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习得性无助与抑郁:探究“想不开”背后的心理机制

时间:10-29 神话故事 提交错误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习得性无助与抑郁:探究“想不开”背后的心理机制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习得性无助与抑郁:探究“想不开”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还讨论了抑郁症的环境因素,例如耻辱。即使一个人的抑郁症状已经缓解,他周围的人仍然不信任他的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人自己可能下意识地认同这个观点,整体功能水平已经陷入了较低的状态。总的来说,抑郁症是生物学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抑郁症是否也会受到患者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呢?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句话说,抑郁症没那么复杂,只是你想不出来而已!他们相信,只要患者改变认知,抑郁症就会被治愈。这听起来比改变神经系统或社会环境简单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发现自己抑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咨询”。

消极的自我认知图式

那么,抑郁症有直接的心理原因吗?先说结论:当然有,但这种心理因素可能比单纯的“想不出来”要复杂得多。它是一种分散且稳定的消极自我感知图式。

一百年前,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对抑郁症的解释,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内射攻击性。为什么有攻击性?抑郁症患者失去活力,像行尸走肉一样生活,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对他们自己的攻击。根据无意识理论,这表明他们压抑了很多愤怒的能量,不敢将这种愤怒指向外界。没有渠道释放的愤怒最终会针对自己。我不能生别人的气,为什么不折磨自己呢?折磨自己的结果就是抑郁。

这个理论确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抑郁症的部分心理。比如,有的孩子被父母冤枉了,无能为力,心里就会想象:“如果我被你逼死了,我看你会有多后悔”。我们确实发现,很多抑郁症患者在生活中受到外界的不公平对待而无法反击,所以他们会用自残的方式来惩罚对方。因此,抑郁症也可以被视为弱者的武器。

但这一理论很快就遇到了挑战。最重要的挑战者之一是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艾伦·贝克(Alan Baker)。他年轻时接受过精神分析训练,后来成为一名住院医师。他打算用实证科学的态度,通过记录抑郁症患者的梦来验证精神分析的假设。然而,贝克花了很长时间记录了数百名抑郁症患者的梦,却找不到支持弗洛伊德假设的攻击性元素。但他还发现了一些别的东西。他发现,患者无论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生活的交流中,都会反复提及自己软弱、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好的事情发生的经历。

贝克认为,这是抑郁症患者比攻击性更核心的心理体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种新理论,认为抑郁症患者在心理上陷入了三种相互关联的认知之中,从而维持了他们的痛苦。

第一种认知是对当下时刻的负面感受,即关注并夸大负面信息,“我周围没有什么好的”。这已经让人不舒服了吧?事情还没有结束。第二个认知是与自我的联系,也就是说,“我感觉不好不是因为发生了不好的事情,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坏人”。你可能会想,即使你把自己看得很差,你能激励自己努力工作,改变现状吗?然而,第三种认知却封锁了这种可能性,即无法看到未来。病人不但觉得这一刻不好,而且自己也不好。他也认为这种状态是无法改变的。无论他做什么,他都会这样度过余生。

这实际上就是之前课程中讨论的认知图式。将抑郁症简单地理解为“不能清晰思考”还是太轻了。图式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而是一个处理负面信息的固定的、持续的框架。框架很紧,没有办法撬开。如果你鼓励抑郁症患者:“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他会说:“你当然可以,我不行。”你说:“你可以努力改变。”他说:“你根本不知道。明白吧,我的努力是没有用的。”在这种认知图式下,一个人会感到生活毫无意义,自己无能为力,未来无望。贝克发现,无论抑郁症最初的原因是什么,最终都会陷入无意义的“认知三联征”。无能为力、无望。

习得性无助

这些知识从哪里来?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个著名的研究,叫做习得性无助。一位名叫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抑郁认知来自于持续的沮丧经历。

不知道大家对塞利格曼这个名字还有印象吗?他是著名的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 1967年,年仅25岁的他发表了有关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从而在抑郁症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在研究抑郁症多年后,他决定关注一些更积极的心理品质,这导致了今天的积极心理学。

这是题外话,我们先说一下他对抑郁症的贡献。塞利格曼的研究对象是狗。他把狗放在金属地板上,当铃声响起时,地板上有轻微的电流通过,给狗带来一些疼痛。显然,狗受到刺激后,会疯狂奔跑,很快到达没有电流的安全区域。这是一种简单的逃避反射。但如果塞利格曼把狗拴起来,让它们在受到惊吓时无法动弹,它们一开始会挣扎、吠叫,过了一会儿就会安静下来,就好像它们已经“屈服”了脚底传来的疼痛一样。塞利格曼说,这些狗处于无助的状态。

