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百鸟朝凤》余音绕梁:人生中的“地震”

时间:09-01 民间故事 提交错误

我读了《百鸟朝凤》,想写点什么,但读完萧江红的原著后,我的思绪突然变得有些模糊。 原著小说以主人公游天明和他的父亲为中心,人物较多; 影片则对龙的角色进行了重组,将焦点放在了焦三爷身上,将唢呐传统文化体现在一个人物身上。 尤其是下半场,做出了重大改变,将焦点保持在焦三爷身上。 电影的结局令人唏嘘,但小说的结局更令人唏嘘。

就感情而言,《百鸟朝凤》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读完之后,我无法摆脱沉浸在故事中的思绪涟漪。 但仔细想想,电影《百鸟朝凤》的剧情始终不温不火,没有大的冲突,也没有令人震惊的转折。 就像一碗茶一样简单。 ,讲述了衰落的经历。 这也是这部电影根据小说改编的原因。 小说和剧本一直是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文学体裁。 小说可以悠闲地讲,但电影绝对不行。 影片必须有强烈的冲突和合理的节奏。

如果游天明没有学唢呐会怎样? 他会回家务农,或者做其他工作。 如果焦先生没有把《百鸟朝凤》传下去会怎样? 也许他会愧疚一辈子。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没有游天明,他也会另找弟子传宗接代吧?

因此,如果《百鸟朝凤》的主人公追求目标失败,也不会引起他人生的“地震”。 如果主角失败了就要失去生命,或者失去家人和朋友,那么作为观众的我们会真正关心主角的命运。 从这一点来看,《百鸟朝凤》的人物设计是薄弱的。 虽然整部影片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但单个角色的感染力却非常有限。

之所以对主要人物的刻画薄弱,不仅是因为主创们如此设计,更是因为影片缺乏一个强势的反派角色。 原因似乎很简单:小说里没有这样的事。 没有强大反派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会觉得主角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游天明经历了多少挫折? 你遇到过多少困境? 焦先生到底受了多少挫折? 你遇到过多少困境? 游天明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如何回应? 退伍后他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如何回应? 焦老师在教授唢呐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如何回应? “退休”后他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如何回应?

游天明天赋一般,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用芦苇吸水。 他灰心丧气,想要放弃。 他的回答是:继续努力。 离开老师后,他面对的是浮躁的社会和变革的时代。 人们不再“崇拜”唢呐制作者,唢呐乐队的生活日益恶化,传统文化几乎被抛弃。 他的回应是:嗯,好吧,没有回应,没有声明他会坚持传统,但愿意跟随时代的兴衰。 当然,游天明不止一次强调自己已经拜师,必须吹唢呐,但他却没有这样的表现。 他给人的感觉是他向主人宣誓了,所以他吹唢呐,而不是从心底把唢呐融入自己的生活; 因此,游天明这个人物形象较弱,引入感较弱。 他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无法俘获观众的心。

焦三爷是一位自始至终热爱唢呐并愿意为艺术奉献自己的老人。 他曾经犯过的最重要的难题,就是选择游天明和蓝宇中的一位来继承《百鸟朝凤》。 当游天明因病无法演出时,他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代替爱人来演《百鸟朝凤》。 不过,对于这样一个人物,鸟哥的感情更多的是敬佩、感叹、感叹,而不是与他站在同一战线。

电影的主角必须能够让观众与他/她站在同一战线,对他/她产生共鸣。 但可惜的是,鸟哥对电影有很深的感情,但对焦三爷和游天明却感受不到。 似乎他一直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而不是置身其中,与他们一起经历。 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强大的反派来给主角施加足够的压力,使其暴露自己的性格真相,将自己充分暴露给观众,并在压力下做出艰难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鸟哥原本以为蓝宝石就是那个角色,他也有足够的理由和资格成为反派,但他没有。 至于西方音乐的影响,这是一个概念上的反派,就像灾难电影中的自然灾害一样。 但在《百鸟朝凤》中,这样的概念是非常虚拟的,我们必须把它做成一个反派,让他直接与主角对抗。 你可能会说,叫唢呐乐队停止演奏的刘三就是这个观念的化身,但刘三只是传统和西方之外的第三方。 西方乐队的指挥或音乐家更适合这样的角色。

