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模范丨道德模范陈国庆:“诚实守信”成就“成功之路”
人物名片
自从1996年下海创业,舟山成功之路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庆,始终坚持一个朴实的座右铭:一个人能让他人获得信任,靠的是诚实守信,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创业道路上越走越宽。
如今,“诚实守信”成就了“成功之路”,陈国庆开始回馈社区:成立党员志愿者应急小分队、结对大凉山贫困学子……2014年,陈国庆被评为普陀区第二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社会给我财富更应懂得回报
“听说有人给我们送清凉,想想肯定是老陈。 ”8月16日上午,陈国庆带着90多份饮料、水果来到普陀区大干社区环卫工人集中休息点,专程给这些辛苦工作的城市美容师送“清凉礼物”。
“他们才是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人。 ”陈国庆说,任何一份创业成功都离不开这个社会的支持,回报社会是一名企业家必须担当的责任。从2015年开始,陈国庆就开始关注自己厂区周边的环卫工人、等室外一线劳动者,每年高温天、寒冷天他都会给他们送去各种礼物。
除了给周边的一线工作人员送“礼物”,每年总有那么几天,陈国庆会去芦花敬老院看望老人们。“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老人们看着我们的眼神是陌生的,但现在,他们会拉着我的手说,‘我认得你,我知道你是谁’真的是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我和他们一起唱革命歌曲,也特别高兴。 ”陈国庆告诉记者,现在自己走在附近的路上,环卫工人看到他都会聊几句,感谢自己的付出,这就是他人生最好的礼物。
给沈家门大干社区70岁以上的老人赠送空调被,给90岁以上老人常年发放敬老金等等,这些年,陈国庆为公益事业捐款的金额自己都已经记不清了。2011年,陈国庆在电视上看到四川某地留守儿童的贫困现状,他专程赶到那里捐款25万元,结对当地学校的84名女童。“自己最初的创业动力,只是为了生计,为了让父母妻儿生活过得好一些,但当一个人的后顾之忧都解决了,就应当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其实,有能力帮到别人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朴实的陈国庆,只想为这个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员工才是企业发展的未来
20多岁时,陈国庆还是我市一家水产公司的普通工人。“那时候我就想去创业,不喜欢在办公室呆着。 ”1996年,陈国庆买断工龄离开了水产公司,和表弟组建了一个车队,从此天南地北地跑货运。
“下海之后,我做过很多行业,每个行业都非常辛苦,特别是做驾驶员,如果车辆出故障时真让人叫苦连天,因为维修点不多。当时虽然外地大城市卡车售后服务已渐趋成熟,但在舟山还是一块空白。 ”2001年,看到商机的陈国庆在平阳浦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汽车维修服务公司,专门从事卡车、客车维修服务。因为找准了机会,加上始终坚持诚信经营,陈国庆的创业步伐大步迈进。
“企业的成功,除了社会,我最要感谢的是我们的员工。 ”说起创业路上的伙伴,陈国庆说,人的奋斗目标都是有阶段性的,比如刚参加工作时,一般人只是希望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过了这个阶段后,会希望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等。
2011年,正当陈国庆的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宣布进行股份制改革,把手头的部分股权出让给各厂主管、经理、主任、技师等核心员工,自己持股比例缩减到50%。正是这种一起发展的魄力,在整个汽车维修行业人员流动率普遍在10%~15%的情况下,陈国庆公司的班、组长以上核心员工的流动率几乎为零,学徒工的整体流动率也仅为3%左右。陈国庆说,有舍才有得。至少,他的这一个决定,除了凝聚了人心,也赢得了员工们对他的肯定。
除了出让股份,陈国庆还设立了企业员工互助基金,用每年利润的1%,救助重病住院职工,帮助生活困难家庭。这笔员工互助基金,至今却没有用到过,并非没有人需要救助,而是每次陈国庆都自掏腰包了。比如,一位员工因病长期住院后病逝,陈国庆资助他的孩子每年5000元直至大学毕业,他还与一位湖州员工的妹妹结对助学,每年12200元,4年共48800元。
组建应急小分队始终在一线
在刚刚过去的“利奇马”台风中,已经51岁的陈国庆连续2天没有睡觉。“我在沈家门街道巡逻,哪里有需要,我们的应急小分队就会出现在那里,仅这次台风我们就转移了近300人。 ”陈国庆说,每年只要到台风期间公司全员值班上岗,男同志在外巡逻抢险、转移人员,女同志在各救灾点做好后勤服务等。
