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2017

时间:11-10 民间故事 提交错误

  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之一,作为中国人重要节日之一的端午节自然有很多关于它的传说故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2017,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2017篇一

  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关于端午挂菖蒲的习俗,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解释它的由来。

  童谣唱道:“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叫做端午节,俗称“五日节”。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就准备过节的礼物。这些健康、有益的美德良俗,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本文单说端午节,农家门窗上挂菖蒲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有的农家有挂菖蒲的习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穷秀才的妻子,名叫青英。她不但口才很好,而且会吟诗作对。有一年,天大旱,好几个月没下一滴雨,田地荒芜,草木枯死。五月初四这一天,青英看丈夫还未回家,明天是端午节,又是自己的生日,可是家里一贫如洗,那要如何才能使这两个节日过得热闹一些呢?她在家里坐立不安,就从屋子里走出来。突然,看见房屋旁边她阿公栽种的药草————菖蒲,在烈日下碧绿青翠,青英心里想,何不如挖几棵菖蒲,过节来充喜?她持锄过来,挖了几棵菖蒲,用清水洗干净了,挂在大门上。她觉得这下子,门庭好象充满了生机、喜气,便触景生情,取出文房四宝,用红纸写了一首诗,贴在大门旁边。诗是这样写的:

  自嫌薄命嫁穷夫,明日端阳祭礼无。

  莫叫良辰错过去,聊将清水洗菖蒲。

  傍晚,秀才(丈夫)转回家,看到大门旁妻子写的诗,既羞赧又惭愧,觉得自己无面再见妻子,匆匆返身而去。不知走了几百步,抬头看见一只老黄牛在田埂上吃草,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他想,何不如把牛牵去卖掉,弄一些钱回家,让妻子高兴高兴。秀才不管三七二十一,牵了牛就往前走。可是才走不到半里路,牛主人就追赶上来,把他抓住,送去见知县。

  知县问秀才:“你为何青天白日偷牵牛?”秀才无可奈何,就把自己的妻子如何贤德、家境如何贫困,一五一十向知县诉说。知县听了,不信一个乡下的女子也会作诗,就马上派人传秀才妻子来。青英到公堂上,知县问她:“你家大门旁的诗是你写的吗?”青英急忙跪下回答:“大人在上,诗正是民女所作,未知触犯何法?”知县摸了一下胡须,沉思片刻,便对青英说:“你作诗,无犯法,只因你丈夫偷牵牛,被人抓来见本县,你看要如何判处?”青英听后,泪如泉涌,马上就表态说:“相公知法犯法,理应重判!”

  知县点了一下头,对她说:“妇人言之有理!本县看你是弱女,丈夫坐牢,今后你要如何度日?既然你会作诗,本县命你再做七绝一首。如成,本县就赏你白银五十两,给你回家去度日。”

  青英一听,就点头答应。取过笔墨纸张,略加思索,当场就写了这样四句:

  滔滔黄水向东流,难洗今朝满面羞。

  自笑妾身非织女,郎君何事效牵牛?

  知县看了,哈哈大笑说:“你虽然不是织女,但本县判你丈夫坐牢,你夫妻二人不是成了牛郎织女吗?”知县说着,就叫人取出五十两银子,叫他们二人快回家。

  青英因家道寒贫,端午节挂菖蒲,竟得到如此好运。此事传开后每年端午节大门上挂菖蒲的人家越来越多,以后广为流传,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民俗。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2017篇二

  伍子胥和吴越春秋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一起,永远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民间传说中,他死后成为了涛神。在吴越故地,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祭奠他的日子。

  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根据历朝官修地方志书记载,其出生地位于现在的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常家营村。但是也有湖北监利县之说。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我们或许无法知道,对伍子胥来说,吴国究竟是什么?是帮他复仇的工具,还是个实现抱负的舞台?我们只能从青史中看到,伍子胥为了吴国倾尽了自己的心力。可即便如此,他也逃不出为人臣者的悲剧命运。五月初五,这一日他永远告别了对他至关重要的吴国,沉入了滚滚的江涛……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2017篇三

  有些地区,会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与他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妳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妳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2017篇四

  在中国,有一个和端午节紧紧连在一起的名字。当您闻到粽叶的清香,当您听到龙舟竞渡的鼓角,也许您都会想起他,一个峨冠博带,在江畔行吟的背影。他就是三闾大夫屈原,一个让无数中国人敬重的爱国诗人。

  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子行吟图。我们记住了一个诗人屈原,可成为诗人也许并不是屈原的期待。我们从史册中看到的是一个胸怀壮志,意欲治国平天下的三闾大夫。可现实给他的指示无情的幻灭,是汨罗江畔无依的漂泊。回想起来,一首首华丽的楚辞,内中却是多少辛酸与无奈。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七百七十七个字,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残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2017篇五

  曹娥庙中供奉的曹娥娘娘。这似乎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传统,一个具备某种美德的人,即便生前并不幸福,死后亦可作为神灵享受人们永远的纪念。曹娥便是因她的孝心,使无数后人为之感动。也有人认为,端午节便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不知名的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江上浊浪滚滚,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洪水淹没了滩涂。渔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曹娥她爸望着混浊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鱼",这是一年一度的渔汛,怎么能错过。他理出鱼网,撑出小船,打算出江去捕鱼。曹娥望着满天风云,劝爹不要去。爹说抓鱼日日有危险,只要小心就无事。曹娥见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个照应。爹说女儿不识水性,去了给他添麻烦,一定不让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时时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阳过了西,还不见爹爹来吃饭。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掀起层层恶浪,却不见爹的渔船。曹娥心里不安了,她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太阳快搁山头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喂--"喊声招来几个她爹的伙伴,他们个个衣衫湿淋淋,大家见了曹娥都叹气,说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追去。

  天黑了,几个渔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劝她先回去,说她爹水性好,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别人屋里,明天一定帮她找回来。曹娥不见爹,怎么肯回去,谁也劝不住。整整一夜,她在江边来回哭叫,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难受。

  第二天村里人给她送来吃的,她不吃。人们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见她爹。曹娥沿江啼哭,哭了三天,眼泪哭干了。村里人又是劝,又是哄,想劝她回家。曹娥说,不找到爹,死也不回家。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她要救爹爹,帮他游上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人们呼天抢地,纷纷奔去抢救。但见江水滔滔,哪里还有曹娥的影子。

  "天啊!好人为啥偏要遭这种噩运?"人们热泪满眶,围着江堤怨皇天。

  亲不亲,家乡情,村里人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头沿江寻找他们的遗体。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满怀希望赶过去,果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后来这个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贺盘村。

  曹娥江风景。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直到现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面,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遁去,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响声,真叫人叹为奇迹。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2017相关文章:

1.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2.端午节传说

3.端午节传说故事集锦

4.2017年端午节作文

5.端午节故事

6.2017年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2017】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