接下来,如果将这些狗松开束缚,然后进行电击,会发生什么?起初,他们会害怕地跳起来,开始奔跑,这是身体的本能反应。但地板很长,他们的奔跑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在到达安全区域之前,他们会停下来,呜咽哀号,直到电击结束才动弹不得。

换句话说,他们从之前默默的痛苦中学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的”。这就是习得性无助。那一刻的痛苦形成了稳定的记忆,他们记住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那种我无能为力的无力感。

后来实验者进一步在狗的周围设置了电流开关,并要求它们学会触摸开关来停止电流。研究发现,患有习得性无助的狗学习起来更加困难。他们无法学习,或者根本不想学习。他们不再相信可以通过行动改变现状。换句话说,虽然他们只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但习得性无助却将其放大为一种持续而永恒的体验,让他们无法逃避。

对于动物如此,对于人亦如此。我想,对于人来说,在学习无助的同时,也会经历一段自我合理化说服的时期:也是要忍受痛苦,相信“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这比“我还能做什么”要好。在某种程度上,它感觉更加确定,它增加了我们对疼痛的耐受力,但代价是加剧了抑郁体验。

如果这是我们年轻时发生的经历,认知图式还没有形成,我们甚至可能因为一些不重要的琐事而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图式。当你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遇到挫折时,这个模式就会被激活。一个人会停留在自怜中,抱怨自己一事无成,却从不采取行动去改变这一点,这又再次证明了他的无能。这是认知学派对抑郁症的解释。这也是对抑郁症最主流的心理学解释。

如何打破习得性无助

了解了抑郁症的认知机制,我们最后来谈谈如何打破习得性无助?道理很简单:打破习得性无助,一方面需要自我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在行动中不断积累自我效能。但说实话,说到改变架构,光是说说道理是不够的,而是一个大工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如果你已经在经历抑郁发作,我的建议还是之前提到的一样:你应该去医院心理科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而不是在心理层面跟自己推理。

在轻度抑郁状态下,可以通过行动有意识地调节自己。说白了,塞利格曼的狗就好像不断地经历着只要触碰一个开关就会被电击的痛苦。你体验得越多,它的模式就会越灵活。

之前有一个讲座《如何打破螺旋式下降》,这里也可以借鉴。即使你听到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对你说:“没有用,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用的。”你必须告诉自己,这只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模式。它既不正确,也没有必要遵循。咬紧牙关,付出一点努力,也许好事就会发生。

但要小心,不要打败自己。这也是抑郁症患者经常经历的一种压力。总会有一些淡淡的声音对他们说:“你不这样看问题不是更好吗?”但这种想法不是简单改变就能改变的。仅仅因为您知道如何去做,并不意味着您可以立即做到,对吗?我认为更好的方法是先告诉自己:“我们又来了!”只要意识到你有这个想法就已经是一个进步了。下一步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改变。

这就是我们介绍抑郁症的认知机制的地方。事实上,习得性无助不仅仅发生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感觉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用,不知道如何跳出这个循环。

用户评论

娇眉恨

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是想不通才会导致抑郁症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极§速

“想不开”有时候真的会让人陷入泥沼,很难爬出来。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盛开的樱花

学习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能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和朋友的感受。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浪漫罪名

很多时候确实觉得自己什么都办不好,就干脆放弃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落了♂自己·

心理学真的很复杂,我觉得还是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问题。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烬陌袅

不是每个人面对困境都能像书上的案例一样积极解决,真的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梦初醒

文章里这种研究角度真让我眼前一亮,以前都是觉得抑郁是因为性格的原因.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染轻纱

能把“想不开”具体化成习得性无助,我突然感觉对抑郁症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然淺笑

以前总觉得抑郁的人只是矫情,现在看来好像不是这么简单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反正是我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自己能力不够强,而是环境和认知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秘密

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以便更好地帮助自己和周围的人摆脱抑郁的困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傲世九天

人生有时候确实容易让人陷入绝望,但还是要相信自己,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素婉纤尘

关注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遇到问题不能一味躲避或自我否定,要寻求专业帮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景忧丶枫涩帘淞幕雨

这篇文章让我对抑郁症有了新的认知,原来它不是简单的“想不开”,背后有更复杂的成因。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志平

学习方法来正面对抗习得性无助,我觉得比一直逃避要更有效...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知相惜

看完这篇文章,感觉自己以前关于抑郁症的理解还是过于浅显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凝残月

希望以后能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关怀和帮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城°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存在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以乔木

改变认知模式真的很重要,可以让我们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习得性无助与抑郁:探究“想不开”背后的心理机制】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