2012年,陈国庆投入资金近3万元,成立了由十余名党员骨干组成的“党员志愿者应急小分队”。在当年的“海葵”台风侵袭期间,这支小分队成员昼夜值班,多辆车时刻待命。 2015年抗击强台风“灿鸿”中,陈国庆连续40个小时没合眼,带领20多位员工冒雨转移300位群众到附近避灾场所。只要台风来袭的那几天里,沈家门街道都能看到这支应急小分队的身影。
“在我的理念中,一名员工如果没有一颗回报社会的心,那就不是一名称职员工,所以每次台风天除了特殊情况外,一律值班。 ”陈国庆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自己就想着多做一点。
人物名片
自从1996年下海创业,舟山成功之路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庆,始终坚持一个朴实的座右铭:一个人能让他人获得信任,靠的是诚实守信,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创业道路上越走越宽。
如今,“诚实守信”成就了“成功之路”,陈国庆开始回馈社区:成立党员志愿者应急小分队、结对大凉山贫困学子……2014年,陈国庆被评为普陀区第二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社会给我财富更应懂得回报
“听说有人给我们送清凉,想想肯定是老陈。 ”8月16日上午,陈国庆带着90多份饮料、水果来到普陀区大干社区环卫工人集中休息点,专程给这些辛苦工作的城市美容师送“清凉礼物”。
“他们才是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人。 ”陈国庆说,任何一份创业成功都离不开这个社会的支持,回报社会是一名企业家必须担当的责任。从2015年开始,陈国庆就开始关注自己厂区周边的环卫工人、等室外一线劳动者,每年高温天、寒冷天他都会给他们送去各种礼物。
除了给周边的一线工作人员送“礼物”,每年总有那么几天,陈国庆会去芦花敬老院看望老人们。“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老人们看着我们的眼神是陌生的,但现在,他们会拉着我的手说,‘我认得你,我知道你是谁’真的是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我和他们一起唱革命歌曲,也特别高兴。 ”陈国庆告诉记者,现在自己走在附近的路上,环卫工人看到他都会聊几句,感谢自己的付出,这就是他人生最好的礼物。
给沈家门大干社区70岁以上的老人赠送空调被,给90岁以上老人常年发放敬老金等等,这些年,陈国庆为公益事业捐款的金额自己都已经记不清了。2011年,陈国庆在电视上看到四川某地留守儿童的贫困现状,他专程赶到那里捐款25万元,结对当地学校的84名女童。“自己最初的创业动力,只是为了生计,为了让父母妻儿生活过得好一些,但当一个人的后顾之忧都解决了,就应当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其实,有能力帮到别人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朴实的陈国庆,只想为这个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员工才是企业发展的未来
20多岁时,陈国庆还是我市一家水产公司的普通工人。“那时候我就想去创业,不喜欢在办公室呆着。 ”1996年,陈国庆买断工龄离开了水产公司,和表弟组建了一个车队,从此天南地北地跑货运。
“下海之后,我做过很多行业,每个行业都非常辛苦,特别是做驾驶员,如果车辆出故障时真让人叫苦连天,因为维修点不多。当时虽然外地大城市卡车售后服务已渐趋成熟,但在舟山还是一块空白。 ”2001年,看到商机的陈国庆在平阳浦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汽车维修服务公司,专门从事卡车、客车维修服务。因为找准了机会,加上始终坚持诚信经营,陈国庆的创业步伐大步迈进。
“企业的成功,除了社会,我最要感谢的是我们的员工。 ”说起创业路上的伙伴,陈国庆说,人的奋斗目标都是有阶段性的,比如刚参加工作时,一般人只是希望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过了这个阶段后,会希望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等。
2011年,正当陈国庆的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宣布进行股份制改革,把手头的部分股权出让给各厂主管、经理、主任、技师等核心员工,自己持股比例缩减到50%。正是这种一起发展的魄力,在整个汽车维修行业人员流动率普遍在10%~15%的情况下,陈国庆公司的班、组长以上核心员工的流动率几乎为零,学徒工的整体流动率也仅为3%左右。陈国庆说,有舍才有得。至少,他的这一个决定,除了凝聚了人心,也赢得了员工们对他的肯定。
除了出让股份,陈国庆还设立了企业员工互助基金,用每年利润的1%,救助重病住院职工,帮助生活困难家庭。这笔员工互助基金,至今却没有用到过,并非没有人需要救助,而是每次陈国庆都自掏腰包了。比如,一位员工因病长期住院后病逝,陈国庆资助他的孩子每年5000元直至大学毕业,他还与一位湖州员工的妹妹结对助学,每年12200元,4年共48800元。
组建应急小分队始终在一线
