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森田治疗专家长治川洋三先生在其所著《行动转变性格》一书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打扫寺院,等到把寺院内外扫得十分干净,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他还是扫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住持奇怪地问他:"你在干什么?"小和尚非常着急地指着自己的影子说:"你看这儿,怎么扫也扫不掉,老是跟着我打转转,真烦死人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引人发笑,觉得小和尚太傻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小和尚企图扫掉自己影子的傻事儿,恰恰有许多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干着。有的人长相明明不难看,自己则认为其丑无比,于是丑陋就变成了他的"影子"。他便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扫掉这个"影子";有的人已经有了很不错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非要这山看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的钱没有别人多,自己的地位没有别人高,自己的名誉没有别人大,自己的付出倒是比别人多。于是,把自己的这些"短处"统统当成"影子",企图把它们扫掉。费了钱,劳了神,扫到后来,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越扫越心烦。有的人即使扫掉了旧的"影子",换了一个新环境,有了新工作,自以为从此可以摆脱旧"影子"的束缚,高高兴兴地生活了。哪知好景不长,很快又发现了自己的新"影子"。同原来的"影子"比比看,并没好多少,反而比旧的"影子"更粗、更黑、更长,更难扫掉。他们本来自以为费尽了心机,绞尽了脑汁,即使扫不掉旧的"影子",情况总会有些改变吧。谁料到,不仅没有达到目标,反而把原有的长处也失去了,搅得自己心力交瘁。
人的一生当中,自身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青少年时代,在生理心理的成长过程中,在与家长的关系中,在学校的学习中,在与老师的沟通中,自己的"影子"多到数不清的程度,谁又有能力把它们扫除干净呢?走上工作岗位,自己的"影子"就更多了。光说人际关系吧,你干得不好,别人看不起,白眼、指责、蔑视;你干得很出色,会惹人嫉妒,讽刺、挖苦、被孤立;干得不好不差,又有人说你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真是前后左右,上下里外,横竖都不是。有时候消极悲观起来,真觉得处处是"影子",处处又扫不掉,简直就没有身体存在的空间。人到中年,生理机能的突变,工作上承上启下,肩负重任,一有失误,自认为有愧,内心翻滚如潮,久久难平。如果没有专长,或者专业过时,还面临着下岗的威胁。在家庭中,上有老,需要赡养尽孝;下有小,需要抚养尽责,哪一步都需要尽心尽力,都不允许疏忽。承担着家庭和社会重担的中年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影子",就会让人应接不暇,精疲力尽。好不容易熬到了老年,本想晚霞灿烂,夕阳美好,谁料到耳不聪、目不明,牙齿脱落,腿脚不灵,须发斑白。尽管过去有成就,如今已是风光不在;过去平平淡淡,如今感叹虚度年华;过去失误太多,如今感到愧疚满怀。人老了,生活的年数长了,留下来的"影子"当然就更多、更长了。不论什么人,如果都用小和尚的逻辑看待生活,对待自己的"影子",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一天到晚,就会愁眉不展。今天试图改变群众对自己的评价,明天希望领导不要太偏爱自己的同事,总是希望每天都是风平浪静,春意盎然。每个人对自己都是笑脸相迎,和颜悦色,这样的情景永远不会到来。
生活像一只万花筒,红黄兰白黑,光怪陆离。又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每个人需要的颜色不同,每个人需要的味道也不同。而生活是客观公正,铁面无私的。生活中的痛苦和欢乐,就像影之随形。人人都有欲望和需要,不能实现和满足时,就会产生痛苦与不安,这些痛苦与不安就是自己的"影子"。眼睛死死盯住这些"影子",企图扫掉这些"影子",越盯越不安,越扫越痛苦。只有带着这些"影子"去认清欲望和需要,通过苦干实现它们,这些"影子"就会不扫而自退。只有干了,行动了,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别想扫掉自己的影子】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