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那年,大学毕业的龚瑛一个月工资只有150元,在那个“万元户”成为许多人追求目标的年代,别人为家庭平常、没有任何背景的龚瑛算了笔账,这样干下去,龚瑛成为“万元户”要到30岁。2003年,30岁的龚瑛拥有了一家自己的企业,这家企业的年产值达到了6000万元。而目前龚瑛正在忙活的事,是如何尽快让企业年产值跃过亿元大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
大学生分到小粮站
1973年,龚瑛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太和堂镇,太和堂是远离县城的偏远山区,被誉为祁东县的“西伯利亚”。在龚瑛之前,龚家已有三兄妹。尽管父亲在太和堂镇政府工作,由于家中人口多,龚家的日子过得也很清苦。这种平常的家庭背景给了龚瑛刻苦学习的动力。因此从小学到高中,龚瑛成绩都很优秀,1989年,龚瑛顺利地考上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学的是机电一体化。
龚瑛因此成为龚家的骄傲,走出了偏僻的山区。
由于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龚瑛也渴望着毕业后能分到大城市去工作。
然而,三年学业完成后,龚瑛未能如愿进入大城市,甚至连留在衡阳市和祁东县城都没有办到。他被分到太和堂粮站,在小小的粮站,学机电一体化的龚瑛当起了碾米工。回到家乡后,龚瑛有过彷徨。但龚瑛很快从失意中走出,开始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尽心做好本职工作。
龚瑛说:“这是我与生俱来的品质,那就是做什么事都认真踏实。”
因此,即便是开碾米机,龚瑛都想法把米碾好,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注意碾米质量。
正是这种认真与踏实,给了龚瑛后来的机会。
6分钱引上经商路
1992年7月分到粮站后不久,他对粮站就有了全面的了解。正是这份了解,让他捕捉到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在一次与同事的闲聊中,大家谈到了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化。当时,粮食价格正在小幅上升,收购一斤谷可以赚取6分钱的差价。
6分钱的差价在有些同事看来是不值得去做的,一是利润不高,而且收粮也有风险,万一收上不久,粮价下跌,亏损的风险大,而那时大家工资都只有100多元,因此谁也没有在这6分钱上面动心思。但这6分钱却让龚瑛为之失眠了好几晚。龚瑛外表看起来文静,但骨子里透出一股闯劲。辗转几个晚上后,1993年3月的一天,他动员父母将家中的1万多元积蓄拿出来。
对龚瑛的要求,父母直言:这笔钱原来就是准备给他成家用的,如果亏了,他结婚时家里不会再补贴。
龚瑛很爽快地承诺下来。拿着这1万多元,龚瑛利用星期天以100斤28元的价格收到粮食,然后雇车运出太和堂,以100斤34元的价格顺利出手。返回家一算,这一趟生意他赚了4000多元。如果按当时自己一个月150元工资算,几天时间的所得相当于他两间年多的工资。在粮站工作的经历,给了龚瑛对粮食市场准确的预测,龚瑛认为粮食市场的风险相对小,获利不大,但市场容量大,只要用心去做,应该是很有前途的。首战告捷后,龚瑛在那个“铁饭碗”十分珍贵的年代,不再留恋,1993年5月,他毅然决定辞职“下海”,全身心做起了生意。
父母亲有些惋惜,努力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结果却去当了“粮贩子”。
凭信誉贷款办企业