在刚刚过去的“利奇马”台风中,已经51岁的陈国庆连续2天没有睡觉。“我在沈家门街道巡逻,哪里有需要,我们的应急小分队就会出现在那里,仅这次台风我们就转移了近300人。 ”陈国庆说,每年只要到台风期间公司全员值班上岗,男同志在外巡逻抢险、转移人员,女同志在各救灾点做好后勤服务等。
2012年,陈国庆投入资金近3万元,成立了由十余名党员骨干组成的“党员志愿者应急小分队”。在当年的“海葵”台风侵袭期间,这支小分队成员昼夜值班,多辆车时刻待命。 2015年抗击强台风“灿鸿”中,陈国庆连续40个小时没合眼,带领20多位员工冒雨转移300位群众到附近避灾场所。只要台风来袭的那几天里,沈家门街道都能看到这支应急小分队的身影。
“在我的理念中,一名员工如果没有一颗回报社会的心,那就不是一名称职员工,所以每次台风天除了特殊情况外,一律值班。 ”陈国庆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自己就想着多做一点。
诚实守信换来致富增收——记第七届曲靖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刘凯槟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1992年生出生的刘凯槟今年29岁,别看他年纪轻轻,他已成为云南煜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还获得了“第七届曲靖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5年,刘凯槟大学毕业后返回自己的家乡陆良县马街镇郭家村开始了他的花卉创业之路。他时刻要求自己要踏踏实实做人,把职业道德融入到工作、生活中,在加快陆良县花卉产业由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创业第一年,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刘凯槟亏了10万元。经过一年到各地的学习、摸索,他扩大种植面积并带动28户农户加入种植,在2016年底初见效益。他始终坚持“学会诚实守信,做到诚实守信”的原则,在2017年组建了陆良县逸禾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昆明国际花拍公司将逸禾花卉设为陆良鲜切花集货站。2018年,他提升和完善设施后,刘开始从品种、销路上下工夫,由于他一贯坚持的诚信原则,得到业界好评,与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达成长期合作。刘凯槟组建了自己的销售团队和销售平台,保证质量,提高效率,他的花卉也收到了良好的口碑,一路畅销至全国各地。2019年,刘凯槟荣获“陆良县第十一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第二批爨乡产业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同年,云南煜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荣获陆良县“青年文明号”,同年还荣获“曲靖市龙头企业”。
2018年,合作社实现年产值3150万元左右,带动就业人数200余人,刘凯槟坚持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他还与当地政府搭建扶贫协议,通过多种方式带动了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花卉增收。他用自己的诚实守信、不断创新、坚持原则壮大自己的事业的同时带动贫困户走向脱贫之路。
(市文明办供稿)
本文来自【曲靖日报-掌上曲靖】,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曾子杀猪与曾子,关于诚信的正反辩题
提起“曾子杀猪”的典故,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
这个典故记载在《韩非子》中,说的是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小儿子也哭着喊着要一起去,妻子就说:“乖,在家好好念书,等妈回来给你杀猪做肉吃。”小儿子在赶集和吃肉之间权衡了一下,最终选择了后者,乖乖地回到里屋,哇啦哇啦地背老爸的名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看到这里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因为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事儿,自己小的时候,或是自己的孩子哭闹的时候,大人都会许诺很多东西,目的是让孩子停止哭闹,至于能不能兑现,就要看大人的心情了,如果非要记在心上,那就是自寻烦恼了。
曾子的妻子显然也是这么想的,小孩子嘛,哄哄就好了,哪儿能事事当真。于是,就心安理得地出门了,完全没有注意到旁边正竖着耳朵的老公。
当妻子赶集回来,还没等到门口,就听见院子里有“霍霍”的磨刀声,进门一看,果然老公正在满头大汗地磨刀,旁边躺着一头五花大绑的猪,正向她投来求救的目光。
妻子大惊,连忙问:“你磨刀干什么?还没到过年你就想杀猪啊?”
