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你总能找到与现代生活条件不相容的元素。
然而,在上个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九栋”代表了上海人对梦想住房的最大向往。
说起来,位于漕溪北路裕德路的徐汇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最早修建的高层住宅小区。主要建筑共有九座,故旧上海旧称“九楼”。 “九栋”建于1975年,1977年竣工,1994年增建一层。南侧六栋为单单元14层,北侧三栋为单单元17层。故事建筑。可以说,这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第一座建筑。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标志性建筑,2015年8月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杰出历史建筑“九楼”的时间可以追溯到40年前。 “九栋”建成时,徐家汇周边还有大片农田。在城市人的观念里,它几乎就跟乡村一样。
当时,万体育中心附近还有大片农田。在这个有些偏僻荒凉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排整齐雄伟的九栋高层住宅楼。这种视觉冲击力是颠覆性的。
这里的首批居民大多是航天、文化、卫生或国企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也就是说,当年住在这里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有“背景”的人。更多的普通公民是遥不可及的。很多人骑着自行车甚至步行穿越大半个上海来到现场,只为一睹风采。
不难看出,这种心态就像1930年代去南京西路数“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的楼层一样。用上海著名作家王伟明的话来说,“我去过那里很多次,反复凝视它们,我的‘朝圣心态’从未减弱过。”
华亭酒店开业后,这里的气场更加盛大。
1986年,上海规模最大、最早的五星级酒店华亭宾馆开业。这座独特的建筑与“九座建筑”相得益彰。里面的居民向别人提起时,就把名字从“万体育中心对面的‘九栋’”改成了“华亭酒店旁边的‘九栋’”。
华亭酒店旁边的“九楼” 然而,这种荣耀和骄傲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几年后,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徐家汇的新建筑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高。
“格格晨光阿拉的邻居经常自嘲,周边全是新房子,结果阿拉变成了‘新贫民窟’。”确实,与那些新建筑相比,“九栋”渐渐显得过时了。
几十年来,“九楼”也经历了多次修缮、改建。
起初,走廊外面没有窗户。外立面原本颜色是绿色的,墙上铺着水泥,里面镶嵌着绿色的碎玻璃,还有少量的棕色玻璃点缀其中,阳光照射在上面,非常耀眼。第一次大修时,走廊加装了窗玻璃,绿色外墙换成了黄色琉璃砖。
1994年,“九栋楼”全部加高一层。上海世博会之前,外墙都覆盖了保温材料,窗户也换成了铝合金材料和双层玻璃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建筑不断经历“抽筋和变化”。例如,门式晾衣架已安装拆卸,改为伸缩式。排气管、电路……全部都改变了。改造后的建筑和室外空调也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漕溪北路“九栋”的外墙很旧,第一批搬进来的年轻人也很旧。
如今,居住在这里的1000多户人家中,约有8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独居老人60余人。许多第一批搬进来的人已经习惯了这个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不想再住在这里了。搬到别的地方去吧。
【探寻岁月痕迹:徐家汇“九栋楼”的沧桑变迁】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
用户评论
我记得小时候去徐家汇吃饭,那几个老旧的建筑就很吸引我!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照片里那些墙壁颜色看着是那么的故事感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经常来九栋楼这边溜达,感觉时间真快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古老的房子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很多历史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式的建筑风格还是很有味道的,很复古。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老,但我觉得充满了岁月沉淀的味道!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奇里面住着是什么人,他们是否也留着满满的回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看更多九栋楼的照片,了解它的详细故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徐家汇的变化很大,那些老房子是不是越来越少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去那家小餐馆味道真不错!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像走进电影里的场景一样。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老建筑应该被好好保存起来,不要破坏历史风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徐家汇的记忆里好像住着这些老建筑的影子...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照片中的人似乎也充满了沧桑感,让人感叹时间的流逝。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未来还能感受这种老上海的味道!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九栋楼听起来很有文学情调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和父母去徐家汇转悠,那些建筑好像永远不会改变一样。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有韵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