辞职后的龚瑛利用父母给的原始资本一万多元,连连做了几笔生意后,虽有收获,但积累并不多。龚瑛发现,这种小规模的经营,经营成本较高,利润不高,抗风险能力小,难以做大。且由于量少,在市场面临压价压力大。龚瑛想要做大,但本钱太少,家中已经倾其所有,再无潜力可挖。龚瑛想到了贷款。那时的贷款相对而言容易一些,但风险却集中在高息上。1993年9月,龚瑛凭借在当地良好的口碑,以高息从银行贷到5万元,龚瑛承诺到年底偿还。在那个时期,5万元的贷款对于当时的龚瑛有着巨大的风险。只要在这4个月中粮价一下落,他有可能贴上老本。
从银行拿到这笔“烫手”的钱后,他几乎一刻都不敢让钱“睡觉”,连忙投入生意的运转中。令龚瑛庆幸的是,此时粮价节节攀升,到年底一结算,5万元贷款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尽管年底是粮食交易的高峰期,但恪守承诺的龚瑛宁愿放弃大笔生意,依约将贷款和利息一并还给银行。1994年年初,几个月的生意,使龚瑛早已轻松跨过当时令人艳羡的万元户行列,逼近十万元户。
为了生意,龚瑛买了一辆摩托车,除了骑车跑业务外,他利用闲暇时间当起了摩托车接客仔。
龚瑛说:“骑车接客,倒不是为了那几个钱,而是让自己时时感受到挣钱的艰辛,保持那种创业的热情,干事业不能冷却下来的是激情。”
到1994年6月,龚瑛已经完成了一个十万元户的身份转变。这时的龚瑛有了进一步的想法。
龚瑛说:“粮食生意做了一年多后,我发现单靠这种做法获利不高,因为收谷再卖给加工厂,加工厂为了保证利润对谷价压得较低。如果自己收谷后,再加工卖出去,就能获得双倍的利润。”
要想获得这双倍的利润,就必须办加工厂。毕业就干过米加工的龚瑛,对技术不陌生,惟一缺的是钱。龚瑛一算,办厂购设备要20多万元,自己只有10多万元,如果再加上流动资金,缺口在20万元。龚瑛再一次想到了银行。但这次他没有告诉父母,而是悄悄到银行去贷款。龚瑛首次贷款的诚信,给了银行信心,在论证他的方案可行后,大胆贷给他20万元。等龚瑛把机械设备买回来后,父母才知道这件事,20万元的贷款令他们大吃一惊,但木已成舟,父母也不好再说什么。龚瑛拥有了自己的企业——祁东县金泰米业有限公司,开始从事粮食的购销、加工。金泰公司的创办同样让龚瑛感到市场的恩宠,那阵子,粮价上扬,市场红火。到年底,“金泰”再一次给了龚瑛回报,使他得以顺利按期还了20万元的贷款本息。
“三角债”考验毅力
金泰公司在他的运作下不仅保证了质量,而且拓展了销路,产品大举进入广东、广西市场,粮食市场的利润空间也在加大。从1993年3月涉足商场,到1996年,龚瑛可谓一路凯歌。1996年,困扰当时整个企业界的“三角债”问题缠上了金泰公司。
无论是做人还是经商,龚瑛一直坚持诚信,而诚信的他却遭遇了一些不诚信的客户。一些客户从金泰公司购回大米后,开始以种种理由拖着不给货款。到1997年,金泰公司被拖欠的货款有几十万元。而龚瑛的源头又是熟悉的乡亲,乡亲们卖粮给公司,龚瑛不能也不忍心打“白条”,这样一来,公司的流动资金几乎“弹尽粮绝”,公司的经营遭受重大挫折,有时甚至因无钱收粮不得不停产。
“三角债”开始考验着龚瑛的毅力,也使得龚瑛迅速走向成熟。在历经一番阵痛后,龚瑛迅速调整经营策略。他将公司让妻子管着,自己带着一拨人到一些拖欠货款的客户处去追债,为了节约开支,已经拥资百万的他,住的是10元钱一晚的招待所。为了感动客户,他一次又一次地登门拜会。
龚瑛说:“有一次为了要回2万元,我跑了30多次,最后也只要回8000元。”
想起讨债之苦,龚瑛说那其实得到了一次非凡的考验,是花钱买来的培训机会,讨债培养了他的韧性、交际能力和忍耐力。经过一年的苦讨,终于讨回了近20万元货款。
尽管还有好大一笔债未要回来,龚瑛决定收兵回家。有了这近20万元新“血液”的注入,公司完全可以再良性运转了。如果把精力全部压在追讨货款上,实在得不偿失,而且有的客户已经逃匿,有的再费力追也追不回来。
