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停留两年。 后任苏州刺史,任职一年多。 青年时期云游江南,曾居苏州、杭州。 应该说,他对江南很了解,所以江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因病辞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六十七岁的时候,写下了追忆江南的诗三首,可见江南的风光依然历历在目。
这首诗的第一首,作者追忆江南,包括苏州、杭州,写春天的景色。
全词有五句。 一开口就赞叹“江南好!” 正是因为“好”,我们才不得不“记住”它。 “我曾经认识过风景”这句话说明,江南风景的“好”不是我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而是我过去所感受到和经历过的,所以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我的审美意识中。 既落实了“好”字,又突出了“记”字。 接下来,他用两句话描述了他“昔日所见”的江南风光:“日出江花红过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日出”和“春天来了”可以互换。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已是红艳艳; 红日耀眼,将它们衬得更加耀眼。 在这里,通过等色染色增强了颜色的亮度。 春天的河水碧绿的,红色明媚的阳光洒满河岸,把绿波衬托得更加晶莹剔透。 在这里,通过对比色增强了颜色的鲜艳度。 作者将“花”和“太阳”连接起来,使它们染成同一种颜色; 他还将“花”和“河”联系起来,使不同的颜色相得益彰。 河花红,河水绿,两者相映成趣。 所以红色的更红,“红胜火”; 绿的更绿,“绿如蓝”。
标题中的“记”字和诗中的“相知”二字,也表明这个词还有更重要的层次:北方的春色衬托着江南的春色。 全诗用怀旧的感觉来描写“昔日我们熟悉的”江南春色。 此时,作者人在洛阳。 洛阳的春天比江南来得晚。 作者在洛阳《魏王地》中写到:“花冷慵懒,鸟儿慵懒地歌唱,马儿悠闲西游。春前何处春,柳条在”。弱弱的魏王帝。” 在江南“日出江边”“花比火还红”的季节里,洛阳是“花冷慵懒”的,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透着一丝春意。
花开得比江南晚,水也不同。 洛阳有洛水、沂水,距黄河不远。 但即使春天到了,水也不会像江南的泉水那么绿。 于是,作者极力追忆江南春色,发自内心地赞叹“江南美景”。 将整个单词捆绑在一起。 这一结论既表达了出生在洛阳的作者,也表达了他对江南春色的无限仰慕和怀念,也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韵味。 言语虽已告终,但余下的情感却萦绕在空气中,飞散而去,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二首、第三首诗。
参考:
1.谢克贤。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诗赏析[J]. 科教文汇(中期期),2008,06。
2.唐贵章等。 唐宋词鉴赏词典(唐·五朝·北宋)。 上海:上海词典出版社,1988:26-30
【两句词写“旧谙”的江南风景】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