与小说相比,电影将尤天明父亲的一些“职能”转移到了“焦三爷”身上。 小说中,游天明的父亲游本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但出场次数并不多。 是他把游天明带到了焦先生身边,是他无意中强化游天明继续学习唢呐,最后病逝的也是他。 不过,影片前半段继承了小说的设定后,到了电影后半段,尤本生的一些“职能”就交给了焦三爷,比如病死的就成了焦三爷。 。 小说中,游天明并不是因为生病不能演《百鸟朝凤》,而是他一紧张就忘记了,而焦老师也没有尽力为游天明演戏,而是直接离开了现场。 小说的最后,焦师傅在蓝玉的工厂里找到了一份工作,自己也放弃了唢呐。 然而,为了塑造一个坚守传统的老艺术家形象,影片改变了这一切设定。 焦先生的威严形象被揭露出来,但小说深刻而悲哀的意义却被抹去了。 如果影片按照原文的结局来拍摄,可能会更具反思性。

另外,影片前半段做了一些伏笔,后半段却未能呼应,颇为可惜。 比如,影片的开头就暗示了游天明谎报了自己的年龄,以便能留在焦先生身边学习技艺,但这一点后来并没有被揭露。 如果这一点被发现,或许能够在游天明的学术道路上制造一些师徒危机,制造一些矛盾。

尽管《百鸟朝凤》的故事有先天的不足,整体的人物设计和故事设计都不能令鸟哥满意(或许鸟哥的故事创作思路过于商业化?),但鸟哥还是给了影片大力支持。 获得好评的主要原因是已故导演吴天明所展现出的出色的电影制作技巧。 电影是屏幕艺术,用镜头来讲述故事。 镜头的使用、摄像机的运动、镜头中的场景、镜头中的人物动作等等都非常有讲究。 然而,当今中国电影界的许多导演并没有掌握“通过镜头叙事”的技巧。 他们可以处理激烈的动作戏,也可以拍出漂亮的场面,但处理文剧时,观众感觉就像在看一部拍出来的戏。 《百鸟朝凤》在镜头叙事上展现出了大师级、教科书级的水准。 有些情绪和变化不需要任何辅助(比如台词)就可以表达出来,仅通过镜头就可以表达出来。 电影是一门“尽可能用镜头讲故事,尽量不用台词”的艺术。 例如:

(1)转场:转场也是镜头叙事的一部分。 《百鸟朝凤》对转场的运用非常出色,比如用Dissolve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用匹配剪辑(Match Cut)来告知观众角色的成年期(鸟哥认为)这是一个匹配编辑,如有错误,请指正)。 其实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但能否灵活、合理地运用在叙事中又是另一回事了。

(2)镜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两个角色说话时,很多导演会选择过肩镜头,在两个角色之间切换。 过肩镜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是很多导演只知道这一招,最多切成一个包含两个人物的长镜头或全景。 但《百鸟朝凤》用不同的镜头来表达人物的对话,镜头语言非常丰富,比如快速摇摄镜头(Whip Pan)。 其实这些也是非常基础的知识和技巧,但并不是每个导演和摄影师都能灵活运用。

(三)叙事:《百鸟朝凤》合理运用了叙事。 鸟哥此前曾对《欢乐颂》中旁白的使用有所吐槽。 《欢乐颂》的主创们真应该看看吴天明是如何处理旁白的。 首先,主角讲叙述,即第一人称(因为小说是第一人称叙述),而不是第三视角的叙述者; 其次,以叙述为主,用几句话简单描述一下故事的背景或两个场景之间的联系; 第三,尝试用镜头来表达心理活动。 当镜头无法完成任务时,添加心理活动的旁白,但要停下来,不要大段出现。

尽管故事乏善可陈,缺点也很明显,但《百鸟朝凤》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华语电影,展示了出色的电影制作技巧。 当我们看到影片最后吹唢呐的街头老人,当我们看到焦先生远去的孤独背影,我们就知道传统艺术的时代已经过去,唢呐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它以前很享受。 或许主创们有“保护传统文化”的诉求和呐喊,但这是一个海纳百川的时代,艺术的精髓一定会传承下去。

————————————————————————————————————————————

【《百鸟朝凤》余音绕梁:人生中的“地震”】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