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那么多花花草草,但在五万首唐诗中,经常露脸的不过七八十种。我认为其中最美的有4种植物,它们天生丽质、色艺双绝,是唐诗中耀眼的巨星。
一
我们从第四名说起,今天它的名字如雷贯耳,但在唐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真的并不红。
这一年,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遇到了它,瞬间被它的美丽惊到了。这位诗人叫王维。
王维想必很惊讶:“天啊,这么美丽的花,我大唐开朝都100年了,居然没有诗人认真写过你?今天就让我来给你写首诗吧!”于是就有了这首《红牡丹》:“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这是自唐朝建立以来,我所知道的最早的咏牡丹的诗。可惜,牡丹并没有红。
终于,它等到了这一天。因为唐代的3个女人,它一飞冲天,成为唐诗中的绝代名花。
第一个女人叫武则天。她和牡丹的纠葛,发生在王维写诗之前。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有一天,武则天突发奇想,想要在冬天游公园,命令百花紧急绽放。所有的花都遵从了,只有牡丹不搭理她,武则天大怒,把牡丹贬出首都长安,赶到洛阳。但高傲的牡丹,却渐渐开始征服唐代人的心。
第二个女人叫杨贵妃。她无意中成了牡丹的代言人,因为李白为她写过一首《清平调》,把她比作牡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然而,牡丹能红,关键在于第三个女人的代言。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唐代女子,我们甚至不知道她准确的姓氏、身份、生平,但牡丹在唐诗中的地位,最终是由她奠定的。那一年,有一个22岁的男青年看见了这个女子。他给她写了一首绝美的诗,题目就叫《牡丹》,其最后两句是:“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这位青年诗人叫李商隐;而那位神秘的姑娘大概就叫朝云吧。从此以后,牡丹就彻底红了,成了唐诗中无可争议的巨星。
二
在唐诗中排名第三的植物,是菊花。
唐朝就是在菊花的芬芳中开启的。唐代第一位杰出的诗人叫王绩,他是一位著名的“田园宅男”。和陶渊明一样,他也喜欢菊花:“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
唐朝也是在菊花的摇曳中走向盛世的。比如孟浩然,他一生都生活在盛唐时期,虽然从来没有做过官,但其诗洋溢着盛世的气派、悠闲和自信:“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最后,唐朝是在菊花的狂舞中走向灭亡的。那一年,有个年轻人“高考”失败了,他觉得社会不公平,于是满怀怨愤地写了一首诗——《不第后赋菊》。这个人叫黄巢,是唐朝最厉害的一个“愤青”。黄巢的这首诗让整个大唐王朝都在战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后来实现了他那可怕的誓言。他率领大军攻入长安,向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捅了深深一刀。这个王朝捂着伤口,再也没能痊愈,20多年后就灭亡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距此半个多世纪前,大才子元稹曾经写过一首一语成谶的菊花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个预言太准了。当黄巢所咏叹过的菊花绽放之后,唐朝就再难有花好月圆之日了。
三
现在,让我隆重介绍在唐诗中排名第二的植物——杨柳。
在整个唐代,杨柳几乎是唐诗的形象标识。它出现在唐朝人离别的时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它出现在他们怀古的时候:“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它出现在他们开心的时候:“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它出现在他们沉吟的时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要不是下面这位的话,杨柳应该是排名第一的。
四
这或许是唐诗里最哀婉的一个传说:这一年,在洛阳,有个叫顾况的青年诗人,正在皇宫御沟的水边游玩。忽然,一片红色的叶子顺水漂来,上面依稀有几行小字。顾况捡起它,发现那是一首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予有情人。”
这是一个宫女题诗后放入水里的。顾况手持红叶,伤感不已——这个宫女一定很寂寞吧?
他也找了一片叶子,写上一首诗,从御沟的上游放了进去:“帝城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予谁?”
我们不知道宫女最后是否看到了这片叶子,也不知道她有没有再写诗给顾况。尽管有种一厢情愿的说法称,宫女捡到了红叶,又给顾况回了诗,俩人搭上了线。多年后,他们最终在一起了。留下这个美丽传说的,就是唐诗中最美的角色——红叶。
它是慈悲的。皇宫里有无数牡丹,但在关键时刻,却不如一片红叶能帮助宫女传情。
唐代的每一位伟大的诗人,心中几乎都有一片红叶。李白是在夜晚想起它的:“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王维是在早晨想起它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白居易是在微醺的时候想起它的:“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张继是在清醒的时候想起它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和别的花花草草相比,红叶更含蓄,它怨而不愤、哀而不伤,感情从不过度浓烈。它也更飘忽,不像杨柳,代表“离别”的印记太深;也不像牡丹,总是为高贵的妇人代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今天存世的五万首唐诗中,我觉得描写植物最美的,是这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好安静、好平和。这就是红叶的气质——它可以无比深情,也可以无比平和、醇美。
【唐诗中最美的4种植物】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