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报得三春晖 光明论坛·温故:《游子吟》之二十五:孟郊

时间:05-06 民间故事 提交错误

2015年2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集体慰问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亲情。家庭和睦,万事兴旺,家庭幸福,尊老爱幼。”孝养儿女、贤妻良母、孝养丈夫、教育子女、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爱手中的线”。母亲紧紧地系着游子的衣服。 谁言草,赏三春光。”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

孟郊是中唐以后著名诗人。 他被认为是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受其才干,博学古今”的诗人。 在他创作的大量乐府和古诗中,有的以简单的句子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流浪子音》用隐喻和简单的句子表达了真挚而执着的情感。 “诗出自心,心常感悲”(苏轼《读孟郊诗》),成为《孟郊诗集》中最动人的一首。

“慈母手中的线,就像游子身上的衣服,临走前缝了很多,只怕晚点回来。谁言一寸草,赏三寸草。”春天的光芒。”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赶忙为即将远行的孩子做着。 新衣服。 临走前,她忙着缝紧衣服,因为她担心孩子走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谁能说小草的孝心能报答春晖的母恩呢?

“思念远方的亲人,思念高堂上的孩子,怎能流泪呢?” “不要因小恩怨而忽视亲人,不要因新恩怨而忘记旧恩。” 中国文化崇尚孝道,其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弟、朋友、兄弟恭敬。 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广泛践行,从而形成了浓厚的亲情,对家庭关系和中国社会的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强大的道德主体并长久存在,与孝道这种美德的弘扬及其所形成的牢固的家庭关系密不可分。

孝道的扩展是“忠恕之道”。 “中书”源于“仁”,是“仁”与“仁”之间从亲情到博爱的中介纽带。 孔子认为“忠恕之道”就是“仁之道”,其基本要求就是以诚待人,以礼待人。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形成了“四海皆兄弟”、“不唯亲人有血缘关系,也不唯子女与亲生子女有血缘关系”、“老人就像别人的老人,年轻人就像别人的年轻人”。 老少皆宜的社会习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传统孝道重视生命的价值,不仅包括生的生命,也包括死的生命。 这就要求人们继承先人的志向、理想和崇高事业,继承先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意志,使家庭乃至国家能够后继有人,不断繁荣昌盛。 同时,中国文化也非常注重“报恩”。 民间自古有“投木瓜报桃李”的道德教训。 孔子把“孝”的原则运用到报答的原则上,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中国文化讲究报父母之恩、师之恩、朋友之恩、国家之恩。 “忘恩负义”就是“忘本”、“不义”的代名词,必然会受到道德上的严厉谴责。 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知报”已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道德纯朴的重要标志。

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人虽然出生后就独立于父母,但是根还在,根基还在。 所以,孝敬父母,其实就是在夯实你人生的根基。 中国文化强调孝敬父母,这不仅具有人文和家庭伦理意义,还有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因为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祖先等诸多时空因素演化而来,所以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一长串因果关系中的一段,是众多因素相互联系的网络上的一个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第一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尊老爱幼,贤妻良夫,慈母孝子,孝敬兄弟姐妹,培养教育家庭成员,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铭刻在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建设家庭的宝贵精神。文明。”作为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孝道是夯实人生根基、构筑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不竭源泉。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来源Ph">

【报得三春晖 光明论坛·温故:《游子吟》之二十五:孟郊】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