曾子头也没抬,说:“你刚才不是说杀猪给儿子吃吗,我把刀磨好,你回来正好杀。”
妻子笑道:“咳,那不都是说着玩的吗,你还当真啦!”
这时,曾子抬起头来,用充满智慧的目光盯着妻子,说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名言:“小孩子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没有判断能力,父母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今天你骗了孩子,就是教他同样去骗别人。母亲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以后就不可能再教育他了。”
按照传统的叙事方式,妻子听完后“大惭”,当即夺过刀,亲手把那头猪给杀了,做了一顿香喷喷的猪肉饭给儿子吃。
这个故事真好,无论是英明智慧的曾子,还是知错就改的妻子,甚至那头深明大义的猪,都表现得非常完美,非常感人,以至于流传了两千多年,一直都是最好的教育题材。
不过,除了这个故事,在曾子身上还发生过另外一个不是很多人知道的故事——“曾子”。
这个故事记载在《战国策》中。在曾子的老家费城,有一个人跟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有一天,这个曾参在外面跟人发生口角,一时性起把那人给杀了,然后就跑了。
这时,曾子的一个邻居正好路过这里,听说的叫曾参,吓了一跳,曾参不就是我邻居吗?一时慌了神,也没细问,赶紧跑回去报告曾子的老妈:“不好啦!你儿子在外面啦!”
曾子的老妈正在家里织布,抬起头来看了一眼邻居,淡定地说:“别瞎说,我儿子天天跟着孔圣人,都快学成圣人了,怎么会?”
邻居急道:“怎么是瞎说!我亲耳听到的!的就是曾参!”
老妈头也没抬,说:“一定是你听错了,我儿子是什么人我最清楚,他不会的。”说完继续织布。
邻居悻悻地走了。
过了没一会儿,又有一个人来跟曾子的老妈报告:“不好啦!你儿子曾参啦!我亲眼看见的!”
老妈看着那人,问:“你是不是看错了?”
那人叫道:“没看错!就是你儿子,把人家脑浆子都打出来啦!”
老妈这时也有点迟疑,自言自语地说:“我儿子我了解,应该不会吧。”
那人走后,不一会儿又跑来一个人,边跑边喊:“曾大娘,赶快跑!你儿子啦,官府派人抓你来啦!”
老妈一听,慌得扔掉手里的梭子,织的布也没收拾,赶紧逃走了。
相比流传极广的“曾子杀猪”,这个“曾子”的故事可能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但这个故事讲的道理大家是不陌生的——在谣言面前,一次两次或许还不会相信,但如果次数多了,就连最了解、最信任的人也难免会信以为真。
一个杀猪,一个;一个信言,一个谣言。如此完美地发生在曾子身上,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玩笑。
关于“诚信”的问题,其实不光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在讨论,在任何一个时代它都是热门话题。两千多年来,“曾子杀猪”与“曾子”就像阴阳两面一样,都在交互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可悲的是,似乎后者的力量要强大得多。
我很想知道,曾子的儿子长大以后,如果他也遇到“曾子”的谣言,他会怎么做?他的奶奶经受住了两次考验,他能经受得住几次呢?
历史杂志《旧闻新知》主编,《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专注于有趣味、有思想的历史随笔。出版《世相西游》《百年口号》《民国碎片》,台湾出版《历史是一场思辩与智慧之旅》。
【关于诚信的正面事例素材 关于诚信的典型事例正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