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秦方被提拔当上了副镇长,可老娘还是一点没顾他的面子,“上班”时间比以前还早,她“上班”的地点在附近几个居民小区的垃圾桶。说白了,老娘就是个捡破烂的。
这天,秦方带着市容所所长和几个工作人员,去各小区检查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前的准备情况。在一个居民小区里,他远远地看见老娘把头埋在垃圾桶里,不时扔出一个塑料可乐瓶,接着又是一张硬板纸,一下子感觉汗都要从脸上淌下来了。领导在检查,却出现这种情况,陪同的小区物业经理脸上的汗也“唰”地下来了,连忙跑过去把垃圾桶盖子盖上,说:“老婆婆,你不能这样,这些垃圾都是大家按照要求分好的,你这乱翻一通,又都混在一起了。”
老娘抬头看看物业经理,又看看不远处的秦方,一边把瓶子塞进袋子,一边说:“我一个老太婆,一不偷二不抢,怎么连捡个垃圾都不可以啦?”
秦方站在原地,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正尴尬着,手机响了,他连忙装作接电话,招呼其他人拐向另一条路走了。
当天晚上吃好饭收拾干净后,秦方再次恳求老娘:“我说妈呀,现在你儿子我好歹是个镇领导了,你就别再出去捡垃圾卖钱了,你看你这么大年纪,天天在外面,我上班也不放心啊。”
老娘望望秦方说:“我的身体好得很,啥时候要你端过饭拿过药了?还是白天那句话,我一不偷二不抢,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你说到底哪里让你丢面子了?再说,你爸又不在了,我在田里干了一辈子活,现在你让我天天一个人蹲在家里,闷都闷死了,你希望我闷死啊?”
“不不不,我当然希望你长命百岁,可是……”秦方发现老娘虽然没读过几天书,但刚才说的三句话水平实在太高了,没半个能让他反驳的漏洞,他只好在心里叹口气,从公文包里拿出件黄色的马甲递给老娘说,“妈,那以后你就穿这件马甲出去吧,你看后面有‘环保志愿者’几个字,人家就会把你当成在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了。”
老娘接过马甲看看又摸摸,笑着说:“倒是挺好看的。那穿了它还能捡垃圾卖钱吗?”
秦方连连点头说:“当然可以,但是你可不能乱翻垃圾,翻了也要整理好。上海规定七月一日以后扔垃圾要分为四类,我们家更要这么做。哪四类我来告诉你,第一类是——”
就在这时,已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从书房里跑了出来,大声说:“爸爸,我知道我知道,老师都让我们背下来了,我来教奶奶。第一类是有害垃圾,比如废电池、杀虫剂、废药品……第二类是可回收垃圾,比如纸板箱、玻璃瓶、床上用品……奶奶你都记住了吗?”
看着宝贝孙子一口气背下来都不停顿,老娘笑骂:“奶奶没你书读得多,哪分得清?快做作业去!”说着她又笑眯眯地摸摸新马甲,折折好拿着回房间了。
转眼几天过去了。这天,老娘问秦方:“小方啊,妈穿的志愿者衣服还有吗?”“怎么啦?这衣服脏了,洗洗马上就干的。”“唉,不是我要的,”老娘叹了口气说,“我们老家拆迁前隔壁的李婆婆,还有后面的林阿姨都想要,她们说我身上这件马甲是你开后门拿回来的。”
秦方顿时有点哭笑不得:“这件马甲有这么好?!让你的老姐妹都这样说你?”
老娘听了,哈哈一笑说:“她们当然眼红了,自打妈穿了这件马甲,居委会和物业的人再也不赶了,有时候捡的垃圾多了,他们还笑眯眯地帮妈拎着送回来呢。”
秦方一听,突然觉得这倒是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一个好现象,说:“衣服没问题,明天多拿几件回来。妈,我觉得你以后也不要到别的地方去了,把李婆婆她们组织起来,穿上黄马甲,就在我们家小区里干,能卖钱的你们拿走,其余的帮助物业分好类,就是……你们真的知道怎么分吗?”
老娘白了他一眼,说:“你娘读书是没你多,但还是生出了个当镇领导的儿子,没那么糊涂!”
眼看离正式实施垃圾分类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区长到镇里突击检查,秦方陪着一连看了几个小区,都觉得变化是有了,但是离真正分类还是有点距离。区长现场问了几个扔垃圾的居民,发现他们对垃圾分类也不是很清楚,脸色渐渐有些不好看了。他到了秦方家的小区,却发现每个投放点都有两三个穿黄马甲的老太太在现场整理,不但分得井井有条,还不时指点着扔垃圾的人:“不对,不对,这个是干垃圾,这个是湿垃圾。那个是有毒的,不能放在这里……”
区长来了兴趣,走到她们身旁问:“老太太,你们的工作做得不错嘛,说说平时是怎么给垃圾分类的?”
秦方的老娘一听,乐呵呵地回答道:“这太简单了,我们都不识几个字,发的纸上写的啥也看不懂。但我们以前家里都养猪,喏,你看,猪能吃的是湿垃圾,猪不吃的是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毒垃圾,卖了能买猪肉吃的是可回收垃圾。”
“哈哈哈……”区长听了不禁笑起来,“这个方法好,接地气,民间智慧啊!老太太,谢谢你,谢谢你啊。”区长又看看秦方说,“小秦,我要批评你了,还是没有深入基层啊。马上调查一下,这是群众自发的,还是居委会组织的?这么好的志愿者形式,这么接地气的民间智慧,为什么不在全镇推广?甚至可以在全区推广嘛!”
秦方感觉脸上的汗又要淌下来了,他愣愣地看着老娘一副得意的样子,心里嘀咕道:我能说这是我老娘,这件黄马甲还是我给她的吗?
【这个老娘不省心】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