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时间:05-20 道经 纠错

道德经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 至大顺。

【译文】
 
古代善于遵行“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乃是因为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去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成为国家的灾祸;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作“玄德”。玄德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和万物一起复归到道的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自然。
 
【导读】
 
治国者不能教民以智巧,而是要让人民回归于纯朴。用巧智治国,必将危害国家,而纯朴厚重才是国家的福泽。因此老子提倡“将以愚之”,使民无知无欲。
 
【解析】
 
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以道治国而不以智治国的主张。人的智能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道德的基础而用智,那么就会成为天下的大祸患。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在老子看来,民众之所以难治,就是因为统治者治理不善造成的,那么统治者应该怎样安抚民众呢?老子指出,应该“将以愚之”,这里的“愚”足淳朴厚道的意思,一旦民心淳朴了,民众就不会惹是生非,胡作作为了,这样天下也就自然太平了。在一般人看来,能够在自己所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谋取利益并实现个人价值,那么这个人就是聪明之人。否则,就是愚蠢的人。老子的看法则完全相反。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把人生意义仅仅定位为谋取私人利益和实现个人价值上,那么这就相当于把自己与整个世界对立起来了,势必会引起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对抗与冲突,这种不自量力的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那么,怎样才算是聪明的人呢?聪明之人能够意识到任何人都是世界所生、世界所长,而世界又是人类生存的源泉,所以他们就会把自己同整个人类和整个世界融为一体,积极投身到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各项事业中去,服从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意志。在老子看来,整个世界就是道德的产物,所以只有胸怀世界的人,才是合乎世界本质和道的本质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充实、富有、自由和幸福的人。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里的“治”,意为和谐、统一。老子认为,民众之间是很难实现和谐统一的,他们相互对立、相互冲突。“智”指的是以追逐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智慧”。这种智慧与一般意义上的“智慧”不同,它导致人们相互冲突、相互斗争,人们运用这种智慧获得的实际利益与团结协作所获得的实际利益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里的“贼”指的是致使天下大乱的祸患或灾难,这种祸患和灾难不是别的,就是人们把人类社会变成了一个猎场,而人们对于社会的态度和行径也就跟强盗的态度和行径无异了。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是什么呢?不就是前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之“德”吗?不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之“德’’吗?不就是“道生之,德畜之”之“德”吗?这个“德”是深且远的“道”之“德”,因为道是世界的根本,而整个世界的存在,实际上就是道德的存在。“玄德深矣,远矣”中的“深”意为不断深入,“远”意为不断扩展。“与物反矣”中的“反”就是回归到存在的本源之中,这个本源即世界或宇宙,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玄德与具象的物不同,德是无形无象的,需要透过物的运动才能显现出来,必须透过物象去审视品味。一旦落于具象,就不再是德了。
 
通过对老子这一章的解读,我们可以透悟人生的一个规律:做事情的时候,只有遵循大道,做到敦厚朴实,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子在本章中说,如果拥有了心智,人心就会变得伪诈起来,而国家也就难以治理了。我们可以把这个道理推延到个人:如果我们心智过多,不但会感到劳累、困顿,还会导致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逐渐恶化。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狡诈、善变和满怀心机,都想着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虚伪、狡诈和面目可憎,这样的话,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还有什么乐趣呢?
 
任何人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伪诈的环境里,也没有人愿意和虚伪的人打交道。如果我们想摆脱嘘伪的环境,避免与虚伪之人交往,那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无论环境变得怎么样,我们都要保持心灵的自然纯真状态,在待人接物的时候都要秉承自然淳朴的特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返璞归真,悠然自得,享受人生的欢乐。
 
王弼《道德经注》
 
明,谓多智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多智巧诈,故难治也。智,犹治也。以智而治国,所以谓之贼者,故谓之智也。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当务塞兑闭门,令无知无欲。
 
而以智术动民,邪心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民知其术,随防而避之。思惟密巧,奸伪益滋,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稽,同也。今古之所同则,不可废。能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
 
明,是聪明、多识、机巧、诡诈的意思,遮蔽了原木一般简单、朴素的品质。愚,是无知、保守本真、顺其自然。聪明、机巧、诡诈,所以难以治理。智,就是以智巧心机来治理国家百姓。用智巧心机来治理国家,之所以被称为国家的祸害,就是因为利用了智识。百姓难于治理就是因为他们的智识太多。应当努力关闭他们引起欲望、获得智识的门户,让他们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想要。
 
而以智巧的权术来控制人民,既然已经动了不正当的心思,又用诡诈的方法来防止百姓的欺骗,百姓会了解这些方法,然后就懂得如何规避了。心思越周密、机巧,奸诈虚伪就越多,所以说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祸。稽,是相同的意思。古今的规律、原则是相同的,不可以废弃。能知道这相同的法则,是具备了深黑色的品质。这深黑色的品质是深刻、永久的。
 
苏辙《老子解》
 
古之所谓智者,知道大全,而揽于物之终始,乃故足贵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于小智,以察为明,则智之害多矣。故圣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将以愚之耳。
 