龚瑛把这笔巨款当成一笔“学费”。为了改变公司的被动状况,他迅速调整思路。对优质客户采取薄利多销的方法,同时果断中止了一些不良客户的生意。这样一来,公司立即摆脱债务困扰,在许多加工企业因债务所困而纷纷倒闭之时,金泰公司采取优质薄利的市场策略,迅速扩展了自己的份额,结交了一大批优质客户群,使“金泰”在“两广”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走出大山求发展
“三角债”的困扰虽然化解,但历经“三角债”风波之后的龚瑛多了一种忧虑。
市场告诉他,“金泰”必须尽快长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各种风险都能抵御。
1999年年底,龚瑛相中了祁东县白地市镇。白地市镇是祁东县第二大镇,322国道和317省道以及湘桂线由此通过,交通通讯都十分方便。龚瑛决定在白地市镇扩建“金泰”,使其年产量提升到4万吨左右,他一细算,需要资金400万元左右。“金泰”自身只有100多万元,缺口在200多万元。
龚瑛再次想到了银行。尽管龚瑛的信誉很好,但银行这次却无法放贷200多万元,因为此时政策有了改变,“金泰”没有可用于抵押的对等财产,也缺乏担保方。无力输“血”,“金泰”只好暂时蜗居在大山中。
2002年1月,经过三年多的积累,“金泰”终于有了动迁扩建的实力,在自筹大部分资金后,银行开始放贷支持扩建,龚瑛开始了“金泰”的新扩建。2002年5月,公司成功迁到白地市镇,投资800多万元建成的年产3。6万吨的优质米生产线和年产1。4万吨的饲料加工机组,产值可达7000万元的一期工程顺利投入使用。“金泰”的新厂与湘桂线不到百米之遥,与白地市国家储备库一墙之隔,凭借着交通、通讯和资源优势,“金泰”一期工程投资第一年产值就突破6000万元。2002年,“金泰”招收了86名职工,其中帮助粮食部门安排下岗职工43人,同时通过粮食加工为当地农民增收100多万元。“金泰”公司多次被衡阳市和祁东县授予“十佳私营企业”等荣誉称号。龚瑛当选为衡阳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目标瞄准出口市场
在“金泰”又一次成功超越后,龚瑛酝酿着更大的扩张计划,并开始付诸实施。
进入粮食市场10年之久,炼就了龚瑛对这一领域超前的洞察力。
龚瑛说:“近年来,人们对大米的消费已向优质化、功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粮食生产结构正由量的扩展向质的提高方向调整,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粮食加工企业应该向高质、环保方向发展。”
2003年5月,在“金泰”一期运行正常后,龚瑛开始二期的运作。二期工程预计将在近三年内投资1000万元,建成一条年产8万吨的出口优质米生产线,和一个年产2000吨的糠油生产线,同时拓展企业的产品种类,在生产优质米和糠油的同时,生产营养强化米、快餐米饭和营养米粉产品,延伸粮食的加工,实现粮食的多次增值。
龚瑛说:“二期工程建成后,‘金泰’的年产值将达到2个亿。”
为了保证产品优质,龚瑛正着手走“公司+农户+基地”之路。2004年将与高校联手投资500万元在祁东县发展8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
龚瑛说:二期建成后,不仅可使“金泰”发展成为国家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而且每年通过粮食加工增值,可为农民增收上千万元。
为了实现自己的扩张之路,龚瑛将“金泰”的产品名取为“小青蛙”,如此定名,蕴含着龚瑛两层心思,一是体现绿色环保之意;二是自谦之意。尽管今天的龚瑛和他的公司已经很有知名度了,但他仍愿以小称之,这样才有一种要做大的冲动时时萦绕于心。2003年9月,“小青蛙”获国家商标局注册。
2003年10月,“金泰”二期工程开始启动。龚瑛说:这是他的第二次创业的开始。
【亿元之路从6分钱开始】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