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远古呼唤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走龙

时间:04-27 民间故事 提交错误

在我国,出土了大量的“龙文物”。 虽然它们的形象截然不同,但都被赋予了无限的魅力和深刻的意义。 今天,让我们走进博物馆,欣赏这些精美有趣的“龙文物”,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龙文化。

战国龙形玉佩。海南日报记者 王鹤 摄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唐代红金走龙。

金代青铜龙坐像。本版所有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古老的召唤

新石器时代玉龙

新石器时代,我国开始出现原始的龙图案,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玉器珍品——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形象。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出土。 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玉,石之美。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玉石。 俗话说:“无故,玉不离身”。 从古至今,玉被历代人们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 红山玉龙穿越了四千多年出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和文明的传承。

红山玉龙色泽墨绿,通体光滑,高26厘米,呈钩状。 头部有长吻部和细长的眼睛,鼻子向前突出,肋骨上翘,并有两个鼻孔。 颈部有长毛,尾巴尖而卷曲。 形状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身体卷曲如钩,形如字母“C”,龙头短而小,口鼻向前伸而微撅起,嘴紧闭,鼻扁,端面近椭圆形,两个对称的圆孔作为鼻孔。 龙眼的突起呈棱形,前端圆润有棱,眼尾细长上翘。 颈背处有长鬃毛,弯曲卷起,长约21厘米。 鬃毛平而薄,有一条不显眼的浅沟。 龙的身体大部分都是素面无纹,除了额头和颌底刻有细密的方网纹。 网格突起呈规则小菱形,龙背上有一个对称的单孔。

红山玉龙的用途目前还没有定论,但由于它高26厘米,显然不是装饰品。 专家推测,它可能是宗教图腾的象征,或者是用于祭祀的礼器。

灵活且非正式

战国龙形玉摆件

战国时期,玉被视为美德的象征。 各流派都崇拜玉,达官贵人都喜爱玉。 佩戴美丽的玉石成为当时的时尚。

据史料记载,春秋末期开始大量出现龙形玉饰,战国时期达到鼎盛。 战国七侠中,楚玉是玉中之极。 战国时期出土的玉器中,造型柔和的玉器多为楚玉。 专家表示,这与楚人爱美有关,也体现了楚国独特的玉文化。 楚国甚至还设有专门管理玉石的机构——玉府,专门为楚王贵族生产玉石等贵重物品。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一对龙形玉佩。 它们被认为是战国时期最精美的龙形玉饰,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龙形玉摆件呈宝石色,长11.3厘米,宽7.7厘米,造型独特。 玉饰呈S形龙形,继承了商周饰物,具有古老的灵感。

与新石器时代的玉龙相比,这种龙形玉饰更接近现代概念中的龙形。 玉饰有龙头、龙角、四龙足。 最大的一只脚还有龙爪的形状,最后还有一条龙尾,十分生动。 龙全身布满纹路,张牙舞爪,象征着万物的觉醒和生机。 云纹不仅是吉祥的装饰,更表现了龙的腾飞和腾飞。 同时也蕴含着人们生时富足、死后升天的美好愿景。

奔跑一千年

唐代红金走龙

《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一》:从此,诸楼皆来拜,乘龙威虎鞭下昆仑。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我发现了唐诗中的“走龙”。 6条小金龙为一组,称为赤金走龙。 为唐代文物,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这组红金龙每条长约4厘米,高约2.1厘米至2.7厘米。 每条金龙重约4克。 金龙四足站立,长口细颈,脖子呈S形弯曲。 尾粗到细,尾端短而呈钩状。 头顶焊接有细金条,形成弯曲的角,四肢和身体也焊接在一起。 。 龙身躯修长,宽口伸颈,头顶有两只角,眼圆而深,嘴唇张开,下巴和脸颊上有长长的鬃毛图案,脖子弯曲。 除背部和尾部有长鬃毛纹外,通体饰有深凹的圆点纹,其上饰有片状鳞片纹,通体雕有鳞片。 金龙的胡须、齿鬃、鳞片等细节均采用凿刻手法雕刻而成,栩栩如生。

唐代的文化开放和丝绸之路的繁荣,是古代文明辉煌绽放的时期。 开放、包容也体现在这一时期的龙文物上,成为盛唐盛世的真实写照。 红金走龙打破了人们对“飞龙”的形象,充满包容性和动感的审美特征。 每一条金龙都有四条细长的长腿,呈奔跑状,形象各异,表情各异。 有的昂首挺胸,勇往直前,有的微微站立,抬头仰望。 金龙分叉的角、昂首阔步的身姿、身上整齐排列的鳞片,都体现了它的进取精神。

据了解,唐代金属器物上龙纹图案十分丰富,形象丰富,做工日益精致。 这组赤金走龙的独特造型和出土时的摆放位置,寓意着不凡的用意。 专家分析,它们可能是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神器。

据史料记载,投龙简是一种盛大的山水祭祀仪式。 主要以皇帝名义举行。 将载有祈愿心愿的玉简、金龙放置在江河、湖泊等地,祈求天、地、水神保佑风调雨顺、繁荣昌盛。 世界和平、国家繁荣、世界安康。 古人在祭祀仪式中,害怕得不到上天的回应,就用金龙作为使者来沟通、传递信息。

文化

金代青铜龙坐像

在古代中国,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汇成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 1965年,黑龙江省阿城金代(1115-1234)早期都城上京会宁府皇城遗址出土了一条铜龙坐像(简称坐龙),体现了文化的融合各民族的。

坐龙现藏黑龙江省博物馆。 它由实心铜制成,高19.6厘米,重2100克。 其形状被设计为呈弓形坐姿,尾部向上卷成螺旋状; 腿粗,有三爪,右前趾着地,与后趾相连,左前足抬起,中间饰一缕流云,背面饰一缕流云。 脚趾相连,从两个脚趾开始沿着腿; 云纹分别刻至肩部,顶部分成两股,卷曲于背,与头顶的五匹飞鬃相呼应。 龙昂坐姿,低头,身尾卷起,左前足着地,右前爪托祥云,后腿盘坐于地,稳中显内劲,鬃毛向后飞扬,与肩头生长的藤蔓祥云相映成趣。 连接犹如腾云驾雾,造型生动雄伟。

作为龙族的一员,坐龙与传统的龙形不同。 首先,它具有“混血”的外观。 除了具有龙的基本特征外,它的身体还可以看到独角兽、狮子、狗等动物的影子。 龙头、肩部、四肢均饰有卷毛鬣狗。 其次,是它的“乖”姿势。 当其他的龙都在云端飞翔的时候,它却盘坐在云端,霸气的姿态中流露出一丝优雅。

坐龙独特的造型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北方兴起的女真人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金国。 他们在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特色融入到独特的晋源文化中。 这尊青铜坐龙是晋源文化的杰出代表。

据《金史》记载,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六年(1166年)重新审视皇帝的战车,并改变了本朝使用的金车(注:皇帝乘坐的大战车) )到《石上寺》龙改凤。”说明青铜坐龙曾经用在御车前扶手的横梁上。还记载:“大车……冠轮上有闪亮的叶子,中间有银莲花,上面坐着一条龙。”可见,这种类型的青铜龙座也被用在马车的冠轮上,由此可以推断认为青铜坐龙应该是金代皇家马车上的装饰品。

尽管关于龙的起源众说纷纭,千百年来龙的形态变化无穷,但它的起源却始终如一。 龙始终蕴含着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向往和对平安吉祥的祝福。 这些博物馆里的龙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勇气、坚韧和不屈。 (王鹤)

【远古呼唤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走龙】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