盖使之无知无欲,而听上之所为,则虽有过亦小矣。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应之,而上下交相贼矣。吾之所贵者德也,物之所贵者智也。德与智固相反,然智之所顺者小,而德之所顺者大也。
 
古代的智者,知道伟大、完全的道,而能完全了解事物从始至终的情况,这样是很难得、很宝贵的。平凡的百姓难以知道那么多而沉溺于小的聪明,以区分、辨别为明智,这种智识的害处很大。所以圣人以道来治理百姓,不是要让他们明白,是要让他们糊涂。
 
让老百姓没有智识、没有欲望,而服从、接受统治者的支配,虽然有过错也没有大的危害。我所看重的是德,寻常万物看重的是智识。德与智固然是相反的,但是智识所顺应的规律是局限、微不足道的,德所顺应的规律才是无限、永恒的道。
 
【经典解读】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愚民思想,是为统冶者维护其专制利益而服务的。其实老子并不是要人们愚昧无知,而是达到那种婴儿般的毫无心机的境界。
 
有道的统治者不会去告诉人民如何逞巧使诈,而是引导人民回归于淳朴,使智者不敢有所为。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思想,人们的思维也越来越开阔。这带来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但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很多缺陷,甚至罪恶。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电话、手机、电脑、网络工具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便利之时,也成为了很多不法分子进行违法活动的途径。电话诈骗、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于是,很多机构开始向人们普及,如何防止上当受骗,如何辨识网络诈骗。在学习这些防骗知识之余,也不禁深思,是否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风有些“不古”了呢?这些防骗智慧的出现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也许只有回归于“道”才能改变这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贪欲、恶念,才能让社会告别那些不必要的巧诈和因之而产生的防诈之术。
 
【哲理引申】
 
老子指出,真正善于治理人民的统治者,并不是依靠巧智而进行统治,他们以诚实对待人民,教人民诚实行事。这样的国家,没有那么多阴谋诡计,没有必要时刻钩心斗角,统治者不必担心民众阴谋造反,民众也不会随意对上猜忌疑虑,所有人都能各行其是,这才是国家的幸福、天下的幸运。
 
相反,有些统治者总觉得自己很聪明,时时用智谋驱使别人为自己卖命,用智谋提防身边的所有人。比如,曹操,他虽然的确很有智谋,但生活之中却充满了钩心斗角,要防备对手,防备下属,防备身边的近侍,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要防备。这样的人即使处于再高的位置,又有什么可快乐的;他们的统治看似牢固,其实完全是建立在欺诈之上,随时可能倒塌。也正是因为如此,曹魏政权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人用和曹操父子同样的手段夺走了。《韩非子·说林上》说:“巧诈不如拙诚。”唯诚可得人心。奸巧欺骗可能能取得一时的目的,然而当谎言破灭以后,所有的成果都会随之消散;只有以诚待人,遵道行事,才能真正取得长久不衰的功业。
 
统治者需要以诚治民,不行巧智,君子处世亦当如此。一个人是否有大智慧,能够取得大成就,不在于他懂什么阴谋诡计,能够耍几个小聪明,而在于他是否坚守原则,行事合乎道义。《孟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执政子产得到了一条鱼,他看到鱼在盆中忽然生出了恻隐之心,便吩咐身边的小吏将鱼放到池子里去。小吏接受了命令,却偷偷将鱼煮着吃掉了。吃完后回来向子产汇报说:“我把鱼刚刚放进池子中时,它还奄奄一息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它的尾巴开始摇摆起来,眨眼间就钻进深处看不见了。”子产听了很高兴,说:“鱼得到好的去处了!鱼得到好的去处了!”小吏出来以后,沾沾自喜地对别人夸耀道:“谁说子产有智慧的?我都把鱼煮着吃了,他却在那感慨:‘鱼得到好的去处了!""
 
小吏自以为很聪明,甚至比子产还聪明,但他这种聪明只不过是耍点小诡计而已。表面上占了一点好吃,偷吃了一条鱼,其实是损害了自己的德行,得不偿失。而子产,虽然受到欺骗,却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大德行的人,他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郑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得以保全,岂是耍阴谋诡计的小吏所能比拟的!
 
然而,生活中却有很多那位小吏一样的人,喜欢耍点小聪明,占别人一点小便宜,偶尔欺骗别人一两次。他们带着这些战果,到处沾沾白喜,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智慧,这种行为看似聪明,实际上蠢不可及。欺骗别人一两次,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好处,丧失了自己的诚心,违背了立身处世的大道,总有一天将会为自己的“聪明”付出沉重的代价。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狼来了”那个故事中的孩子,不都是从欺骗别人之中得到了一时快乐,可他们的结果却是失去了全部,甚至生命。
无论是治理天下,还是为自己的生活而拼搏,都必须知道,小聪明不等于大智慧,人民欺骗不得,上天欺骗不得,生活也欺骗不得。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以真诚对待生活,以真诚对待他人,欺瞒巧诈,不如愚而守诚。
 

【道德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