,经海水腐蚀,碑文早已无法辨认。后经学者多方努力,终于在原址处复制了一块新碑。
秦皇求仙入海处
求仙祈福、康养文化与古代航海家
秦始皇命方士出海求仙,造就了中国古代第一批航海家。
秦皇岛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燕国,地处中国东北沿海的一隅。春秋战国时代,争霸战争打得暗无天日,一些人不愿被霸主政治钳制和战争困扰,开始逃往远离政治和战争中心的燕国,探究重生和贵生的生活,通过方、仙、道的养生文化探索,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方”即方士,“仙”即仙人,“道”即道家,方士分为方技之士和方术之士,方技之士包括研究航海、星象、农家、医家等有一技之长的人,方术之士包括研究神仙丹药、冀求长生不老进而羽化登仙的人。这些方士通过气功和丹药的修炼,精神达到一定境界,幻想着出现一个超越现实时空的理想国,过着仙人的生活。而燕国濒临的这片大海上经常出现海市蜃楼,亦真亦幻,虚幻飘渺,方士们为这种奇幻景象所迷惑,便认为那就是要寻找的仙山,远离尘世的理想国,进而开始把陆地求仙转向海上求仙,希望能找到海市蜃楼。
从航海史角度理解,“方士”是中国早期从事航海事业的航海家。“海上方士”曾利用自己航海知识和经历,编造了海中虚无缥缈的“三神山”,传播了奇幻诡异的神仙故事。因此使战国时的齐威王、燕昭王等非常笃信海上方士,“使人如海求蓬莱,方丈、瀛洲”(即海中神仙居住的“三神山”)。据董说的《七国考》,“燕塞碣石”则是燕昭王当年的“入海求仙处”。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和当代学者考证,燕昭王之所以在今北戴河金山嘴一带“筑碣石宫,并亲往师之”,其目的是为了招纳邹衍和海上方士之流,开辟碣石海港,从事频繁的海上活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渤海沿岸燕齐和朝鲜、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并对历代统治者效法先人,登临碣石,经略碣石海港,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戴河金山嘴海边
“秦皇求仙”与康养旅游
秦始皇“之”碣石是秦皇岛地区康养旅游的开端。
也说明了,秦皇岛在古代就因风景优美被赋予“健康长生”的美好寓意。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消费观念的开始转变,休闲“享受型”旅游需求不断增长。今天的旅游,不再是帝王将相独享。成了一种群众文化,一种综合修养,成了一种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体验。秦皇岛发展康养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拥有碧海蓝天、森林氧吧、广袤葡园,积累了多年的疗养康养的经验,是全国最大的休疗养康复基地,是国家民政部、发改委确定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秦皇岛将全力推动从滨海休闲旅游向山海康养度假扩展。实现旅游发展新升级,使“康养旅游”成为秦皇岛打造“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新亮点,金色名片。
(曹建雄 摄)
“往事越千年”,后人遐思,完成统一的秦王朝若按照《碣石门辞》所述治理国家,秦朝或可如汉唐盛世。但历史没有如果,继陈胜、吴广流誉后,又有项羽、刘邦奋起挥钩钺。斯人已去,秦皇求仙的传说却在故“碣石地”流传。这个中国唯一以帝号命名的城市迷人之处,就是将奋斗者的“个人健康”与“国家统一”的命运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历史的节点驻足,在古迹旁回味这些故事,或为警示、或为激励、或为启示。它们是历史的诗歌,低吟浅唱,告诉我们是谁,曾经何处,未来何往,当下何为。
来源:秦皇岛发布
新华全媒+|万里长城知多少?
长城
历经2000余年营造
分布于15个省区市
总长度超过2.1万公里
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
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
视频加载中...
它像巨龙
在茫茫群山间蜿蜒前行
时而与黄河并肩行走
时而与黄河握个手
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处处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
这处石砌门洞背靠大山、面向黄河
是用来干什么的?
文物部门说它是“水门”
有泄洪功能
如今残缺的身躯引起后人无限遐想
长城
内敛稳重
极具中国文化韵味
同时
由于各地石料成分不同
也会呈现鲜艳靓丽的一面
长城
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同文明的碰撞融合
也见证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千年梦圆
长城
不仅具有丰富的文物价值
更凝聚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以及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一个个伟大的长城抗战故事
是用生命谱写的爱国颂歌
长城
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记者:王学涛、柴婷
摄像:柴婷
报道员:苏永杰、李哲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山西分社
联合出品
【关于长城的传说有哪三个 有哪些关于长城的传说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