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 帝曰:阴阳相混,血气相合,病而成,针灸可何?”黄帝曰:阴阳相混,同时又与血气相混,病已成,那么针灸该怎么办呢?
”岐伯曰:刺此,取地道,取营血,取卫气,形视四时。岐伯曰:治此病,宜取隧道穿刺。另外,针刺脉内的养血和脉外的卫气,同时观察患者的身高、身高、肥胖、四时天气情况,或多或少采用高或低的针法。
” 帝曰:血气相合而病,阴阳相争,补泻之法可何?”黄帝又问:邪气已与血气相杂,病已形成,阴阳失去平衡。这时,进补和泻下的方法该如何运用呢?
”岐伯曰:疏气者,是内针。针气同在,开门助门;针气同出,精气不伤。但邪气却下降了。”最好的方法是邪气旺盛时进针,使针与气同进去,从而打开邪气外泄的大门。拔针时,气与针一起出,这样人的精气不受伤,邪气就会消退。
“外门若不关,则病泄;若拓宽,则如畅道,谓之大泻。将其斩断,则气弯曲。”针孔无法堵住,让邪气全部逃走。这个针孔应该加宽,以方便邪灵逃走。这称为腹泻。一定要快拔针,这样邪气自然退去。
”帝曰:何以补虚?岐伯曰:持针不置,定其意,待内针呼出,气出而入针。”黄帝又问:补虚的方法是什么?岐伯说:握着针的时候,不要忙着把针插进病人的肉里。必须静心,先静心。等到患者呼气时进针,等患者呼气时再进针。
“针空而闭,精气不能去。针强而快,针出快,气进出针,热气不复。门将阻挡了,邪气就会散去,而精气却会被保存下来。”这样一来,针孔的周围就会变得非常严密,根本就没有精气能够逸出的地方。气盛时,迅速拔针,气进去,针出。这样,针下的热气就不能随针出来,相当于堵住了消散的途径,邪气就会逸出。也会消散,而人的本质却可以保存下来。
“天气变化之时,近处之气不散,远处之气来,谓之追之。”总之,针灸时,无论进针、出针,都要把握好时机,以免后天之气从针孔中漏出。以便引导尚未到来的气。这就是所谓的补水法。
今知阴阳相调,无补泻之事。我们继续学习吧,今天就到此为止。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节:阴阳失衡,如何调补与泻法解析】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
用户评论
看了这篇《调经论篇》感觉自己又更了解了自己的身体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代的医书真的很有智慧啊,还能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掉很多问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博大精深,我一直想学习一下,这本书应该是个很好的入门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阴阳相倾"这个说法很形象,像是在说身体的能量总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补泻调节真的很有技巧,需要 根据个人情况来判断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讲到很多专业术语,我觉得还是要仔细研读几遍才能理解透彻。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中医的了解真的很有限,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想多学习一些相关知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古代医者的思维方式和现在的差别很大啊,很值得参考学习。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吧,这篇讲的还挺生动易懂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平衡身体的“阴阳”真的很重要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中医在调理身体的时候,考虑的是整体性的变化,而不是单一的症状治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文章,对中医这种注重预防和调养的理念更加佩服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代生活压力很大,经常感觉自己不平衡,应该多阅读一些中医书籍来学习调节方法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觉得《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很有价值,希望能认真去读完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提到的那些养生之道很实用,有机会可以试试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了解更多关于"调经"的知识,这篇文章应该能给我答案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和西医是有区别,我觉得很有必要多了解一些中方的传统医学思想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