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磊想过自己会死在黄海渤海东海南海,但他从未想过会死在黄河里,而且还是家乡的河段。
今年部队放他探亲假,于磊坐在树下跟几个老头侃着大山,突然有断断续续的呼救声传来,一个孩子在河里若隐若现,于磊想去救人,老人一把抓住他:“孩子,你别再去送命了,只见河神收人,啥时见过他老人家往外放人?”
那个孩子像一块木板般在水中打着转冲向远方。于磊咬咬牙挣开老人的手跑到河边,本想一头跳下去的他略一衡量,飞快脱掉衣服,双腿大开半蹲,双手摇摆向上,自顾自做起一套很难看的徒手操,那双手双腿的姿势,像极了一只蛤蟆。在众人惊恐又惊讶的眼神中,于磊一跃跳进黄河。
岸上的人看着滚滚水面,很长时间后,于磊被一轮漩涡转出水面,他舒展身体任凭水轮转动,而后瞅准时机去追赶溺水的孩子。
要知道黄河漩涡的力道跟马桶一样是往下钻的,且水中大量的沙把河水变成黏稠的水泥状,有时鱼类还会被沙子打晕,浮在水面随波逐流,更何况是人类?一辈子呆在黄河边的老人们站起来惊讶道:“宁游长江千米,不下黄河半米,这个小伙子什么来头!”
此时,于磊并不像岸上人看上去那么轻松,含沙量奇高的黄河水所产生的阻力超出任何人的想象,每隔几米就会出现的漩涡硬生生把人拉过去,然后打着转往深处拽,他卷入漩涡时不与之较劲,而是双腿双手同时大力向上发力,借助漩涡力道把自己甩出去。溺水学生已然不见身影,于磊一个猛子扎了下去,很久没有再出来,唯见黄河滚滚逝去,等再次见到人时,却是那个溺水的学生,正趴在河中央一座孤丘上吓得痛哭。事后据他描述,当时在水下只感觉有股力量把他向上托,然后又顺着水流方向把自己推到这里,应该是条成精的大鱼,这力道绝非人类在水下可以做出的。
人们摇摇头:“有高人救了你,他却永远上不来了。”自古以来,在黄河溺亡的人根本无法打捞,除非极其偶然地被冲上岸,否则亲属们只能当水葬宽慰自己了。
几天后,一队外地来的精干小伙在岸边扎了营,很多人好奇地问他们来干吗,都没得到过答案。老人们说肯定是奔着救人的那小伙来的,你没见他们下水前做的那套操,跟那小伙一模一样吗?
3天后,小伙的尸体在5公里外的拐弯处找到,被泡膨胀的身上几处伤看得人触目惊心。“敬礼!”那伙人面对尸体齐刷刷地敬出军礼。
“哦,原来是一群军人。”百姓这才恍然大悟。
8年前,已是海军陆战队二等功臣的于磊打起背包准备退伍,团长亲自找到他:“想不想当蛙人?”蛙人部队是整个解放军的传说,号称“特种兵中的特种兵。”
于磊也只是听说过没见过,在陆战队练出的满身血性令他毫不犹豫地拎着行李改变方向。初次来到蛙人部队时,他感觉和陆战队没什么区别,唯一别扭的是营房前的两句话:死在水里,或者死在家里。
当过5年班长的于磊被9年兵龄的班长喊到这里:“看这两句话,看明白了喊我!”于磊看了半天,直到说出“战死在水中,或者执行完所有任务退伍老死在家里”这个答案时,班长方才将他带到沙滩,测试他的陆地和海上成绩,这些是于磊的特长,班长收起秒表微微点头:“你暂时可以留下了。”
如此残酷的选拔条件令于磊以为训练会扒皮断骨,哪知次日朝阳升起时,他等来的却是体操课——一名老兵专门教了他一套难看的动作:张牙舞爪扭头晃腚,最后又吐出肺里所有空气,像木乃伊一样双手抱胸倒在地上憋气半分钟,于磊才憋了8秒,他喘着粗气告诉老兵:“憋半分钟不是人类能办到的事!”
老兵没有争辩,呼出体内所有空气躺在地上,于磊拿出秒表读秒……此后“不是人类所能办到的”这句话,他再也没有说过。
体操达标后,蛙人队长扔给他一本规定,签则留,拒则走。于磊仔细看完,发现这是几页保密规定,即在这里的一言一行,无论何时不许泄露,于磊提笔签了字,正式开始接受蛙人部队的严酷训练。
这两年,于磊除了偶尔给爸妈打个电话外,仿佛消失了一般。
于磊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是那次可以载入史册的水灾。大坝甬道被堵,无法清理,国家首次动用蛙人部队下水摸通甬道。
于磊携带装备和战友一同跳下水,水流湍急,暗流复杂,若不是装备沉,他会直接被激流冲走。下降时,于磊打开水灯,洪水不比海水清澈,满目苍黄,时不时飘过一些衣服杂物甚至畜类尸体,于磊必须要躲开它们,在水下跟这些重物撞在一起的后果是致命的。
抵达水底,于磊凭借印在脑海中大坝的结构,开始寻找甬道。浑水中能见度很低,尽管有强光潜水灯,队员们仍要伸长脖子细看,毫无征兆地,一张惨白的脸跟于磊贴在了一起。尽管受过特种训练,毕竟没上过战场没见过死尸,猛地跟死人面贴面,于磊下意识地端起猎鲨枪就要扣扳机,下一瞬间他明白对方是溺亡的可怜百姓。队员们游过来用手势沟通了一番,一致认为要将尸体带上去,于是于磊把尸体跟石头绑在一起,找到甬道口,拔出工兵铲,开始清淤。水下作业极耗体力,不过这是一群每天在水下呆的时间比陆地还要长的蛙人兵,5人为一组轮番挖掘,甬道内铲镐飞扬,不时有装满淤泥的筐子送出,其余人员勘测水底环境,一派忙碌场景,如果不是在洪水的底部,这就是地面上常见的施工现场。
【生死水中】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